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下)

  • 编号:B35·2250306·2266
  • 作者:【德】莱布尼茨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82年11月第一版
  • 定价:98.00元当当44.30元
  • ISBN:9787100020107
  • 页数:760页

十七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先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者弗·培根奠定了认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继而笛卡尔创导唯理论,宣扬天赋观念说,遭到霍布斯、伽森狄等的反驳;到十七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智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紧接着,莱布尼茨又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和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从“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的观点出发,写成《人类理智新论》,以对话体的形式,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逐章逐节逐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人类理智新论》首次出版于1765年,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讨论天赋观念和真理问题,第二卷讨论知觉和一般概念,第三卷讨论语言的认知运用,第四卷讨论各种认知命题和其中出现的推理,作者在书中还提出并论述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问题。

逻辑学讲义

  • 编号:B36·2250306·2265
  • 作者:【德】康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0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26.00元当当11.80元
  • ISBN:9787100068932
  • 页数:155页

《逻辑学讲义》译自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科学书社1968年出版的《康德文集》第5卷,这是一部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康德著作,不过它在出版前曾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在本书中,康德在“量”、“质”、“关系”的逻辑传统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一类,模态指的是判断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由此开创了研究概念的内容实质的新局面——从形式逻辑发展到先验逻辑。康德对辩证法的贡献,更在于他将他的范畴表的四类范畴,每一类的三项均以正、反、合的方式来说明,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本书对于研究康德逻辑学—辩证法思想的演变发展,一定会有不小的帮助。

人是机器

  • 编号:B36·2250306·2264
  • 作者:【法】拉·梅特里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59年09月第一版
  • 定价:24.00元当当10.80元
  • ISBN:9787100011389
  • 页数:74页

拉·梅特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他曾做过军医,却不幸患病,根据对自己病情的观察,她获得这样的信念:人的精神活动决定于人的机体组织;思想只不过是大脑中机械活动的结果,当体力上变得更虚弱时,精神功能也会衰退。1747年,拉·梅特里在荷兰匿名发表了《人是机器》,这本书是梅特里模仿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而写成,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全书除正文外,前面有出版者的声明和作者献辞,正文紧紧围绕物质和精神、肉体与心灵的关系而展开,讨论宗教神学、形而上学所主张的心灵实体问题,拉·梅特里从物质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运用大量的医学和生理学的知识,说明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机器一般的物质实体,所谓灵魂只是肉体的产物,从而抨击灵魂不朽的宗教教义。

自然哲学

  • 编号:B36·2250306·2263
  • 作者:【德】黑格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80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96.00元当当43.40元
  • ISBN:9787100023825
  • 页数:656页

黑格尔是最后一位伟大哲学体系的创建者,他著作以哲学的高度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自然哲学》介于《小逻辑》和《精神哲学》之间,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部著作里,黑格尔站在辩证唯心主义立场上,把整个自然界的发展看作是精神自我异化和自身复归的过程,阐释了绝对精神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他在“导论”里讲了三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考察自然和如何划分自然,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他的整个自然观的纲要。全书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三篇,它们分别代表了精神由于自身内部矛盾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个阶段。黑格尔由此揭示了自然界内部的联系和转化,建立了关于自然的辩证法体系,这也是后世自然辩证法的来源。

葛兰西的二律背反

  • 编号:B84·2250211·2233
  • 作者:【英】佩里·安德森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1.90元
  • ISBN:9787208187979
  • 页数:200页

20世纪70年代,西欧多国的共产党员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职务,还是忠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理想?而对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权力的结构以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革命策略作出最具开创性的分析的,正是葛兰西。《葛兰西的二律背反》 是佩里·安德森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葛兰西的一次回望。佩里·安德森聚焦于葛兰西经常使用的二分法——东方和西方、控制和支配、阵地战和运动战,等等,并作了深刻分析,从而揭示了整个思想史上普遍存在的错误倾向,即任何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必然既庄严深刻又连贯一致,研究者的最高任务是证明思想家根本的内在统一性。他对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进行了细致的语文学分析,使读者得以领略葛兰西高度原创的思考以及其中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缝隙与空白,从而为人们未来向何处去提供了一些启示。

