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3 政治鸿沟下的“股沟”困境
我不知道李彦宏是不是预言家,但是“2012与谷歌划洋而治”的预言至少在三个月后有了一些预兆: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15时,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
李彦宏去年10月9日在一挡《经济半小时》“中国符号改变世界”的节目中透露,百度内部目标:2012年与谷歌划洋而治。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百度进军全球的豪言壮语,而在百度被黑不到24小时,谷歌的声明再一次掀起了互联网的震动。
推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是“不愿意继续审查谷歌中国搜索到的结果”,这句话已经从纯粹的商业市场开拓演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谷歌一次次陷入尴尬,从2007年的“地图门”、“词库门”,到2008年的“纳税门”和年初的“色情门”,再到最近的“版权门”,谷歌的水土不服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也正是这一点,使谷歌声称“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很明显,谷歌(王小峰称其为“股沟”)是难以跨越这个政治鸿沟的。
作出这个决定,“有着难以置信的痛苦”,其实对于中国网民来说何止不是如此,Google在2006年全面进军中国市场,推出其中文网站Google.cn,谷歌一直在改变一直在进步,从一开始就独具特色的图标设计,到增加音乐、视频、地图、翻译等不同服务版块,很多人的在线生活和谷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使用Google搜索,用Gmail收发邮件,用Google Reader阅读订阅的大量内容,用Google Docs处理办公文档,用Picasa处理照片并进行地理标注……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可替代的第三方工具。
按照洪波的说法,“Google是全球最好的知识管理工具和生产力工具”,但是在中国当局的监管下,在众多“门”事件的尴尬下,谷歌的“撒娇”也是可能的,这样的含沙射影或许是为了争取某些破例条件而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在这个问题上,猜测多于分析,而中国互联网的监管环境也许是这样致命地把谷歌打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谷歌宣布退出或许只是一个信号,在这场博弈中,可能最大的损失不是谷歌自身,而是中国互联网本身。
看到一张图片,是网易12月29日的一篇新闻截图,“国新办称中国互联网充分开放 网上言论非常活跃”,而最下面的评论区显示:该评论已关闭。很有讽刺味道,我不知道这张截图有没有经过PS,但是当我通过谷歌搜索到这篇新闻时,发现评论已经开放,但是显示的110位网友发表评论则是一个虚假数字,里面寥寥几语,情绪中看得出评论的确是被关闭过的。“充分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官员的说法或许谷歌和中国网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当然,对于“无跟帖,不新闻”的网易来说,也许又是一次“被关闭”。
呜呼,哀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33]
思前: 众里“黑”她千百度?
顾后: 我们是社会主义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