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4 《有一个地方》:应景的“布拉格之恋”
“有一个地方”醒目地写在花店的广告牌上,紧接着的一句是:“只有你们知道”——“你们”的那个地方是摆放的鲜花,是浓情的祝福,是表达的爱情。小五第一次以应景的方式进入这样的“一个地方”,五彩的射灯下,斑斓的夜色里,他用萨克斯吹奏出抒情的乐曲,和那些应邀而来的小伙伴一起,用手中的乐器制造浪漫的氛围,让“你们”提前感受情人节的气氛。
鲜花、音乐和掌声,都发生在“有一个地方”的现场,只是我不在现场,我当然也不是“你们”,所有关于情人节的氛围都是可以预设,可以想象的,只是当时间正式走到情人节的刻度,当进入影院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才从现实变成了电影,从“你们”变成了“我们”。提前在2月10日全国公映,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依然只为4天后的今天预设,而当“爱情”成为电影的关键词,那并不跌宕、一直在想象之中的情节最后以这样一句话终结:“我们都以为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的连我们都看不见。现在……拥抱你身边的人吧。”
|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电影海报 |
也是应景,应景的花店,应景的影院,应景的故事,一切都发生在那个被封闭起来的“地方”,一个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情感如何转折都逃不出的“布拉格”。过去的奶奶,现在的金天,无非是一种情感的两种时态,无非是用“你们”的背景衬托“我们”的爱情,但是不管是在战争岁月,还是在现代社会,关于爱情,都会遇到背叛和忠诚、责任和相守的矛盾,也都要面对对错相异的时间和爱人的问题,而在这矛盾和问题中,真正需要作出抉择的是在爱情中的把“你们”的故事变成“我们”的结局。
“你们”是约瑟夫和陈兰心,“我们”是泽阳和金天。那一段战争期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带着时代具有的曲折经历,怀旧和悬疑无非是那所布拉格的老房子,那封1979年写出的泛黄的信,以及那张还保留在箱底、背面写着“Take Care”的火车票,当一切都老去,当一切都错失,回到“我们”身边的就只有广场上的那一尊雕塑,伏尔塔瓦河静静地流淌,只有河畔这一尊雕塑永远屹立在那儿,所以它是永恒的代表,它是爱情的见证,它是“只有我们”知道的那一个地方。在这里,约瑟夫和陈兰心相拥相爱,在这里,他们立下了爱的誓言,似乎不管发生什么,不管一方经受什么困难另一方总是会在这里等待。所以当约瑟夫最终放弃和陈兰心回到中国,这个雕像前就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守望,他看着这里的一切,感受着这里的故事,似乎“我们”还在,似乎爱情不老。
这种等待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的永恒,当初约瑟夫为什么会和陈兰心各奔东西?原因无非是一个男人的责任。约瑟夫遭受战争的创伤,妻子和女儿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当然之后杳无音讯,对于约瑟夫来说,这样的打击让他失去了爱的勇气,他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爱情和婚姻中,可以想象他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超越了一切,所以足不出户,所以沉默不语,对于他来说,对于爱和责任的坚守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现在。而当陈兰心出现,当她给予了更多关心的时候,一个男人的爱被激活了,他终于走出了自己那个死去的世界,勇敢地投入到和陈兰心的爱情中。
这样彼此相爱的异国恋,无非就是理想中的“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浪漫、抒情,甚至可以抛却一切。但是当他们即将离开布拉格去往中国开始真正“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那个夜晚,那个电话,则将一切的浪漫都变成了泡影,约瑟夫的妻子还活着,而且经历了战争的折磨的她更需要照顾。接到电话,对于约瑟夫是惊喜,而对于陈兰心来说,则是痛苦,这是爱情的不同走向,这是“我们”的不同抉择,在陈兰心悲伤地在那张即将启程的火车票上写下“Take Care”的时候,她要放弃的不是爱情,是现实。而在陈兰心离开之后留着泪呼唤爱人的约瑟夫面对的将是一个男人的责任,责任使他留在布拉格,留在身心摧残的妻子身边,留在另一场爱情的思念中,也留在伏尔塔瓦河畔的雕像边。
