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2 看不见的柴静

一本《看见》之后,似乎更多的人看见了“柴静”。继柴静被曝已结婚,男方为国内知名摄影师之后,又从私生活蔓延到了“记者-主持”的本职工作上,这次是同行,凤凰卫视著名电视记者闾丘露薇在1月20日22:47的微博中说:“忍了很多天,不吐不快,关于电视记者这行——”链接是她在QQ《大家》里的一篇博客:《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

看起来这篇博客探讨的是记者和主持的行业标准问题,当然表面看起来针对的还是“内地电视台”,最后闾丘露薇的观点是:“一个人悲天悯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未必;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同样未必。这样的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不专业,而影响报道的中立客观,误导公众。”但其实这篇博客通过业务探讨,直指一个目前的焦点人物:柴静。有分析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出和柴静有关的“线索”。闾丘露薇认为,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而有网友曾在微博中评价柴静的采访姿态,是“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闾丘露薇则认为:“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她认为采访就是提问,看清事实,找出原因。这对新闻采访的要求就在于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而2012年10月,柴静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题目就是“采访是一场抵达”;闾丘露薇认为,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而柴静在新书《看见》的自序中就提到,10年前带她入行的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曾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柴静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并指出是这句话把她推到今天。

“电视记者表情应中性”、“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关注人安全讨巧”,闾丘露薇的博文看起来是探讨新闻业务相关的标准,但其实很针对性地将矛头指向了柴静。同行间的批评在网络上掀起了论战,支持派如不加V说:记者不是电台phone-in主持人,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样也不是访贫问苦的官家,或者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人士。而反对派的张志安则认为:电视深度报道,追求社会和制度归因,是没错的。不过,这点丝毫不妨碍柴静的价值、@看见 的价值 ,有不少电视节目在进行制度思考,柴静把重心放在人、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智结构,这是定位、也是风格,也是不错的选择,也是可贵的努力,甚至也是稀缺的产品。同时他也指出,记者分为很多类,而@央视新闻调查的柴静和@看见的柴静,虽然都是记者,但一定是不同的定位。

“什么是记者”、“怎样才算好记者”、“记者能不能有主持的一面”……这些争论是新闻业务范围的讨论,对于记者是不是该有自我的表达,甚至是否有“蹲、抱、皱眉”等表演式动作,在客观的职业要求下是否可以深入事件背后的那些人,如此等等,都是可以探讨的东西,有闾丘露薇的批评里,更多是将柴静作为一个标本,进行解剖,或者说更多针对的是柴静式的采访和主持风格。从前段时间对柴静私生活的曝光到这次业务上的批评,柴静又一次成为公众视野中的争议对象,而很明显,这种效应则和《看见》这本书有关。

我没有看过《看见》这本书,也从来没有想要去购买的想法,对于那个电视里的柴静和文本中柴静,我一直有一种拒绝的态度,这大约是和去年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她的那些反应有关,她不是理想主义者,不是公众的良心,但她也不应该因为体制的无奈而否定自己,这种自我保护带来的漠然也将她的睿智和知性消解了。而自从她开始在《看见》中露面,我有过几次因为无聊在按下遥控的时候“看见”过她,是的,有着“蹲、抱、皱眉”的肢体语言,以及自我表达的浓重渲染,或许这种表现自我的方式是她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的一种习惯,但是从她整体风格中很难读出那种真诚和善意,取而代之的是矫情和俯视的快感,甚至你会有一种笑里藏刀的感觉背后,那滞留在柴静脸上的笑容背后就是一个陷阱。

或许这只是我的偏见,而《看见》那近似的图标更像是那个眼镜的植入式广告。当然这也只是节目整体的一种策划和包装,但是《看见》完全将柴静从我的视野中抹去。看不看柴静都是个人的自由,而采访或者主持的风格或者也都是个打上了个人印记,@海盗电台Rice说:“我想说的是柴静也是普通人,那是她的《看见》,我们也有我们的《看见》,当你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时才有资格看见,否则都是扯淡!”但其实,如果在这种平等的状态下,柴静和我们都是普通人,是看见和被看见者,但是柴静毕竟在普通人之外还有非普通的一面。《别拿柴静的隐私不当回事》完全是法律人士的口吻,但是柴静结婚,老公是摄影师这是隐私吗?对于明星来说,婚姻是敏感话题,功夫做得好那叫隐婚,但是被曝光的话也绝非是对隐私的侵权,只是被公开了私生活而已。

看不见却必须让你看见。一本《看见》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也让柴静“被看见”,不管是对于私生活评论还是闾丘露薇的批评,柴静一直没有回应,而那个微博也只是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主要作用“用于微访谈等”,在公众舆论场面前,在自我保护面前,她永远是一个消失的个体,她似乎只活在节目中,活在文艺青年的“自我”里,或者,活在她看得见的世界里。柴静在《看见》的序言里说:“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外面都是蒙昧一片,即使看见了也不是真实的那一面,岁月并不一定静好,睁眼只是一种态度,就像《南都周刊》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于丹对于柴静短信的回复是:“妹妹,现世安稳,莫瞎操心。”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2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