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1 谁掩盖了真相

       “嫁人要嫁吴加芳这样的人”,这是5·12地震之后,对“背亡妻回家”的绵竹男子吴加芳的赞誉,一张妻子尸体绑在背部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吴加芳也被网友和媒体称为“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而英国媒体曾一度拿它来作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象征。然而半年后,吴加芳与在深圳打工的成都姑娘刘如蓉,在相识9天后即登记结婚,他的这个行为引起了网民的一片质疑之声。
        现在在网上出现了另一个声音,说吴加芳背亡妻不是自愿。同时这位发帖者还称吴加芳是一个薄情寡义、一直不肯赡养自己父亲的绝情之人,并且在当地口碑很不好。

          在一个名为“成都全搜索”的节目中,对吴加芳的真实生活进行了追踪报道,并且通过对邻居深入采访:吴加芳的妻子在地震中死后,由于在当地口啤不好没有人愿意帮他抬妻子的尸体。在找人不到抬妻子尸体的情况下,吴加芳的娘家强迫他背妻子去太平间。就在吴加芳绑好妻子准备骑摩托车离开的时候,两名外国记者拍摄到了这一画面并上传到网络。在网络上传送的过程中被网友以“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为题广泛传送。另外“成都全搜索”在采访中还听到“他(吴加芳)跟前妻感情根本不好,一直闹离婚!”、“她老婆为闹离婚还吞过安眠药!”、“他不赡养父亲,父亲生病看都没去看一眼,村委会上门调解还跟弟弟打了一架!”这样的声音。

        不知道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不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吴加芳,或者说,希望用深入采访抹掉戴在吴加芳头上道德的光环。从感动到反感,吴加芳似乎一下子成为道德的谴责者,抛开吴加芳“闪婚”背后不说,其实,在地震期间,一个男人把自己死去的亲人尸体运回家,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正常的,为何媒体会对他有一个“最有情义的男子”的评价?这顶道德的桂冠夸大了一个人的人性,显得很矫情,而对于受众来说,这种过度阐释只能远离真相,而仅仅成为一个虚拟的象征。
        在揭示人物和事件的真相任务面前,媒体责无旁贷,也是新闻学的规律和要求,但是如果媒体的初衷含有功力色彩,或者某种国家粉饰的需要,只能离事实越来越远,“用事实说话”就只能成为空话。13年前,我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行规里,新闻报道必须真实,但是这个真实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出现了绝对真实的误解,任何一个文字可能都含有作者的价值判断,所以报道这种创作过程是无法完全还原事实的,媒体从业人员要做的就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但是媒体最怕的不是客观偏离事实,而是主动设计事实,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同情如潮,阐释迭出,在这样的炒作面前,几乎没有人回过头去追问吴加芳事情的真相,也没有人在煽情的评论之前先问一句:吴加芳的举动真的能使他成为道德的上帝吗?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6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