其实,思念不老,雕像不了,也只有这样的永恒才会穿越时间让两个年轻人感受难得的爱情。那时金天问:“让你等一个人几十年,你等吗?”而泽阳的回答是:“如果你丢了,我也会等你的。”这是感人肺腑的爱情,仿佛是在弥补过去的那场爱情的所有遗憾,是的,当“我们”的爱情发生,一定是为了将曾经的错失消弭掉。金天只身到布拉格,就像奶奶,而泽天在布拉格有女儿,有生病的母亲,也像是承受着生活压力的约瑟夫,两个人的相遇、相爱,都像是那场老去的爱情的翻版,而在爱情似乎即将收获的时候,依然遭受爱和责任的艰难抉择。母亲自杀未遂,对于泽天爱情的疑问终于使得泽天做出了放弃的选择,“你以为,未来你不想就不来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你连你自己的未来都不知道,怎么对别人负责!”所以在痛苦中泽阳以决绝的方式将只身一人的金天放置在一边,将缠绵浪漫的爱情放置在一边,对于他来说,责任高于爱情,就像那时约瑟夫做出的决定。
在责任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放弃爱情,或者说,责任和爱情是不是一定要被隔绝开来?无论是曾经的故事,还是现在的爱情,似乎都将两者放在一个对立面,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个男人,就是责任的象征,他们为了曾经的婚姻,为了现在的家庭,必须让自己承担那份重任,所以离开,所以放弃。而两个女人,似乎都是爱情主义者,奶奶对于约瑟夫的爱是主动的,离开约瑟夫也是主动的,但是在失去爱情之后,她选择的是终身未婚,似乎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坚守着心中那份不死的爱情。甚至对于悔婚的齐心,还写了那一封信,告诉他:“爱情是盆开水,总会凉下来的,将来无论你们关系走到哪一步,都不要变成仇人,让这盆水结冰。”爱情似乎包容了一切,即使只是过去发生过,即使两个人还有伤痛,但最后都会变成一种正能量,变成安慰和温暖。而与奶奶相依为命的金天,也把爱情看成是一种能使自己拥有至上幸福的保证,所以当未婚夫齐心悔婚之后,她觉得自己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远走布拉格无非是一种逃避,“你失恋了,你来布拉格疗伤,你想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你尝试了很多却发现一点用都没有,你看着月亮就在想,月亮还在那,人怎么就不在了呢,怎么就物是人非了呢?”蹦极、吸烟、纹身、喝大酒和一夜情,都是为了将曾经的自己埋葬掉,也证明着对那份伤害自己的感情的不甘心。
但是这样的举动对于信奉爱情至上的金天来说,是不彻底的,甚至更容易激活内心对爱情的渴望,所以当泽天闯入她的生活中之后,仅仅是一个晚上的照顾,仅仅是乡间婚礼的对话,仅仅是夜色中山顶的交流,爱情便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上,在新的爱情面前,虽然金天对于未接电话仍然有一种恐惧的情结,尽管她对还没出现的妮妮母亲莫妮卡心存不安,但是终归被爱慢慢融化,终归是喜悦和享受,她投入泽天的怀抱似乎也是爱情至上的写照,她无条件接受泽天患病的母亲,接受叫泽天“爸爸”的女儿,她甚至从来不会想到责任,想到泽天会拒绝自己。
责任和爱,是男人和女人,是你们和我们,把这两者简单对立起来,其实在情节和结构的设计中显得苍白,甚至在逻辑上也犯了错误。约瑟夫为了责任放弃了与陈兰心的爱,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只是在1979年写过那一封信,而在妻子逝世后,他也只是让自己在那尊雕像前等待,而没有采取主动联系或者寻找的方式,让爱回到身边。或者说,这样的等待只是一种象征,甚至约瑟夫最后的死也成为被预设的一种象征,金天披着当年约瑟夫送给奶奶的围巾出现在雕像旁,在约瑟夫眼里这就是一种等来的爱情象征,在素描本、信件、故事里,约瑟夫回到了从前,也最终放下了心中的遗憾,溘然长逝。这种戏剧性的结局就是把一种鲜活的爱情变成了僵死的象征,就是把责任和爱情无限隔绝。而最后泽天奔跑着留住即将回国的金天,看起来是填补了责任和爱情的沟壑,是对于纯真爱情的拥抱,但是泽天那羞涩般的“试试看”的回答又让这样的承诺变得空洞,“我不知道能给你什么样的生活,可是如果你愿意留下来…… 我会做饭,我还比较会照顾人,我能养活我自己,也许,我也可以养你,虽然我不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可是如果你愿意……”不是为了责任放弃爱情,而是在爱情中坚守责任,那种对未来的茫然和迷惘,只是一种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的应景回答。
但金天似乎仍然被感动了,在爱情至上者看来,一切都可以抛弃,一切都是虚幻,她可以面对患病的母亲,可以面对年幼的妮妮,当然也可以面对随时可能回来的莫妮卡,在这充满象征意义的雕塑旁,在这永恒的伏尔塔瓦河畔,对于爱情或者还是幼稚理解的他们,终于看见手上的红色手链掉了下来,只有遇到真爱才会解开的手链为这个爱情涂上了唯美的色彩,而这种唯美依然是一种应景的爱情,永远不是很远,而是在身边,抓住那样的瞬间,就是永恒的爱情。
“请相信爱,爱是老去,爱是新生,爱是全部,爱是你。”单纯而美好的爱情,象征而应景的爱情,这就是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就像泽阳所讲的:“我更愿意相信在某一地方,其实所有你想的人都在一起!”是的,它只在花店里,在影院里,在布拉格,在雕像旁,在每一个可以想象的地方。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205]
思前: 错失的电影
顾后: 《抢救切尔诺贝利》:人祸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