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4 情深深,雨蒙蒙
日历终于要翻过这一页,这一页总是伴随着爱与浪漫,这一页来源于忠贞却要经受考验,这一页高声呼喊着“不要出轨让爱回家”却也提醒着夜晚要带身份证,这一页表达着爱恋的自由同样坚守着“婚前守贞”的信念,当超越宗教、超越死亡的瓦伦丁日成为男女狂欢的情人节时,它自身的矛盾使这个日子不断被赋予意义、不断被符号化。
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面临的多元化而导致的迷途,雨中的情人节显出朦胧和不安,大把的鲜花、巧克力、贺卡编织着一个理论上关于爱、浪漫的传奇。从理论到实践,必定使这个节日增加了更多行为艺术的效果,时间从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象征,它用数字带来永远的纪念,铭刻在心,不离不弃。这便是符号化的最初选择,也是最便捷的选择,求爱、表白、结婚、登记,甚至离婚,也要选择这个日子,为选择而选择,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数字游戏,这是心里的慰藉而已,在信仰上基本上是个伪命题。
那么,我们的情感是不是必须通过这样的符号来证明?正在阅读的是一本小说《现代派文学辞典》,对于“情感”词条,里面说:
表达的太多太久,情感终于平淡了。也就是说,他摆脱了对语言的依赖。
摆脱了对语言的依赖,所以所谓的甜言蜜语或者海誓山盟,也都变的平淡,甚至在解构固有的情感体验,没有人相信那一句句甜蜜的话,情感的危机首先是语言的危机,其次才是符号的危机,所以在这样的日子,必须在放大它的承载意义中获取它的存在感,所以“不要出轨情人节让爱回家”亮相高速公路了,所以38岁单身女硕士建立“贞操网”倡导“婚前守贞”,也所以有更多人把一个日子当成是幸福的保证,当成是感情的寄托。
用日子来强调感情,背后是对于某种关系和情感的“确认”,确认,在经济的认证行为中,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而在这情感理论中,符号互动论强调“自我”与“身份认同”则是情感体验的关键驱动力,如果个体在互动情境中从他人那里确认了“自我”的概念,并得到了身份认同,个体便会体验到正面的情感,如自尊和满足,反之便容易体验到负面的情感,如焦虑、困窘和羞愧。所以“确认”不仅是对于社会关系中身份的认定,更是情感体验中的动力。情人节的过度符号化折射的则是“确认”的丧失,是某种关系和身份的沦陷。所谓的贞操和守贞,看起来温和着那些破败的婚姻,所谓的出轨,听起来则更像是道德的谴责和对于情感的游戏阐释,两组矛盾仿佛在各自对抗着,各自扩展着自己的领地,一正一邪,倡导和反对,却从来没有那么旗帜鲜明从来没有那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主流,“色字头上一把刀”、“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快来还得快”,这是卫道士的挽救,38岁的“贞操女神”则是把自己完全牺牲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中,而赶着在情人节为自己的情感生活注入点浪漫色彩,甚至是情欲,也只是用唐·吉诃德对抗风车的方式在做着奋争。其实,爱与不爱,何来这惊天动地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何来这“情深深,雨濛濛”的云雨之夜?
“所以爱始终停留在过程中。此过程之结束则表现为遗憾,而过程本身又极为沉重,所以爱并非自私,乃是无限向外扩展同时无限限定对方的行为。”这是《现代派辞典》上对于“爱”的释义,里面有着虚构式作品的阐释语言,强调的是“限定”和沉重,而它的对面一定是自由和欢愉,爱的两面性恰好是爱不可避免的属性,而在这个只有时间和数字堆砌起来的日子,任何附加在爱之上的意义,看起来都充满了游戏般的行为艺术效果,而在时间简史上,1912年的今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1946年的今天,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1963年的今天,中国美术馆建成;1972年的今天,中国与墨西哥建交;今天也是世界癫痫日10周年。或者,都和情人节无关。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88]
顾后: 止戈(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