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之书

  • 编号:B82·2240108·2052
  • 作者:【德】叔本华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10月第1版
  • 定价:62.00元当当31.00元
  • ISBN:9787208177604
  • 页数:255页

《霍乱之书》是叔本华手稿系列之一种,选自胡布舍尔编五卷本《叔本华手稿》第4卷,收录了叔本华从1830年到1860年之间的随笔、哲学思考片段和评论。叔本华于1831年8月为了躲避霍乱从柏林抵达法兰克福后,撰写一本新的思想笔记,取名为《霍乱之书》,因为“写在逃避霍乱的路上”。在叔本华哲学形成的过称中,《霍乱之书》连接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和柏林时期的《讲演录》,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的部分话题做了预备性思考,比如,《霍乱之书》的开篇讨论的“性爱形而上学”,随后的“续写有关意志优于智力的论述”,都部分地被拆解、改写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等书之中。但是,《霍乱之书》的价值体现在能让读者窥探叔本华在思考一些重要哲学话题时头脑里的原始想法,而且体现在那些被他自己放弃、修改乃至不愿公开示人的东西,这些内容巧妙地透露给我们一个不知道的叔本华,甚至叔本华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叔本华。《霍乱之书》材料的文献价值独一无二,行文结构比较松散,内容广泛,既有非常扎实与深刻的哲学、美学与形而上学思考,也有对人和人性的挖苦与嘲讽;还有箴言与抒情札记,多体现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认识论元批判

  • 编号:B82·2240108·2051
  • 作者:【德】阿多诺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10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9.50元
  • ISBN:9787208165922
  • 页数:224页

在《认识论元批判》中,阿多诺试图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论所呈现的种种二律背反及其社会根源。为此,在“导论”中说明了批判方法及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态度后,阿多诺随后用四章内容展开论证。在*章“对逻辑*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这一立场切断了社会历史与认识有效性的联系,其实质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物化意识;在第二章“种类和意向”与第三章“关于诸认识论概念的辩证法”中,阿多诺集中于意向性理论及相关概念,并指出这一理论未能实现对认识过程的真正说明,不过是反映了物化社会的主客关系;在第四章“本质和纯粹自我”中,阿多诺指出纯粹自我观念并不能真正支撑起现象学体系,它的原型是异化的现实主体。本书从开始写作至完整出版历二十余载,见证了阿多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走上社会批判理论之路的历程,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关系时不可绕开的重要文献。

柏格森主义

  • 编号:B83·2231217·2047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著
  • 出版:上海人民版社
  • 版本:2023年05月第1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82189
  • 页数:196页

柏格森的哲学标志着从19世纪所盛行的概念思维的理性主义转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所掀起的直觉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和生命哲学的运动,柏格森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主张通过反求诸已对意识绵延和生命之流的直觉建立本体界的形而上学,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概念思维建立现象界的科学,他不把永恒不变的理念当作本体,而视意识绵延和生命冲力为本体。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勒兹尝试以自己的方法解读另一位哲学家柏格森,德勒兹主要参考了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所予》《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几本重要作品,对其几个重要概念——绵延、记忆与潜能性、直观、生命冲动与绵延的繁复体等——进行了细致解读,而本书的直接目标正是确定绵延、记忆、生命冲动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蕴含的进展。对德勒兹而言,柏格森哲学是建立在直观上的严格的、方法论的哲学,借由柏格森,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德勒兹重要概念的痕迹。

流行体系

  • 编号:B83·2231212·2046
  • 作者:【法】罗兰·巴特 著
  • 出版:上海人民版社
  • 版本:2016年07月第1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39053
  • 页数:286页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在这本书里,罗兰·巴特应用他在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将流行服装杂志视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将这种书写的服装看作制造意义的系统,也就是制造流行神话的系统。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明确的商业性质,它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一种复制现实的样式,更主要的是把时装视为一种神话来传播。从这个角度来看,罗兰·巴特认为流行服装杂志只是一台制造流行的机器。

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

  • 编号:B82·2231212·2045
  • 作者:【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5月第1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00元
  • ISBN:9787208151505
  • 页数:431页

