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7我必须深入事物的内部
“必须”说出口的时候,我仿佛无所畏惧地进入一种状态,其实,当午后猝不及防的雪子砸在身上的时候,不是正义凛然,而是无从逃避——当一个人坦露在天与地之间,坦露在风雪之中,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必须”。
并非是要面对什么,走出办公室也并非要找寻什么,但是被某种力量拉进去的感觉就这样攫住了,接送小五看起来也像是一种借口了。驱车,拐弯,在那个曾经走过现在却陌生的地方停车,只是为了等待时间的到来。也是无所事事,一个人穿行在陋巷之中,两边摊贩摆放着各种物品,也在吆喝着,仿佛触动了什么,这不正是某种人间烟火吗?很多东西都已经有些遥远了,比如那个卖萝卜的菜摊,里面是肉铺,暗红的灯照耀着,女屠夫正用力地切割;百杂货店门口,保暖的棉鞋挂在那里,成对成对地在风中招展,却让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货车运来的是一车的蔬菜,老板支起遮挡风雨的大帐篷,微笑着招揽客人……
短促、逼仄,已经入冬的风从巷子的这头吹到那头,又反转着从那头吹到这头,作为一种存在,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声音,似乎都在城市的现实之外,像是隔绝了一般,却在这里活生生地演绎着——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不急于融于城市,却在怡然自得中上演每个人的生活场景——惊讶的是那头竟然还有一个煤饼厂,黑黑的一堆煤就在厂区门口,细想着,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谁还会用煤饼生火?而其实,菜摊、杂货店、肉铺,就和这仿佛和现实隔绝的煤饼一样,都是鲜活的,都支撑着百姓生活。
但是,我之所见所闻,却像是突然闯入的,一种生活方式的陌生感之外,则是这处在边缘的小巷,是不是也慢慢演绎成为时间之外的存在?就那么漫步,拍照,听说,仿佛也找寻到了某种正在逝去的记忆。是的,它们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它们所呈现的就是生活的原貌,而我的“必须”,是对于记忆的一种复苏,也是对于真实现实的一次瞻仰。但是,在这个毫无准备的午后,突然就下起了密集的雪子,砸在屋顶上,砸在瓦片上,砸在小巷里,也砸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清脆,响亮,却也有无处逃避的痛感。
一种冬天真正到来了,仿佛是提醒,加上刺骨的风,冷寂的感觉传遍全身。从昨天开始,传说中的雪就开始下了,甫一入冬,便制造了冬的景致,这是最应景的一天,而雪子噼里啪啦打下来,尤其在这个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小巷,在这个深入内部的午后,便成为了突然事件——一种冷是改变了秩序,是破坏了节奏,是把那里如隔绝一般的慢生活整体推向了真正冷的现实。而我,也只能在开放的天空下,在众多的出口处,选择了一条转身离开的道路。
小巷在身后,他们在身后,生活在身后,坐在车上,我只能从一块透明的玻璃看见外面发生的一切,和我无关,存在着,发生着,冷寂着,最终也将慢慢退场而消失。
他们:一种真实生活 |
少见的煤饼厂 |
田里插满了红色的旗 |
它们:一种自然状态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154]
思前:我再无法敲打冷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