论马奈

  • 编号:B83·2250211·2230
  •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2.50元
  • ISBN:9787208190108
  • 页数:110页

“马奈没有呐喊,也不想狂傲自大,他在一种真正的低迷中寻找。没有任何事,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他。在寻找的过程中,只有一种非个人的折磨指引着他。”这种时代的精神痛苦不仅仅是孤独的画家个人的:就连不理解他的嘲笑者,也在期待着那些令他们厌恶的画作和人物形象,因为恰恰是马奈的画填补了现代人内心暴露出的空虚。在本书中,法国著名思想家巴塔耶从无意义、无表现性、无主题性、冷漠等方面论述了马奈的绘画艺术特点,在巴塔耶看来,正是从马奈开始,现代绘画艺术拒绝任何与绘画无关的价值,由于马奈的绘画,艺术又回到自身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绘画向着被历史和艺术掩盖的人性敞开。“马奈的绘画带来了剧变,具有令人不安的颠覆性,如果没有歧义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场‘革命’:其绘画彰显的思想改变至少从本质上与政治史带来的不同。”乔治·巴塔耶在序言中说。

我不想保持正确

  • 编号:B83·2250113·2228
  • 作者:【法】米歇尔·塞尔 布鲁诺·拉图尔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1.10元
  • ISBN:9787208187450
  • 页数:310页

米歇尔·塞尔,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他将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结合,在哲学、数学、文学、物理、生物、航海等多学科知识之间思考,对哲学、科学史、社会学等领域有深远影响。1991年,布鲁诺·拉图尔说服米歇尔·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成长”“方法”“证明”“批评的终结”“智慧”,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更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的影响、原子弹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以及他对“拟客体”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等等。

空气与梦想

  • 编号:B83·2250113·2227
  • 作者:【法】加斯东·巴什拉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0.30元
  • ISBN:9787208188549
  • 页数:297页

“质料想象力”系列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研究的主要项目。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考察一种长久被忽视的运动想象力,他通过种种空气的形象隐喻与关联母题,串联起尼采、雪莱、波德莱尔、爱伦·坡、诺瓦利斯、里尔克、米沃什等人的诗学想象,描绘出一幅动态形象的速度图。巴什拉赞美了文学不可替代的创造性与生产性,文学是想象力的涌现,文学形象教人去梦想,真实的生命、思想与意义就安居在这梦想之中,绵延地流动、消长。这些文学形象终究表达了、启发了一种动态的哲学,构筑了一种想象的形而上学。巴什拉诗意的写作本身也是对流动的想象力最恰切的诠释之一。我们需要跨越的或许不在于智识的高墙,而要进入一个崭新的界域,追随文字的引领踏上这场想象之旅,漂游在梦想、在形象之间。

论自由意志

  • 编号:B55·2250113·2226
  •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59.00元当当30.00元
  • ISBN:9787208162563
  • 页数:253页

本书收录两篇奥古斯丁对话录:《独语录》是其早期对话录的高峰,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它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其中,奥古斯丁认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驳。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开辟了哲学的新维度,而且首先为伦理学奠定了新的基础,使伦理学不再仅限于充当“生活指南”,开始了伦理学的历史性转向。而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追问则完全是出于他对基督教“原罪说”的信仰和理解,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也遥远地召唤了近代哲学。

雅斯贝尔斯与生存哲学

  • 编号:B83·2250113·2225
  • 作者:【法】米凯尔·杜夫海纳 保罗·利科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一版
  • 定价:118.00元当当54.00元
  • ISBN:9787208177765
  • 页数:434页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在欧洲享有盛誉,影响了一大批欧洲学者。《雅斯贝尔斯与生存哲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杜夫海纳与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重要的解释学家保罗·利科共同解读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的杰作。在“二战”期间,他们二人作为盟军战俘,在战俘营共同研读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入门》等著作,两人合写的读书笔记,就是本书的初稿。本书精准地介绍了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主要内容,为广大读者了解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做出了尖锐的批判,为读者揭示其内在矛盾与困境,并指出了完善其哲学思想的路径,正如雅斯贝尔斯自己所言,“他们以一种惊人的清晰性,通过一些概念关系恢复了我的哲学中可被决定与领悟之物,并用一门能够确保精神一致性的语言恢复了我的哲学中可被表达之物。”