“9·11”事件之后,宗教不再是“过去时代的遗留问题”,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呈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伴随着基因科学和大脑研究的进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对人的客观化的自我理解,侵入日常的行为整体关联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观察到信仰传统的复兴和信仰团体的两极化。本书汇集了哈贝马斯21世纪初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在洞察到了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张力后,他认为当代社会的精神状况表现为自然主义的传播与原教旨主义崛起两种相反的趋势,这两种精神状态,不仅表现在思想界的争论,而且在两方面的公民社会中演变为政治斗争。哈贝马斯主张理性与信仰在现代依然处于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他认为要解决宗教带来的社会冲突问题,就必须把宗教引入交往理性的轨道,9·11事件促成了哈贝马斯思想轨迹上的转向,通过哲学路径他重新思考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哲学片段

  • 编号:B89·2231212·2040
  • 作者:【丹】克尔凯郭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2年12月第1版
  • 定价:35.00元当当17.50元
  • ISBN:9787100086400
  • 页数:146页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素的简洁明晰的表达,亦是其五部主要的基督思想论著的第一部,被视作“存在主义的第一经”。书名虽为《哲学片段》,实以基督信仰为论述主题。在本书中克尔凯廓尔以哲思的方式来考察或描述基督教的信仰,将主耶稣的信仰叙事与苏格拉底之求知相并置,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论述了信仰是什么,解释了在信仰中永恒与瞬间的关系:信仰是神对人的爱、降卑的神对人寻找和拯救;而在人的这一方面,永恒和历史统一在一种悖论中,需要作为跳跃的信仰去把握。据此,克尔凯郭尔批判了其生活时代基督教信仰知识体系化及世俗权威泛滥等倾向。全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思想认知—信仰、新的思想预设—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

伦理学

  • 编号:B35·2231113·2027
  • 作者:【荷】斯宾诺莎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83年03月第1版
  • 定价:43.00元当当21.50元
  • ISBN:9787100011631
  • 页数:270页

《伦理学》全名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该书用几何学的方法写成,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人有天赋的知识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斯宾诺莎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在他生前,这部著作并没有发表,死后才由他的友人出版,而出版不久,就被当时的荷兰当局视为“亵渎的、无神论的学说”,禁止发行。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是在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剧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的哲学思想应该看作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论证。《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为人的幸福指明了道路,可以说,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和最终归宿。本书由《论神》《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共5部分内容组成。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 编号:B35·2231106·2019
  • 作者:【荷】斯宾诺莎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0年07月第1版
  • 定价:29.00元当当14.50元
  • ISBN:9787100068758
  • 页数:175页

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第一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部著作各部分的确切著述年代,是为注释家纷争颇多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被插入第一卷第二章以后的两个《对话》,绝大多数注释家认为是斯宾诺莎思想最早的萌芽,它的著述年代最早估计推溯到1651年以前,并认为是研究斯宾诺莎思想形成的重要材料。第二个对话的著述年代,一般认为有可能在全书之后。但是也有认为这两个对话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同样写成于全书之后,是斯宾诺莎本人所附加,以阐明正文的思想的。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编号:B36·2231021·2017
  • 作者:【德】康德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05月第1版
  • 定价:20.00元当当10.00元
  • ISBN:9787100180900
  • 页数:71页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前批判时期重要的美学著作之一,于1763年撰写,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是奠定近代美学理论的基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大致看成是通向判断力批判的钥匙,是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康德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努力的早期尝试。正如书名所示,康德在书中对两个美学范畴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了精当的分析,比如他对两者比较的经典概括:美有两种,即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编号:B83·2231021·2015
  • 作者:【法】爱弥儿·涂尔干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1年04月第1版
  • 定价:92.00元当当46.20元
  • ISBN:9787100070591
  • 页数:634页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涂尔干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他认为,一个宗教体系倘若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这即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原始的宗教:首先,应该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其次,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

灵魂论及其他

  • 编号:B31·2231021·2014
  •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99年01月第1版
  • 定价:69.00元当当34.50元
  • ISBN:9787100010924
  • 页数:479页

