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城根,离开祖国首都,离开7天6夜的奔走,离开一切的耳闻目睹和亲历游走。在空中,俯视政治和文化和中心,俯视一种荣耀和尊贵,俯视一种自负和混乱。
今天阴雨绵绵,“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到了,却也未算是好汉,这最后的一天,我将带着受伤的身体、受骗的心理和35元一把的雨伞匆匆结束,北京,我下次还会再来吗?
无法深入其中是一件悲哀的事,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传闻中,过度诠释着一个个历史典故和日常生活,紧闭的四合院、整修的胡同,以及拉客的三轮车夫,都让我有一种失望的感觉。
“让相声回归剧场”,命运多舛的德云社却因打人而授人以柄,相声又一次逃离剧场,当然,就像德云社一样,艺人们也被锁进了铁栅栏里面,只露出半个身子和半臂的影子。
也是日暮之时,也是小吃琳琅,也是繁华依旧,甚至在那个叫“东堂”的天主教堂,也是新人婚纱,也是滑板青年,记忆仿佛又以某种方式在华灯初上时一一展现出来。
在地坛举办这样的装置艺术展,似乎和地坛这个曾经的祭祀场所有着天然的契合,天地在何处,无非是自己心里的一个世界,报之于天地,也必受天地的眷顾。
圆明园,它的身上果然映照着一座帝国的背影,百年过去了,国人的历史观纠结在剩下的这一堆堆的残垣断壁和林林总总的遗失珍稀文物身上,陈列着最痛苦的国家故事和最耻辱的民族记忆。
其实你找到了北大那个经典的校门,找到了未名湖博雅塔,也都是一种传说而已,历史无非是一池春水,它惊起一些微澜,又会吞噬一些波折,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片光浮影。
在朝晖映照下,黄琉璃、青白石的三宫六院依然显示出堂皇、庄严的气势,只是在筒子河的垂钓者、如织的游客群和金銮殿的乌鸦组成的非皇族生活中,历史的神秘被置换成了现实的围观。
整个过程很多人看到的不是飘扬的国旗上升过程,而是在拥挤中把前面的人当成了风景,自己则成了更后面的人的风景,如此层层叠叠,在缝隙中完成了对国旗冉冉升起的见证。
2010年:天安门 故宫 天坛 地坛 王府井 未名湖 圆明园 恭王府 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