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0 微博的边缘化生存

还是谈到了微博,谈到了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只是微博到底算不算媒体还是一个问题,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的主题沙龙中,微博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微波冲击波”的主题讨论自然而然会转向这140个字限定的新传播方式。

大致的意思是:微博对传统媒体有冲击,而且愈演愈烈,尤其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归结为两点:一是微博使网络传播更加碎片化,二是公民记者成为可能。碎片化的阅读我一向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微博成为个人的自媒体之后,内容的碎片化直接导致发布者信息的碎片化,这些碎片化信息在网络上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庞杂,而最终的结果是垃圾信息成为对个人的解读,如此,则是一种淹没。而公民记者成为现实,在目前中国的体制下,也会造成谣言的泛滥,或者到最后成为网络诚信的一种阻碍。舟曲地震的那位中学生,用微博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另一个时代,宜黄的抢尸事件则在还原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似乎有很多例子表明微博在目前互联网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海量信息的发布,反而会使有效信息被掩埋,在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中,其实我们并不是在还原真相,而是在制造多元真相,让围观者无从判别,也给原本已经失序的媒介市场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微博直接体现了人际传播的巨大优势,但是这样的传播是带有极大的风险,或者说,它干扰了正常的信息发布和接受渠道,人人成为记者的最大冒险是人人都不是记者,从而丧失真正的话语权。

我也一直相信,碎片化的信息并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目前新闻缺乏必要的透明机制和真相还原机制下,微博的确提供了事件的另外视角,对传统媒体和信息发布构成了威胁,但是无法要求微博成为真正的媒体,用微博的力量改变中国一直以来新闻传播自上而下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博的热闹只是在理论上寻找到了新闻审核体制下的软肋,但是并不是可以颠覆的,传统媒体,或者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仍然是微博走向边缘化的一个必然。

所以,从自身的观察来说,微博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至少在目前中国社会来说,短短一年的发展并不能使其成为主导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相反,它还存在被抛弃的可能,除了新闻监管的无奈之外,微博自身的运行机制也使其只能短暂喧嚣一时,未来必定有更完善的产品来代替它。曾经我体验过不同的微博产品,后来我发现,这样的碎片化信息无法完全阐释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它只是一个侧影,一个片段,更大更全的个体是完全藏匿在身后的,而假粉丝、假转发等现象已成为微博的毒瘤,也成为微博地下经济的一部分。我曾经把微博比喻成“情人”,“微博的死亡和它的出现一样,带着极大地随意性,随时随地,随写随删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一个充满暧昧情怀的关系里,写微博看起来更像是一次随意的心情排遣,充满了小资情调。”或者说,它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到最后只能随风飘荡,“微博更多是体验,博客才是真正的家园,暧昧过后必定是回归。”

我会去书店买图书并且收藏,但是我不会选择将杂志和报纸作为我书橱里的风景,他们可能会在一个时间里让我兴奋,让我爱不释手,但是她永远是一张报纸或者一本杂志,它不会成为藏书中的一部分,它是时间的产物,也必定会随着时间而湮灭,“没有更深层次的意见表达”将使微博的死亡成为必然。梁文道在批判微博时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往往都是片段的理解,而不是系统的思考,而且我们永远都是在看群众投票。这样一来,我们的思考和认知就会很相似,想法高度同质化,形成了集体思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21]

思前: 九命(诗歌)

顾后: 伤疤符号学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