《灵魂论及其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收有《灵魂论》、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汉文译者绪言、《灵魂论》章节分析、《灵魂论》正文、《自然诸短篇》、《自然诸短篇》前言、《自然诸短篇》的编次、《自然诸短篇》撰写的先后等详细内容。本书为西方心理学史上开创性著作,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他对生与死、睡与醒,以及其他心脑问题的深入思考。他按其四因说在书中阐述了心理实质概念,以为灵魂、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就没有形式,这是承认先有物质,质料,后有精神、灵魂的唯物观,但作者认为形式是最后决定者,它决定物体的性质,则又陷入唯心观。译文依据贝刻尔校订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牛津,1837年印本译出,同时参照了路白丛书希英对照本和其他版本校订。

美学史

  • 编号:B64·2231021·2013
  • 作者:【英】鲍桑葵 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9年03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37.50元
  • ISBN:9787100170741
  • 页数:693页

《美学史》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初版1892年它的主要读者对象乃是有志于从哲学上了解下列问题的人们:按照世界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要思想家的设想,美在人类生活的体系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和具有什么价值?《美学史》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作为一个新黑格尔主义者,鲍桑葵对上自古希腊罗马,下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现,从这部美学史著中,不难看出,鲍桑葵的美学史观深深打上了黑格尔美学体系的烙印,也使它在科学性、正确性方面受到损害。

工厂日记

  • 编号:B83·2230921·2007
  • 作者:【法】西蒙娜·薇依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4月第1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00元
  • ISBN:9787208181564
  • 页数:340页

如何摆脱工作中的痛苦和烦闷?为了像被压迫者那样感受压迫,并尽可能真实地追求她所认为的自由社会,1934年12月,西蒙娜·薇依抛下哲学教师的身份,进入工厂。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反叛的哲学教师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经历疾病、事故、解雇的折磨,遭受服从、羞辱和不公。这种残酷性给她留下了终生的烙印。在这本《工厂日记》中,她详细记录并思考工人的处境,为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她号召雷诺工厂的工人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发在杂志上;她给一位工厂经理写信,给出改善建议;而且薇依清楚地知道,工人面临的不幸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而所谓革命,很有可能只是导致压迫集团的更换,“只要生产是建立在被动服从的基础上,工人们就要继续被动地服从”。这本书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没有抒情,也没有感伤,展现出西蒙娜·薇依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她始终站在劳动者一边的立场。

启蒙辩证法

  • 编号:B82·2230921·2006
  • 作者:【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7月第1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9.00元
  • ISBN:9787208164192
  • 页数:316页

“启蒙”为什么需要“辩证法”?启蒙的最初目标是让人们高举理性的大旗,摆脱蒙昧与恐惧,树立自由与自主。然而在理性一路高奏凯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登峰造极的时候,启蒙却走向了它的反面。本书通过探究启蒙概念的起源、批判文化工业、揭示反犹主义的深刻思想根源,力图指出,如果启蒙失去批判的维度,就会成为单纯的工具理性,如果丧失了人道的维度,最终会成为敌视人的怪物。为此,我们需要启蒙辩证法。本书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说明启蒙精神由最初的对社会的推进作用。此书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著作,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继者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都有较大影响。作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后来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思潮。

对于缺失的意识

  • 编号:B82·2230921·2004
  • 作者:【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等著
  • 出版: 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3年06月第1版
  • 定价:18.00元当当5.50元
  • ISBN:9787100099837
  • 页数:126页

2001年,尤尔根·哈贝马斯以其德国书商和平奖获奖演说开启了与基督教教会的对话,三年之后,他与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辛格会面。2007年,他又以“对于缺失的意识”为题与耶稣会哲学学院的哲学家们相互讨论。哈贝马斯强调:唯有当现代理性厘清了它对于宗教意识所采取的立场时,它才能自我理解。除此之外,教宗本笃十六世于雷根斯堡演说中对确认宗教与理性的关系所作的表述,也是哈贝马斯论证的背景。《对于缺失的意识:一场与哈贝马斯的讨论》收录了哈贝马斯的论文以及与这场论辩有关的几篇论文,包括《对于缺失的意识》《信仰与理性两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加以区分?》《后形而上学理性与宗教》《一场只有赢家的对话》《论尝试对一种关系再意识》等,而导读的部分则提供了一个关于哈贝马斯参与宗教哲学讨论的概观。

