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0 京师记⑽寻找德云社

天坛北门出来,走在天坛路上,向西,“跨过”老舍的《龙须沟》,背后有声音传来:去看看德云社吧。我一惊,转身,是个老头,他微笑着看我,又重复了一句,你去看看德云社吧。我知道德云社,和郭德纲有关,和“圈地”有关,和打人有关,和反三俗有关,但是面对一个陌生人,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不解其意,有些疑惑地看着他。老头还是微笑,他指着西边说,从这过去两个红绿灯路口,就是天桥,再过去就是德云社。我说,德云社不是关了吗,老头说,是啊,你可以拍些照片啊,看看德云社现在怎么样了。我知道了,原来他是看到了我背着的相机,希望有记录的方法把陷入困境的德云社拍摄下来,我应允了,老头便离开了,最后说到:破鼓被人敲啊。

这话有些意味深长,我不知道最近火热的德云社就在这附近,在我计划之外徒然闯了进来,我觉得老头的建议不错,刚好经过此地看看这事件之后的剧社现状,郭德纲是见不到的,但剧场大致是大门紧锁,或者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停业整顿云云。顺着老头所知方向,一路走去,街上有些酷热,汗流浃背,但我还是慢慢走近那个方向,过了前门大街,沿着永安路往西,却越来越狭窄,只好拐弯,一条步行街出现,是天桥市场斜街,街西边的第一个雕像小品,两个人拿着扇子,一胖一矮,一高一瘦,雕像小品的题目叫“笑口常开”,显然是说相声的主题。估计这德云社应该不远了。

继续前进,转入北纬路,倒是开阔起来,一边是天桥剧场,上面贴着最近演出的海报,一边是杂技剧场。正犯难找不到大名鼎鼎的德云社,正欲询问路人的时候,一抬头却看到了“德云社”三个大字。终于找到了,时近中午,饥渴难耐,但是找到的惊喜似乎可以让我见证这风波之后相声剧场的最后命运。

大门果然紧闭着,铁栅栏后面是德云社的演出海报,上面是郭德纲和于谦,面带微笑,挤眉弄眼。但是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那张停业的告示,顺着铁门,里面“售票处”三个字高高挂起,转角的后面必是剧场了,但里面仿佛有人,只露出半个身子和半臂的影子。经过这里的人,看到德云社几个字,都要停住下来,看看铁门里面,然后拍张照片,以作留念。这时,外面走来一个胖子,敲了敲铁门,里面便走出一人,把里面的锁打开,胖子进去了,铁门继续关上,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我其实没有多少关心郭德纲大人这件事,也对之后轰轰烈烈的反三俗运动不作甚么评论,这大致不是一个艺人的个人事件,当演变成群体性的教育和整顿之后,德云社就承载了另一种大于现实的责任,似乎艺人的命运因为德云社而停业而变得把握不定。“德化苍生寓理于乐,云隐灵台万象归春”,作为北京平民文化代表的天桥,德云社就是反官方之后的一个牺牲品。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对北京老天桥的真实写照,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而郭德纲的德云社从1995年开始,一开始叫作“北京相声大会”,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个人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到了2003年,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

德云社打出的旗号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但是仅仅几年的发展,命运多舛的德云社便因郭德纲徒弟打人而授人以柄,继而发展成为一场文化批斗,相声又一次逃离剧场,当然,就像德云社一样,艺人们也被锁进了铁栅栏里面,只露出半个身子和半臂的影子。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3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 1条留言
  • lishali2010-08-22 19:59:02回复
  • 呵呵,郭德纲,民间的味道还是比较好的,反官方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