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6 苹果之殇

这是黑色的一天,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去世,这个时间距离他创办苹果公司三十五年,距离他被确诊胰腺癌七年,距离他辞去苹果CEO一个半月,距离苹果推出iphone 4S只有几个小时。

我没有在早上订阅的手机报上获得这一信息,手机是NOKIA5800XM,2009年购买的,对于这一非苹果产品,我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喜好,虽然是触摸式的智能手机,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共享的落后消费者,我只把它当做具备通话、短信等基本属性的通信产品,甚至连微博我也不会通过手机去发布,如此说来,苹果产品对我来说更是陌生。而当我的NOKIA在三年时间里还继续保持着一般通讯产品的特点时,苹果却进行着它的技术变革,一波又一波,无可争议地把通信设备推向了纯技术的前沿。所以对于乔布斯的逝世,我是惊愕的,但仅仅是对于一个符号陨落的惊讶,对于一种传奇消亡的无奈,它完全隔离了果粉们那种对于产品宗师的无可替代带的零距离膜拜。

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技术天才

所以我是平静地、瞻仰式地对待这个消息,对于乔布斯的逝世,我也许会像@杯酒人生这样的方式来解构一种悲痛:乔布斯走了,虽然我没有苹果,但我会买四袋苹果以示怀念!四代苹果对应于iphone4,而在4日,苹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Iphone4S新闻发布会,当库克取代了乔布斯,全世界期待的iphone5也最终滑稽而哀伤地成为iphone 4S,“后乔布斯时代”的发布会也让人大失所望,发布会还没有结束,苹果的股价就已经开始跌了。这仿佛是一个预兆,也仿佛是对于乔布斯逝世所作的铺垫:乔布斯第一次缺席了苹果产品发布会,却是永远的缺席了。

发布会结束,紧接着就是一份让全世界痛心的讣告,苹果公司对外宣布前CEO乔布斯辞世,终年56岁,生于1955年。

We are deeply saddened to announce that Steve Jobs passed away today。
Steve’s brilliance, passion and energy were the source of countless innovations that enrich and improve all of our lives. The world is immeasurably better because of Steve。
His greatest love was for his wife, Laurene, and his family. Our hearts go out to them and to all who were touched by his extraordinary gifts。

我们沉痛宣布,史蒂夫-乔布斯今天去世。
史蒂夫的才华、激情和精力是无尽创新的来源,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他无限美好。
他对妻子劳伦和家庭付出了极大的爱。我们向他的家人,以及所有被他的杰出天才而触动的人表达哀悼之情。

从他辞职到逝世,仅仅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看得出,他告别苹果一定是最无奈的抉择,而他对于病魔的抗争却已经长达了七年,这是一个医学上的奇迹,但是最后,一代的天才,苹果帝国的缔造者也难以逃脱生老病死的规律,“天妒英才”或许是我们可以安慰的借口,但是死亡的确成为我们的宿命,@李开复说:“记住你即将死去”帮他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而关于死亡,乔布斯曾说过:“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梦想上天堂的人,也并不急于到那里。然而,死亡却是我们所有人的宿命,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事实上也应该如此。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了所有老朽的东西,才能为新生事物腾出空间。现在,你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你就会慢慢变老,而被清除掉。我很抱歉说得这样直接,但事实就是如此。”

@马化腾: #纪念乔布斯#“这一刻,没有一个人的离世能让全世界的人同时感到如此痛心和惋惜,他是我的偶像,也是几乎所有认识的朋友心目中敬重的商业领袖。他完美地把科技和艺术结合,创造了世界上最优雅的产品,不仅留下了市值最高的公司,更留下了人们对他深深的怀念。我们还能再崇拜谁呢?”死亡就是被清除掉,其实,乔布斯早就有了对于死亡如此这般的残酷认识,当苹果成为技术领先的代名词,成为掌控世界的新武器,成为触摸世界的革新方式,当苹果完全颠覆了人们的通信传统,当我们手拿iphone4收到乔布斯的死亡讯息,一切是不是残酷到了极致,或许,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乔布斯神话背后技术面对死亡的无奈,生命仍然是肉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无论伟大与否,都将走向同一个终点。

Isaac Mao在《悲哀与人生》中则把死亡变成了另一种激励:

“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倒计时的”,我们每个人看待别人的成功与生死,似乎比自己如何活得潇洒自如更重要。哀悼乔布斯的时候,其实自己可能并没有理解乔布斯的精神应当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常态,失去了一个乔布斯,还有其他的各种创造天才等待我们去发掘。 那些总结乔布斯成功的因素都是先天和后天的堆叠,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做出逆转,让自己的“秩序”(Order)更清晰,更有节奏,更面向结果,这种“沉浸”(Flow)和对应乔布斯回归自然的崇敬应当是相匹配的,否则仍然是一种痴迷粉丝的矫情而已。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33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