理性之蚀

  • 编号:B82·2250103·2223
  • 作者:【德】马克斯·霍克海姆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9.00元
  • ISBN:9787208187634
  • 页数:237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著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在《理性之蚀》中将“工具理性”概念奠基,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的批判奠定了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基调,“本书的研究成果试图将哲学思考中的当前困境与人类未来前景的具体难题联系在一起。”霍克海默仔细梳理了“理性”概念及其表征内容在西方文化史中的流变。他认为理性分为两种,即“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主观理性的特征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即《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工具理性”,客观理性关注的是目的自身,比如,“至善”的概念可以发展成包容万有的体系,用来衡量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在古希腊时期是和谐共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后者逐步式微;19世纪以来,主观理性压倒客观理性,谋求掌控一切成为人们的行动指针;由此,客观理性被彻底侵蚀,成为遗迹或口号。

绘画中的真理

  • 编号:B83·2250103·2222
  • 作者:【法】雅克·德里达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4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532191093
  • 页数:492页

《绘画中的真理》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德里达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同时,它挑战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揭示了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真理,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如何表达真理,以及这种表达与哲学和科学真理的区别。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解。“穿过从康德到黑格尔、从海德格尔到夏皮罗、从形而上学到艺术哲学、从古典美学到当代艺术实践的宽广场域,检视一切分界、框架、内与外的建构与运作,进而令圆融自足的体系不得不面临自身的裂隙、空缺、增补、余留、深渊,即某种坍塌与瓦解、悖谬与绝境……”

艺术作品的本源

  • 编号:B82·2241213·2215
  • 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38.00元当当17.40元
  • ISBN:9787100206662
  • 页数:182页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一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二是《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三是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作为海德格尔的具有过渡性意义的重要作品,它既立足于早在《存在与时间》中就阐述过的器具存在论,同时也远远超出对于器具的讨论,而是把器具作为独特的艺术作品以切入到对艺术作品。

黑格尔三论

  • 编号:B82·2241205·2214
  • 作者:【德】阿多诺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8月第一版
  • 定价:45.00元当当18.90元
  • ISBN:9787208164017
  • 页数:134页

《黑格尔三论》包含了三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的论文。在本书中,阿多诺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黑格尔理论形象,如思辨唯心主义的极致就是唯物主义,黑格尔对事物的尊重和敬畏前所未有,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非体系的等等。在《黑格尔哲学诸方面》一文中,阿多诺试图解读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与其他封闭的思想体系相似,黑格尔哲学利用了那可疑的优势,即其根本不允许任何批判。每一种细节上的批判都终究是局部的,也即错失了整体,而这个整体总归会把这个批判考虑在内。”《经验内涵》可以被视为对海德格尔解读黑格尔的回应;《晦涩,或者该如何阅读黑格尔》一文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文学性解读,这个角度在黑格尔研究中并不多见。在阿多诺看来,黑格尔哲学是“真”与“不真”的复合体,正如其作为意识形态是必然的虚假意识,而这些都通过社会性劳动及其构成的社会总体获得了解释。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 编号:B82·2241205·2212
  • 作者:【德】尼采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4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0.10元
  • ISBN:9787208163041
  • 页数:137页

“一个哲学家对自己的最初和最终要求是什么?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做到“不受时代限制”,要凭借什么来克服这个难题呢?凭借他身上恰恰让他是其时代产儿的东西。妙极了!我和瓦格纳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产儿,可以说是颓废者:但只有我领会这个事实,只有我与之抗争。我心中的哲学家与之抗争。”本书是尼采晚年代表作之一,由《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和《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两个篇幅较小的部分组成。瓦格纳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亲密的“战友”,后来又是尼采树立起来的主要“对手”。从 “战友”到“对手”,瓦格纳伴随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终。尼采对瓦格纳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内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两本著作。《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一书对瓦格纳的批判,标志着尼采与德国著名作曲家的决裂。

