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1《梅特林》:“心存良知”的道德审判

20220211.png

片名“梅特林”,又名“无罪释放”,作为主人公的“梅特林”和作为故事最后结局的“无罪释放”,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但是对于这个“备受瞩目”的事件,对于“扑朔迷离”的爱情,大卫·里恩并没有将其永远放在“扑朔迷离”的历史档案中,甚至最后给出的开放式结局也只是一种表象:“这样的判决只会发生在苏格兰。梅德林恢复了自由身,既非有罪,也非无罪,而是指控不成立。”当梅特林从法庭出来坐上马车,在人群依旧叫嚣着将她处死的喊声中,旁白再次发问:“梅特林,你已经听到了判决,那你究竟有罪,还是无罪呢?”旁白变成了一种质问,但是梅特林面对这种质问,眼睛盯着镜头,在几乎打破了第四面墙的镜头叙事中,梅特林没有回答,但是她却用沉默作出了回答。

既非有罪也非无罪,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有罪和无罪是势不两立的结果,是非此即彼的判断,它们组成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二元论,但是这个案子的判决结果,却开辟出一个中间通道,这个中间通道是合法存在的,之所以合法存在,是因为“指控不成立”,也就是说证据不足——检方提出的有罪控诉证据不足,辩护律师提出的无罪申辩也是证据不足,所以选择了折中的“既非有罪也非无罪”。和法庭最后的判决一样,里恩在电影中也给出了这样一个结果,而这一叙事所呈现的结果恰好将合法性转变为合理性,也就是说,在故事的整个情感推进和逻辑演进中,里恩也把梅特林放在了一个既像凶手又不是凶手的特殊身份中,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身份定位,就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在阶级固化的家庭生活和被控制的婚姻生活中,她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一种自我的解脱。

梅特林本身是一个富家女,但是她爱上的法国人埃米尔·朗杰利却是一个并无多少家产的普通男人,这是富人和平民之间的爱情,但是梅特林之所以爱上埃米尔,仅仅在于爱情。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以父亲为代表的家族,需要梅特林有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钢琴教师威廉便是他们的不二人选,而威廉也爱着梅特林;梅特林和埃米尔之间的爱情一直处于地下状态,就像他们一家搬进格拉斯哥城布莱斯伍德广场的那个7号住宅,梅特林跑到地下层,打开窗户,窗户的一半刚好是街道的高度,这里是梅特林和妹妹珍妮特的房间,实际上梅特林钟情于这个房间,就在于能够听到埃米尔走近时的皮鞋声,就在于听到那根拐杖发出的敲击声,更在于能收到埃米尔投送下来的那些信件。但是这种地下状态造成了梅特林的苦恼,她不敢向父亲介绍埃米尔,不敢向家人公开这地下情。

梅特林的不敢,正是被父权压制的女性形象,这种不敢甚至会变成永远不可能,所以为了爱情,梅特林和埃米尔偷偷约会,仆人克里斯蒂娜是唯一知道梅特林秘密的人,她会打开仆人的通道让埃米尔进来。当梅特林一家在乡下小住的时候,埃米尔也偷偷坐船和她约会,在乡村舞蹈的音乐声中,两个人度过了最美妙的一夜。梅特林深深爱着埃米尔,这是真实的情感寄托,她又惧怕父亲得知后会拆散他们,这也是凭她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就是梅特林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大矛盾。但是对于梅特林来说,爱情也并非是可以支撑起她信心的唯一力量,甚至最后将她逼向了绝望。埃米尔一直坚信会和梅特林结婚,而他的这种坚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真正成为梅特林家庭的一员,也就是说,他不想保持地下恋情,他要梅特林将他们的事告诉父亲。梅特林知道父亲绝不会接受埃米尔,所以她选择了一种极端:她跑到埃米尔的房间,告诉她一起远走高飞去伦敦。选择私奔,是对于爱情的极致维护,但也抛却了家庭,梅特林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埃米尔的反对,“你必须兑现你的承诺,把事情告诉你的父亲。”很明显,当埃米尔此言一出,他的爱情观其实已经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和梅特林相爱,仅仅是要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或者更直白地讲,爱情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一个砝码,是他改变身份的一条通道,当梅特林问他:“你会娶我吗?”埃米尔的回答竟然是:“以现在这种情况来看,不可能。”

