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8 端午祭祀

        今日端午,五月初五,食五黄,在这个传统节日,团圆和喜庆正成为她的主题,但是从她的起源和内涵来看,端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祭祀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避邪。所以和团圆和喜庆沾不上什么边,“值杨公十三忌,大事不宜”。黄历上的这话似乎有点那么邪气,但确实,端午在演变过程中可能越来越离开了本意。
        其实,强调本意,追本溯原无非是给端午一个正确定位,而在某种程度上,韩国端午申遗之所以成功,在于强调了真正文化含义,而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信仰。
        端午的祭祀文化并非自屈原而始,先于屈原出现之前是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冲走,举行的一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而当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而屈原投江,只是强化了祭祀色彩,让端午节在诗人的颂唱中换上了另一种色彩。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祭祀,当然和死亡有着密切关系,和现在的团圆、喜庆当然不沾什么边,看看屈原投江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颂唱,其实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和自身的无力回天,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十足的落魄者。“爱国诗人”更多只是人们的美好期望不能实现后的一种弥补。之后许多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民族意淫行为放大了。
        端午节,在英文中,称为Dragon Boat Festival,而国内诸多语言学家认为“龙”应用loong,以区别dragon西方龙,因为西方的dragon是邪恶的象征。中英文的“龙”形象和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学家的抗议,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国粹,都应该是自创的,都应该区别于既成的语言体系,这种带有民粹主义的说法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可?

        韩国端午节在四年前就申遗成功,这点让很多民粹主义者陷入尴尬,虽然两者有所区别,但是在起源和文化内涵上有着一致,中国政府从2008年起设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日,当然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发扬传统文化,为申遗作准备,而今年,首次提出“端午申遗”,并且“三省四地”联合打包,这种迟到的动作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恰好证明了我们对端午存在很多误解。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2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