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3 拉登之死:恐惧与颤栗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类娱乐片的事件:富二代魔头、恐怖袭击、亡命天涯、围剿击毙……54岁的本·拉登用一张伪照向全世界展示了他离开人世最后的狰狞,恐怖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它是一个和种族、国家、宗教有关的词,本·拉登的死在这个国人过节时成为最大的国际事件,充满了娱乐化的情节设置,就像10年前,我做在床上看到了美国双子楼轰然倒地,突然而来的震撼让你无法回过神来,以为是一场梦境,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恍然才发觉,一个人的一生结束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

他的死和希特勒、伏地魔的死亡处在同一个日子,这实在是一个奇妙的巧合,这种巧合把他的死推向了极端主义的最高审判台,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宣布本拉登被击毙,他用“让正义得到伸张”来形容拉登之死,并认为拉丹之死标志着美国迄今为止在击败“基地”组织的努力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民众听闻此消息后,狂欢庆祝,同时祭奠9·11事件中死去的那些人。有博客说:

这种普天之下无论是欢庆还是“惋惜”的关注声音让我再一次的相信并坚信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共同的信仰与普世价值所存在的,用千万人的鲜血染红的旗帜与建构在骷髅塔之上的王座都是可耻而为人所不屑的,哪怕你叫做英雄、伟人、屠夫、杀手还是救世主!”

而美国著名《时代》杂志又一次让拉登成为第四个经典的红叉人物肖像,人们记忆中红叉最早出现二战希特勒死亡的5月封面,之后2003年4月海珊政权垮台和2006年6月伊拉克领袖Abu Musab al-Zarqawi之死。

审判台早就为拉登准备好了,自9·11之后,美国带领全球进入了“反恐时代”,恐怖主义成为一个关键词影响了这10年的国际格局,拉登之死是美国3000余9·11遇难人数为代价换来的,而阿拉伯国家却在这10年中因为反恐而是30万平民丧生。这不是一个生命换生命的等式,这是一种新霸权的争夺,通缉拉登,甚至击毙拉登,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象征,是对于美国9·11国家形象坍塌的偿还,是建立新秩序的另一个借口,而在经历小布什和奥巴马两届总统之后,在10年的搜寻之后,在累积悬赏突破2500万美元的时候,拉登死了,在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战争中,美国取得了胜利,这是美国始于10年前的可怕章节的结束,是“对911事件的一个完美回答,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其实,拉登之死或许是很重要,然而消灭基地组织罪大恶极的头目却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最重要目标。实际上早就不是了。

对拉登的象征主义“猎杀”贯穿着9·11之后的10年历史,而现在拉登之死,在宗教信仰中,美国政府也乐意制造象征主义的完结,5月3日,美国动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为拉登进行海葬,他的葬身之地位于北阿拉伯海域,选择海葬是因为一直难以找到愿意接受这位恐怖分子头目遗体的国家,而按照伊斯兰教风俗与传统,拉登的尸体必须在24小时之内被埋葬。他们对尸体进行了处理,清洗,白布包裹,然后葬入大海。不少于24小时的生命之旅划上了句号,“后拉登时代”便悄悄来到了。

拉登之死并不是恐怖主义的结束,它只是10年来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象征意义的完美诠释,是在911废墟上建立新秩序的开始,而拉登早已经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那个恐怖魔头,他被美国人树立在他们自己的心中,一个时代的象征就是这样,他才是最大孤独者,他活着的的现实意义完全被消解了,所以即使在完美的猎杀中,拉登之死也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记,只有在这个符号下,才能体会到恐惧的快感,才会享受那种孤独。“个人为了进入绝对关系,就必须做到无限的放弃,这使他不得不成为绝对的孤独者。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2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