梅特林一直以为的爱情原来是为了地位、名誉,梅特林一直以为的爱人原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对于梅特林来说,爱情和家庭的矛盾其实变成了一个女人的两难处境,一面是父权,一面是爱人的控制欲,在双面的压迫下,梅特林才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脆弱和无助的角色。这或者是整个故事最大的转折,之后她对埃米尔说:“我们一切都结束了。”她希望要回曾经写给埃米尔的那些信,之后她答应了威廉的求婚,并接受了刻有威廉家族纹章的戒指,而一家人,尤其是父亲听说梅特林同意了和威廉的婚事,也喜形于色。但是,这不是故事的结尾,它恰是悲剧的开始——也是从这里开始,里恩将一幕爱情戏逐渐引向了“扑朔迷离”的故事,铺陈开了“既非有罪也非无罪”的开放表达。

导演: 大卫·里恩
编剧: Stanley Haynes / 尼古拉斯·菲普斯
主演: 安·托德 / 诺曼·伍德兰 / 伊凡·德斯尼 / 莱斯利·班克斯 / 芭芭拉·埃弗里斯特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0-02-14
片长: 114 分钟
又名: 无罪释放(港) / 马德琳

埃米尔再次找到了梅特林,而且进入了梅特林的家里,那个晚上梅特林一家去赴宴,梅特林找了个理由没有去,在和埃米尔对话中,梅特林让克里斯蒂娜用可可招待埃米尔,埃米尔还是威胁梅特林下周五要让她的父亲接待他,然后把结婚的事都告诉他。梅特林答应了他,但是埃米尔在回到寓所后发现肚子难过,口渴难耐,但是这一症状之后便消失了;后来埃米尔离开了格拉斯哥城,当他回来时梅特林的信早已经寄到,是同住在一起的图奥收到的,但是信上约定的时间已过,于是在周日晚上,埃米尔再次出门,凌晨一点的时候,埃米尔回来,在门外风雨交加的时候,他猛烈地拍打着寓所的门,房东詹金斯太太将他扶到屋子里,之后去叫了医生潘尼,但是潘尼赶到时,埃米尔已经死去,在做了检查之后,认为埃米尔是砒霜中毒致死,图奥来到了梅特林家里,告诉了梅特林的父亲关于埃米尔和梅特林之前的地下恋情,梅特林起初否认和埃米尔一起,但是在图奥提出那些信件之后,梅特林承认了这段秘密恋情,父亲扔下一句话:“太丢人了。”

由此检察官提起了诉讼,他控告梅特林用砒霜杀害了埃米尔,他认为“这是这个国家史无前例的一宗犯罪”,而犯罪动机就在于梅特林“决定从中解脱出来”。检察官控告梅特林有罪,因为前一次埃米尔去梅特林家里的时候,他是喝了可可之后出现症状,后来回到格拉斯哥城之后的周日又去赴约,也就是在凌晨再次发病最后不治身亡;检察官驳斥了埃米尔的自杀论,他认为如果是自杀,也一定是因为周日晚去了梅特林家里之后梅特林对他说了刺激性的话,所以不管如何都证明埃米尔周日和梅特林见面。但是梅特林的辩护律师福布斯认为,埃米尔不是自杀,也不是梅特林所杀,而是第三人所杀,根据梅特林的说法,周日埃米尔并没有来找她,珍妮特也作证那晚梅特林在屋子里和她睡在一起,而且福布斯认为,埃米尔两次砒霜中毒,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梅特林说下的毒,第二次根本没有来,而第一次梅特林也喝了可可,但是并没有中毒,而梅特林的那些砒霜只是为了美容护肤。

