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7 《种树的牧羊人》:如果神让我活下去
一个孤独的老人,在荒凉的世界里生存和生活,是不是在和那一个神对抗?一个沉默的老人,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种植几万棵树,是不是在皈依一种信仰?而其实,当另一边的死亡在上演,当另一边的战争在持续,当另一边的世界在沉沦,种树、牧羊的老人本身就变成了上帝,不仅是解救自己的神,也是救赎他人的上帝。
1913年,法国南部,这是时间和空间绘制的一个现实世界,1913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发酵和酝酿的时间,法国南部则提供了一副荒凉的图像,所以这样的现实所展现的是一个失落的世界,不仅是物质文明,还有精神信仰,都已经遭到了普遍沦陷。像我一样的行者在那荒凉的丘陵地带行走,没有水,没有实物,甚至也没有遇到一个人——人的消失,不仅是社会现实的一个隐喻,更是信仰世界的一种象征,必须走三天时间才能到达下一个地方,必须继续走五个小时才能经过下一个村子。所以在这个没有人的世界里,世界所带来的是毁灭,是灾难,是死亡。
| 导演: 弗雷德里克·贝克 |
![]() |
可怕的行走、死亡的村子,在牧羊老人世界的另一面,而其实,这并非是整个世界最可怕的存在,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整个世界都推向了绝望,大量士兵和平民的死亡,信仰和道德的集体沦陷,对于生命意义来说,是最大的灾难。而在战争的直接死亡之外,当这片森林被发现的时候,那些前来考察的官员,似乎又在另一面冲击和侵蚀了人类的道德底线,那豪华的汽车,那无用的演说,那砍伐的行动,不仅是一次破坏,更是对于文明秩序的毁灭。那条从远古就流着潺潺溪水的小河,到了现在却干涸了,人类疯狂反而挖井行为,也不仅是对于自然的攫取,更是自我生存的异化。
|
《种树的牧羊人》电影海报 |
所以在这个信仰、道德和文明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这个名叫普菲尔的老人,无疑具有象征意义,他居住在荒漠之地,他孤独地守望,并非是因为儿子夭折、妻子死去之后的避世,而是一种从自身解决开始的精神救赎。而我作为整个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从走入法国南部的荒漠地带,到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战后进入森林看望老人,到二战之后再次探望而发现这个宛如天堂的存在,就是在印证一种信仰,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而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人也变成了上帝,在种树、守护中重新拯救了人类,重新定义了精神的伟大。
我第一次进入他的世界,老人更多是一个抵抗自然的善人,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牧羊老人的出现就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这个失去了孩子、妻子的老人,是沉默的,这种沉默让他远离尘世,让他保持孤独,而给我的水和汤,以及牧羊人的身份,也具有了某种神迹,上帝也是牧羊人,也是给苦难者带去福音,深处荒漠地带的老人,虽然只为我一个人带来希望,却像神一样成为一个标志。“如果神让我活下去,我就要种更多的树,我要一直种下去。”这是老人最初的想法,而种树需要的种子,就像他自己的启示意义一样,也是人类文明和信仰的另一种种子。
一堆橡树种子里,有好的种子,也有坏的种子,好的种子种下去也会遭到动物的破坏,甚至人类的砍伐,这便是将世界的好与坏,善与恶分开,所以把好的种子泡在水里,然后种在土地上,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播种计划,看上去是荒漠,看上去是不毛之地,但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发芽成长。三年种下十万颗种子,即使在一战爆发期间,即使在二战激战期间,他依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依然播种人类的希望。
他沉默不语,他不关心战争,像是一种隔绝的存在,像那些种下的橡树种子一样,只有在成长为大树的时候,才会让希望变成现实。而我在几次的探访过程中,也起到了某种连接作用,我从断裂的文明,陷落的信仰现实中来,却又进入到老人纯净、孤独的世界中,最后是将这种希望带向更远的地方,将这种精神做一次更广的播撒,“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而这种幸福生活并非只是拥有了绿色,拥有了生态,改变了以前不毛之地的现实,更是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对于文明的态度。
在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这里变成了另一个天堂,没有荒无人烟,没有死亡的村子,这里有欢声笑语,有清新的空气,有潺潺的溪水,有鸟语花香,那一棵菩提树,就是复活的象征,人们围着它,找到了某种幸福的归宿,也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田园风光,这样一种幸福感觉,这样一种希望所在,使得文明的秩序得以重建,使得战争的创伤得以抹平——一个人的信仰,变成许多人的现实,一个人的精神,变成许多人的动力,而这或许就是一个人身上的神迹意义,改变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在对现实的救赎中成为自己的神,也成为他人的神。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