斯卡伯勒的婚约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31
前夜·父与子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8
编号:C37·1950728·0156 | |
作者:(俄)屠格涅夫 |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
版本:1979年9月第一版 | |
定价:赠送 | |
页数:458页 |
“凡是不想使自己的作品产生社会影响的人,他自然就不需要屠格涅夫。”这句加里宁的幽默评语多少使屠格涅夫的地位上升为社会小说的代言人。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关注民生 ,关注民族,19世纪的屠格涅夫无疑使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这位俄罗斯贵族主义者在社会转折时斯有意无意地表明了自己矛盾的立场,《前夜》的英沙罗夫、《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 都成为时代的一个典型,体现了屠格涅夫自己所理解的堂诘德精神。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8
编号:C37·1950728·0155 | |
作者: (法)缪塞 | |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版本:1994年2月第一版 | |
定价:5.40元 | |
页数:323页 |
年轻、忧郁、玩世、悲观,世纪儿的形象,缪塞是第一个创造者,在文学上,“世纪儿”成为一种象征,以及病症。社会的压力,自身的原因,使世纪儿远离乐观与幸福的生活,尤其在爱情中,有着诅咒一般的结局。第一个世纪儿沃达夫成为自我的牺牲品,“当我还年轻时,便感染上了一种可憎的精神上的病毒”,这是一种宣言,无法逃离病的侵害,付出代价之后,便是不停地忏悔,以获取灵魂的自由,悲剧就是这样诞生的。此为“法国婚恋小说十种”之一。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7
世纪之旅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6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4
诗季·秋之卷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4
编号:S29·1950724·0151 | |
作者: 韩作荣 编 | |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 |
版本:1993年12月第一版 | |
定价:2.20元 | |
页数:187页 |
想为诗歌这一高贵灵魂寻找宝座的韩作荣希望在诗歌的季节中寻觅到存在的家园,所有拯救是各的行为都充满了激情,却不得不陷入非诗因素带来的困扰。《诗季〉并未像当初设想的一样一直在春夏秋冬之中,它出现过后便迅速消失,那种韩作荣充满希望的期待也迅速被瓦解,所以,诗歌永远不会成为多数人的游戏,人多了,游戏就会被破坏规则。此为1993年秋之卷,牛汉诗《梦游》、欧阳江河的诗《英汉之间》、《玻璃工厂》、里尔克的《杜英诺哀歌》及其他国内外诗人作品。
同驻光阴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4
编号:S29·1950724·0150 | |
作者: 京不特 | |
出版:学林出版社 | |
版本:1994年5月第一版 | |
定价:2.00元 | |
页数:131页 |
京不特不知道,他心中要追寻的英雄形象其实在自己对爱情的逃避中,“一九八七年我将远离/一九八七年我将与每一个人同驻光阴/”那种灵性般的目光一直伴着这位桀骜不驯的诗人在西双版纳作沙弥,京不特毫不妥协的性格使他的诗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像严冬过后的一缕阳光照着我们的双脚,我们才发现自己负人太多,依靠一两首诗歌永远不能为我们赦免,京不特走在前面,我们都是迷途的羔羊。“在和风下我想为我的身世痛苦/孤独而微弱的/一线生机/幸福和悲伤的人。”京不特永远在岸边,等待我们涉水,然后在河中消失。
当代苏联小说的嬗变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4
敌人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24
编号:C28·1950724·0148 | |
作者: 格非 | |
出版:花城出版社 | |
版本:1991年7月第一版 | |
定价:1.80元 | |
页数:188页 |
格非,曾被称作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一员战将,这位中国南方温湿气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有着对恐怖、未知世界的探想欲望,这种先锋小说的共性,从远处说,正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拉美魔幻小说在中国的一次发育。“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几十年前的那场大火” ,这种压迫式的开场几乎与《百年孤独》如出一辙,最后的废式结局也相差无几。这里有不尽的复仇、宿命、先验以及死亡,最后让人们不禁提问:谁是敌人?
简·爱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18
厚黑学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14
巴比伦彩票
作者:五行缺水 日期:1995-07-14
编号:H15·1950714·0145 | |
作者: (阿根廷)博尔赫斯 | |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 |
版本:1993年6月第一版 | |
定价:6.20元 | |
页数:405页 |
从未涉足散文与长篇小说的博尔赫斯是真正的智者,这个阿根廷老头的短篇小说与诗歌充满神秘的美,那种美让你窒息地拥有快感。他对自己,那个名叫博尔赫斯地人做过如下评价:“时间问题启发他写了不少东西。神话始终给他深刻印象。”比如《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等小说。博尔赫斯处处证明了生存的悖论,“佳作问世后就不归任何人所有,甚至不属于他,而属于语言与传统。”最后,他成了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