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7 e时代的阅读

净重45克、每分钟扫描1200字、可识别汉字6721个……在一连串产品参数的介绍中,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款叫“汉王速录笔”的设备,正像它的另一个名字“E摘客”一样,这支速录笔标志着我的阅读从传统时代真正走向e时代。

黑色的笔身,笔端有光学感应区,感应区里有感应触发器,当笔端触及纸质,光学感应区的触发器就会捕获图像,然后通过USB线,将图像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输入电脑中。这是它的工作原理,说明书上对这个性能的表达是这样的:“只需轻轻一划,即可将纸质资料上的文字、数字、符号等直接输入到电脑光标位置,直接编辑,不必打字,每分钟可输入1200字以上。”据说可以判断中文稿件文字横、竖排版方向;可识别国标GB2312-80的全部一、二级汉字,6721个汉字及常见符号;可混识5400多个繁体字;可识别全部纯英文字符集。看来识别能力还是有些强大的,在性能和理论上实现了可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也只有通过安装和使用才能知道。于是,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将这款产品软件装进电脑,等到USB线连接电脑和速录笔,扫描速录边完成了联机。

除了简单的一些设置,在文本里的确能将这支笔扫描过的文字录入出来,只要握姿到位,握笔平稳,扫描精确度应该还是可以的,高科技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图文有着非凡的识别能力,如果文字是做进图片里的,那么这只速录笔是扫描不出的,也就是说,只有文字是当初以独立形态录入进去再出版出来,速录笔才会真正识别它的身份,这一点其实并不奇妙,独立文字和做进图片的文字,他们的符码是不一样的,甚至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数字化生存方式。

e时代的文字扫描和录入,从纸质文字变成数字化文字,这种转变或许是科技的真正魅力,而对于更多人文关怀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泛数字化”的产物,其实在“泛数字化”的质疑面前,它能比较好得解决我的一个现实难题,那就是降低阅读的人工成本。阅读从一开始,或者从本质上的确是需要人工成本,从购买到翻阅,都是带着明显传统阅读的特色,纸质的书,拿在手里有着特殊的手感,虽然通过网络购物渠道获得了图书,但是这些书还是那么具体,也只有这样的传递着皮肤的触觉,所以才会有阅读的真切感受。所以,和传统阅读方式相匹配的,就是以摘录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这种阅读笔记从去年9月28日阅读《老子博客》正式开始,起先也是为了记录方便,将随手的摘录汇聚在一起,而后来慢慢地,摘录变得规范起来,或者说,越来越依赖于阅读笔记,作为书评的重要参考资料,随着“很认真”地阅读地开始,摘录也完全变成了一种认真的工作。

从此,阅读进入新时代?
这往往会花费很多的精力,阅读笔记从最初的随意到后来的认真,文字从新输入到电脑的时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一般一本书的阅读笔记从纸质记事本上录入到电脑记事本,会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两个小时,完全是人工的劳动,从自己不多的个人时间里挤出来,不停歇地敲击键盘,有时真的会让自己头昏脑胀,甚至有过不再“认真”写书评的想法,毕竟如此漫长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个折磨,强加给自己的压力有时对于阅读也会产生一种逃避的欲望。

但是,毕竟我的阅读已经刻进了我的生活里,不是简单的文字摘录和输入,它已经变成了某种信仰,某种人生态度,只有面对那些文字我才感觉自己是富有的,是充足的,是不可复制的。在半年多的阅读中,也已经完成了50余本图书的摘录,厚厚的10周年纪念本也基本写满了。

而速录笔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的传统阅读方式的终结?从工具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必然,不可避免的改变,只为一种更为快捷更为方便的阅读,从阅读中获知什么,也不是这种工具改革能够彻底改变的。“速录笔时代”的到来,一定是一个标志,从前我们的阅读就是从纸质到纸质的过程,书可以拿在手上,可以放在床头,可以堆进书橱,随时随刻看到,随时随刻摸到,而阅读之中的笔记是纸质的,写下来的书评也是纸质的,似乎永远活在一种媒质中,故纸堆给了我们纯粹的感觉,而当数字化时代逼近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必定会发生彻底的变革。笔基本找不到了,纸也不再购买,取而代之的是鼠标和键盘,最初的工具变革最后变成了离不开的生活习惯,每天的每天,都已经被完全取代了,甚至,手掌后面的那个鼠标茧也完全取代了中指关节处的那个因握笔而生成的厚茧。

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虽然还是捧着书阅读,但是不再拿出笔和纸,写下一些阅读的体会和感受,而现在,速录笔来了,完全节约了用两个多小时输入到电脑人工成本,但是这种数字化的速录,是不是会改变阅读深处的那种体验?我不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在工具时代,我们所留存的应该是阅读深处的那种心情,“阅读是一种语言的劳作。阅读即发现意义,发现意义即命名意义。”而工具,有时候也是一种意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1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