检察官的控告和律师的辩护,焦点集中在埃米尔是不是死于梅特林的砒霜,而里恩的叙事,既有意留下了某些证据,又故意不让证据明显化。从有罪的角度出发,梅特林的确让一个年轻人去药店买氢氰酸,但是药店拒绝出售;后来梅特林又将家里的砒霜倒出来洗手,说是有护肤的效果;之后还和妹妹贝丝一起去药店买砒霜,理由也是为了美容;在埃米尔第一次来到梅特林家里的时候,梅特林非常冷静,全没有被埃米尔伤害之后的那种痛苦,她还嘱咐克里斯蒂娜煮可可给埃米尔,尤其是强调用银盆煮……如果说第一次的这些证据有意引向谋杀,那么第二次里恩则选择了缺省:埃米尔赶回格拉斯哥的时候,的确过了梅特林写信给他的时间,所以在周日晚上埃米尔出门,但是他是否去了梅特林家里,里恩没有交代;他给出的场景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那扇窗户发出震动,但是梅特林和珍妮特的确睡在床上——埃米尔是否去了梅特林家里完全被抽离了,之后便是埃米尔在寓所门口大叫开门,詹金斯太太开了门,而潘尼到来后他已经死了。

《梅特林》电影海报

里恩似乎是故意隐去了对于案件最为关键的那次会面,留下永远未知的一个谜,这是里恩叙述的策略,他之所以没有给出关于这一扑所迷离事件影像化的还原,就是为了给梅特林一个合法且合理的结局。其实不管是此前爱情戏的铺垫,还是死亡案件的演绎,梅特林作为嫌犯,在情感和逻辑上还是有可循的证据。她爱着埃米尔是真的,后来在失望中和埃米尔断绝了关系,也是真的,包括接受威廉的求婚,当然也不是她的逃避,关键是,梅特林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摆脱埃米尔的控制,那一晚埃米尔强硬要梅特林开门,并且再次威胁将两个人的信件交给梅特林的父亲,这对于梅特林来说的确是一种打击,所以她丧失了所有尊严祈求埃米尔别这样做,但是埃米尔一意孤行,并将她推到,梅特林躺在地板上独自哭泣,埃米尔并没有安慰,而是强硬抱起梅特林吻了她,那根拐杖在惨败的月色中十分醒目。

这是梅特林情感的一个转折点,爱情在她内心已经死去,在她知道父亲不会让步埃米尔不会妥协的情况下,让自己解脱出来唯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这种威胁让这种压迫消失,所以她很可能选择用砒霜杀死埃米尔,即使里恩抽离了那些关键的线索,但是有罪的可能性依然大于无罪的可能性。但是里恩有意避开在场的证明,就是将这个案子从法律审判转变为道德审判:梅特林作为一个女人,她渴望的是纯真的爱情,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父亲所谓的门当户对,埃米尔所谓的身份和地位,将她的梦想碾碎,在双重压迫下,她其实丧失了话语权,她的祈求,她的哭泣,她的绝望,都成为她的反抗,而杀死埃米尔无非也是另一种反抗,所以里恩抽离了在场,制造了缺省的叙述策略,就是为了给梅特林一个挣脱命运的归宿,给她一个合理的道德审判结局,就像律师福布斯在法庭宣判前所说:“愿真理之魂引导各位进行客观公正的判决,且只有在不受任何干扰、心存良知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最客观、最公正的判决。”

从客观公正到最客观公正,需要的是“心存良知”,这是道德高于法律的一种表达,而福布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对着镜头,他不是在对陪审团成员说,不是对法官说,而是在对着打破了第四面墙的观众在说,而建立在“心存良知”之上的道德审判,在既非有罪也非无罪的中间地带,恰恰就是里恩给梅特林这样的女性以解脱、以自由。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20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