塔木德

  • 编号:B58·2230921·2003
  • 作者:塞妮亚 编
  • 出版: 上海三联书店
  • 版本:2015年07月第1版
  • 定价:36.00元当当18.00元
  • ISBN:9787542651273
  • 页数:180页

《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由1500名犹太拉比联合完成,全套20卷,总计12000页,250万字,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它以《旧约》的箴言为开端,接着是神话故事、诗歌、寓言及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题材广泛,内容鲜活生动,虽然其中三分之一是《米德拉西》,即训诫和道德说教,但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和僵化。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与《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本书是对《塔木德》的选编,选编内容为对人生有帮助的部分,剔除了宗教味比较重和宿命迷信部分。

雷蒙·鲁塞尔

  • 编号:B83·2230921·2002
  •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4月第1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72470
  • 页数:215页

雷蒙·鲁塞尔是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对20世纪法国文学影响重大,包括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安德烈·布勒东、乌力波的乔治·佩雷克、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鲁塞尔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语言游戏,1933年,他被发现死于下榻的宾馆房间。本书是米歇尔·福柯对法国文学家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隐喻、沉默、双关进行细致的解读。通过对雷蒙·鲁塞尔作品的解读,福柯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死亡的关系。他认为,文学的真正任务,不是表现或者反映“物”的现实性,而是要展现其闪光和扩散的过程,创造出一个语言急于进入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被判处了“死刑”,是语言本身判处了自己的死刑。在福柯心目中,雷蒙·鲁塞尔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此,他发明了语言机器,但这部机器没有任何秘密,只有一种语言试图维系的、试图解开的或重新确立的,或无限重复的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美学理论

  • 编号:B82·2230820·1992
  • 作者:【德】西奥多·阿多诺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5月第1版
  • 定价:138.00元当当69.00元
  • ISBN:9787208162518
  • 页数:560页

西奥多·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但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毋宁说是一种批判,他所从事的不是建构,而是战斗:一方面,反对日常生活中将艺术作为消费和娱乐对象的观点;另一方面,反对传统美学中从普遍性概念出发去解释艺术的做法。阿多诺既要批判文化工业,又要反思经典美学。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 编号:B83·2230707·1979
  • 作者:【法】西蒙娜·薇依 著
  • 出版:华夏出版社
  • 版本:2017年08月第1版
  • 定价:69.00元当当23.10元
  • ISBN:9787508091907
  • 页数:350页

除散落于笔记中的零星片段以外,本书收入了薇依绎读古希腊经典的所有完整篇目。通过阅读《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会饮》、《安提戈涅》等名篇,薇依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希腊诗人,以既古老又新颖的姿态探寻基督精神与希腊精神的承袭,使我们看到,当下人类的困境恰恰扎根于现代人文精神对古典精神的误解。她在《<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中说:“《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真正主题和中心是力量。……在诗中,人的灵魂由于与力量的关系而不停产生变化,灵魂自以为拥有力量,却被力量所牵制和蒙蔽,在自身经受的力量的迫使下屈从。那些梦想着进步使力量从此仅仅属于过往的人,大可以把这部诗当成一份档案;那些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都能在人类历史的中心辨认出力量的人,则会把它视为一面美丽纯粹的镜子。”本书末还附有薇依诗九首,以及米沃什论薇依的文章。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 编号:B82·2230707·1977
  • 作者:【德】叔本华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98.00元当当49.00元
  • ISBN:9787208177420
  • 页数:300页

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即《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皇家挪威科学院和皇家丹麦科学院的应征论文。这两篇论文各自独立、互相补足了伦理学的基本真理,叔本华充分阐述了行为的根源和道德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等问题,他要求用某种事实,无论是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事实来说明道德的理据并证明,反对从某种形而上学的梦想中引导出这种事实。叔本华指出伦理学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三个动机即利己、恶毒、同情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的善良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这个基本原则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