论原罪与恩典

  • 编号:B55·2241119·2210
  •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2年12月第一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5.10元
  • ISBN:9787100086394
  • 页数:494页

《论原罪与恩典:驳佩拉纠派》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在《论原罪与恩典》中,奥古斯丁详细阐述了原罪的根源和影响,他认为原罪导致了人类的无知、贪婪、骄傲等恶劣品性,使得人们在道德选择上偏离正轨。他认为,原罪并非无法救赎,人类可以通过信仰和恩典获得救赎,恩典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能够使人恢复原本善良的天性,从而在道德上得以提升。奥古斯丁的《论原罪与恩典》不仅揭示了人类的原罪本质,同时也指出了救赎之路,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哲学导论

  • 编号:B42·2241119·2209
  • 作者:【美】庞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08月第一版
  • 定价:28.00元当当12.60元
  • ISBN:9787100183826
  • 页数:166页

庞德,美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二十世纪“社会学法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原为庞德在1922年的一篇演讲稿,基于宏大的历史社会视野、以雄辩的语言极为精炼地概括了庞德的法哲学思想。在本书中,庞德基于宏大的历史社会视野、以雄辩的语言精炼地阐述了其法哲学思想。本书的特色有三:其一,本书是法哲学的历时性研究。侧重于法哲学总体及其主要论题(法律的目的、法律的应用、责任、财产、契约)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提炼了法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二,本书是法哲学的社会学(社会理论)研究。偏重法哲学思想的社会基础,以社会变迁为出发点解释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三,本书是法哲学的社会功效式研究。以社会功效作为评判法律的基本准则,为法哲学诸多重要的、争议性议题提供了答案。

论第一原理

  • 编号:B55·2241119·2208
  • 作者:【苏格兰】约翰·邓斯·司各脱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4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24.00元当当10.80元
  • ISBN:9787100164122
  • 页数:95页

约翰·邓斯·司各脱,13世纪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著作丰硕,曾在牛津、剑桥、巴黎诸大学任教。本书是司各脱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探讨了上帝与第一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第一原理的角度谈了对上帝的认识,完成了其上帝学说的系统描述,涉及哲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对于于上帝存在之证明的问题,经院哲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论述,而司各特司各脱在书中对存在概念的讨论,在中纪纪经院哲学家中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对上帝是否“存在”——或者说存在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上帝——的精细分析,找出安瑟伦的先天证明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动摇了阿奎那的“后天证明”。此外,本书所涉及的一个形而上学新进路,在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贡献。本书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原理的三重首要性:论第一是者的简单性、无限性和精神性。

四大圣哲

  • 编号:B82·2241119·2207
  • 作者:【德】卡尔·雅思贝尔斯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79.00元当当35.60元
  • ISBN:9787100209366
  • 页数:280页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唯有通过他们,方能抵达哲学之核心。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

爱比克泰德论说集

  • 编号:B31·2241107·2204
  • 作者:【古希腊】爱比克泰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09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98.00元当当43.90元
  • ISBN:9787100054959
  • 页数:691页

斯多葛创立于公元前3世纪,在西方世界传播发展数百年,一度成为西方古代文明世界的主流哲学思想,是希腊哲学的极大发展和集大成者。真正有完整著作传世者主要有三人: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及顾问塞内卡、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和是本书作者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生于奴隶之家,获释前一直是地位低贱的奴隶,他的名字“爱比克泰德”在希腊语中意为“获得的”、“买来的”,恰恰说明他的奴隶出身。该书包括《论说集》和《道德手册》,全面阐述了爱比克泰德的生活哲学思想。身为斯多葛主义者,爱比克泰德接纳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倡导依照自然规律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并将这门学说发展成为一门指引生活的哲学。他崇尚依照自然秩序过一种自制的生活,并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美德而非反抗或坚持己见;是过一种朴实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生活而非去操纵自然或控制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