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公主自传》:当沙漠变成大海

20250717-0.png

同一天看的两部电影是《萨拉热窝事件》和《公主日记》,“同一天”似乎巧合地指向了两部电影的同一性:《萨拉热窝事件》中的斐南迪大公作为奥匈帝国的王储,喜欢打猎,热衷冒险,当然更掌握着权力,而《公主日记》中公主讲述自己的父亲,热衷狩猎,喜欢冒险,是第一个拿到飞机驾照的国王,还为机场落成剪彩,作为统治者,也享受着王权带来的优越生活;当然,费南迪大公被民粹主义者刺杀身亡,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公主日记》中的国王却是在一种“静悄悄”的状态中跌落神坛,他们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其实已经作为一种象征失去了最后的王座。

詹姆斯·伊沃里是美国电影导演,但是从1960年年代开始他就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了印度,1969年拍摄的《师傅》是他对印度风情的一种诠释,1975年拍摄了《公主自传》,玛德赫·杰佛里饰演了印度公主,这仍然是伊沃里印度叙事的一部分,但是这部电影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如此短制却放置了“公主自传”这个几乎可以书写一生的片名,是不是故意制造了一种“错位”?而且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也十分简约,甚至不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曾经印度土邦的公主在国王生日这一天,迎来了曾经作为国王私人秘书的英国人西里尔,然后两个人在室内播放的录像片段中回忆王室生活,由黑白和彩色的不同录像片段组成的回忆、两个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构成了“公主自传”,而且,伊沃里采取的“戏中戏”结构,作为他们回忆依托的录像很多则是BBC拍摄的纪录片,于是在真实和虚构、纪实和剧情的混杂中,“公主自传”以短小精悍的方式完成了对王室“历史”的片段重构。

这是一种奇趣的叙事方式,就像西里尔在和公主告别时所形容的那样,现在在特顿从事研究的他总是会想起在印度生活时的沙漠,“我会把海想象成拉贾斯坦邦的沙漠,那沙漠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海变成了沙漠,现在回到了过去,现实变成了想象,这就是西里尔的一种“印度印象”,它是混杂的,这种混杂不仅在西里尔身上表现出来,更在曾经是公主现在只是生活在英国的印度普通女人的世界中被呈现出来。为什么会有将大海变成沙漠的混杂感觉?这源于伊沃里对故事的取材,1975年拍摄的电影所反映的是印度独立之后的现实,而“公主”无疑带着旧秩序的印记。甘地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结束了英国殖民历史,但实际上在独立之初,南亚次大陆上除了英国占领的广大土地之外,其中一部分土地的管理权属于印度土邦所有,而独立之前的印度土邦有600多个,这些土邦都有自己的国王,虽然臣服于英国,但是他们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导演: 詹姆斯·伊沃里
编剧: 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
主演: 詹姆斯·梅森 / 玛德赫·杰佛里 / Keith Varnier / 黛安·弗莱彻 / 蒂莫西·贝特森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10-05
片长: 58分钟
又名: 公主日记

电影中的“公主”提及了自己的父王所在的奥里萨邦,“正是有了父王的开明政策,奥里萨邦才成为了印度最繁荣的一个邦。”所以国王就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但是当印度独立,英国殖民者被赶走,印度的土邦也最终被废除。伊沃里所呈现的就是这一历史,当国王的生日“国王”还没有出现,公主和西里尔坐在房间里等待,“等待也是仪式的一部分”,西里尔回忆作为国王私人秘书时经历过各种仪式,所以这一次的等待也见怪不怪;而国王的画像就挂在墙壁的显眼处,西里尔一进门就看见了巨大的画像,他说:“国王还是像以前那么帅。”等待是一种仪式,画像保持着曾经的威仪,无疑没有出场的国王、被等待的国王、和仪式相关的国王,其实就构成了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也是土邦历史的象征,逝去的王权象征一样,在后革命时代,它让人缅怀,让人回忆,让人在纪录片和故事片混杂的影像里重现。

重现具有的象征在混杂意义上就是后殖民的命运,那时候被废除了的土邦国王,却还拥有者宗教势力,还是一种特权阶级,“公主”回忆父亲的生活,其实也是对这种特权的再现,她说父亲的冒险精神,谈及国王的开明政策,以及叙说他和英国殖民者的关系,似乎更多是一种沉浸,而在土邦历史被终结之后,公主接受英国式教育也是得益于国王的开明,“他让我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实际上,土邦依靠英国殖民者维持自己的统治,西里尔等人又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而被推翻之后又让子女接受英国教育,王室和英国之间构成了复杂关系。在英国殖民者被赶出印度之后,王室就从王座上被拽了下来,公主播放的BBC采访纪录片《他们眼中的印度》中,王室成员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我们成为了人民的头号公敌。”但是在权力覆灭之后,他们也接受了普通人的身份,其中斋浦尔王妃就说到有些王权毫无意义,而另一个王室成员认为这才可以让自己去追求画家的理想。

皇亲贵族一夜之前成为了普通人,有人唏嘘,有人无奈,有人开始投入新的生活,公主也不列外,但是她对父亲的感情依然是深厚的,这种深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王权的感情。在她看来,父王的统治代表着一种开明,一种进步,更是自我走向独立的标志——这种独立当然也是亲西方的。而在公主讲起父亲时却也带着一丝怨言,“他应该射杀那个女人。”公主口中的女人是一位电影明星,父王之后就和她在一起,公主之所以对父亲的做法充满了怨恨,就在于她尽管是英国人,但出生低微,而且使父亲陷入了绯闻。公主沉浸在曾经的王权生活中,公主在英国接受教育成为独立女性,公主看不起地位卑微的英国明星,在公主的骨子里,依然有着对那种特权生活的向往。

而对于西里尔来说,则呈现出一种“殖民文化”的奇特体验,他曾经是国王的私人秘书,生活在印度土邦的世界里,但其实他并不适应那里的习俗,甚至有些害怕,他回忆在一次仪式上自己晕倒了,他不理解为什么王室的仪式会如此琐碎,但是后来他的理解是:“等待就是仪式的一部分。”当然后来他离开了土邦,也离开了印度,虽然在公主面前他说和国王之间有着“君臣之爱”,但是回家反而成为了他的渴望,“我就像一个异乡人。”也许成为私人秘书本身就是殖民历史的一部分,当殖民被终结,西里尔也摆脱了那种异乡生活,成为了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普通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种个体生活的独立。所以在国王生日这个“重要的日子”,西里尔的到来更可以看做是一种仪式,或者仅仅是仪式——也是在等待,也是异乡生活的一部分。在公主面前他保持着微笑,具有一个英国绅士的优雅举止,但是从詹姆斯·梅森扮演的角色身上,的确能看到一种想要离开的欲望。

在公主播放完王室的回忆影像,当印度曾经的乐师现在的失意者贝尔尼演唱着歌颂王室的歌曲,当西里尔在告别时说:“我会把海想象成拉贾斯坦邦的沙漠,那沙漠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历史是公主的一个梦,是墙上的象征,等待而永不到达,也永远被隔离在现实之外。

《公主自传》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4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