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 编号:B84·2241107·2203
  • 作者:【英】B.威廉斯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8年11月第一版
  • 定价:35.00元当当18.70元
  • ISBN:9787100164054
  • 页数:307页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于哲学理论本身的自我陶醉现象进行了深刻反省,可以说是一本写给伦理学家的伦理学书籍,一本写给哲学家的哲学书籍。

感觉的分析

  • 编号:B87·2241107·2202
  • 作者:【奥地利】恩斯特·马赫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86年07月第一版
  • 定价:55.00元当当24.60元
  • ISBN:9787100018067
  • 页数:308页

《感觉的分析》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86年。该书共十五章。其中有八章集中表述了马赫建立在要素基础之上的哲学观点,另外七章讨论了感官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科学问题。 该书借助感官生理学和心理学对感觉进行分析,主张感觉是一切经验的共同“要素”,经验是科学的基础,事物、物体、物质是要素的结合,是抽象的符号。他认为,世界由人们的感觉或主观关系构成,物理学家所谓物理学的认识是外界世界的反映乃是一种“成见”,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主观感觉的产物,据此否认客体与主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感觉的分析》一书在当时的哲学和科学界影响很大,作为一名科学家,马赫使用了通俗的语言,不仅使其读旨面很宽,而且适应了传统物理学分崩瓦解、新物理学蓬勃前进的科学背景,这样就带有了“最新科学的哲学”的性质。

有限与有罪

  • 编号:B83·2241021·2198
  • 作者:【法】保罗·利科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7月第一版
  • 定价:98.00元当当44.70元
  • ISBN:9787208188587
  • 页数:348页

《意志哲学》运用现象学和象征学的方法,探讨了意志与非意志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罪错性问题,是保罗·利科现象学研究时期的代表作。《意志哲学》原计划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意志的本质、意志的经验、意志的诗学,最终仅完成前两个部分,并以两卷三册进行出版,即《意愿与非意愿:意志哲学(卷一)》《有限与有罪:意志哲学(卷二)》(卷二含《可能犯错的人》《恶的象征》两册)。《《有限与有罪》探讨了亵渎、有罪和恶的起源与内在体验,其中在《可能犯错的人》中,保罗·利科运用现象学方法描述人的存在所具有的“易错性”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意志结构的问题;在《恶的象征》中,保罗·利科运用象征学方法研究恶的可能性如何进展到恶的现实性,也即由易有过错到犯有过错的过程是如何可能的。作者将诗、梦、神话、宗教史料、习俗等圈进思想领地,探讨了亵渎、有罪和恶的起源与内在体验。

裴洞篇

  • 编号:B31·2241021·2195
  •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3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20.00元当当9.10元
  • ISBN:9787100094009
  • 页数:84页

《裴洞篇》是裴洞与苏格拉底的一篇对话,又称《论灵魂》。柏拉图以裴洞的口吻叙述了苏格拉底在狱中临刑服毒以前和学生们的最后一次对话,讨论哲学家如何对待生和死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过是灵魂从肉体中分离解放出来,得到净化,他试图说服他的同伴相信真正爱智慧的人不应该害怕死亡,因为以正确方式从事哲学的人其实就是在练习赴死,爱智慧的人要尽可能摆脱身体的羁绊而达到灵魂的净化,“灵魂最能思考的时候,是在它摆脱一切干扰,不听,不看,不受痛苦或快乐影响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它不顾肉体,尽可能保持独立,尽量避免一切肉体的接触和往来,专心钻研实在的时候。”不过这篇中的回忆说和《枚农篇》的回忆说有所不同,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相”的特征,“相”和众多具体事物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是柏拉图早期相论的一篇重要对话。

自我的超越性

  • 编号:B83·2241021·2194
  • 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0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23.00元当当10.50元
  • ISBN:9787100068420
  • 页数:153页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早的著作。萨特在此前出版了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萨特以《自我的超越性》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存在与虚无》坚持了《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

素书

  • 编号:B22·2241021·2191
  • 作者: [秦汉]黄石公 著
  • 出版:中华书局
  • 版本:2023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28.00元当当12.70元
  • ISBN:9787101160086
  • 页数:252页

《素书》又称《黄石公素书》,相传作者是秦末汉初著名谋略家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关于黄石公的生平,《史记·留侯世家》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定乾坤,没有威仪、武功的张良能够成为“王者师”,正是凭黄石公所传的《素书》屡施奇计,帮助刘邦定下汉朝的江山。本书不仅以精炼的格言总结了前人修身、治国的世间智慧,而且从作者生平到传承过程,都充满了浓郁的世外神秘色彩。《素书》为语录体,仅6章,132句,1336字,辞短意深,字字珠玑,它以道、德、仁、义、礼为洞察人性、立身、治国的根本,直至今天,仍不乏启迪作用。

柏拉图的理想国

  • 编号:B83·2241004·2189
  •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3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532188307
  • 页数:668页

巴迪欧用希腊文阅读柏拉图,他诠释的《理想国》不是翻译,而是它的当代回声,在一个政治正确的理想国,苏格拉底化身为小说家——“我就像老托尔斯泰”——和柏拉图的妹妹阿曼达在他的乌托邦城市中一起想象男女社会平等。巴迪欧历时6年写成的这本书,展现了他作为哲学家、剧作家和数学家的魅力,全书充满了文字游戏,有些句子闻起来像希腊语,不过从柏拉图的文本打开这本书是不对的,它是一只苏格拉底章鱼,从你的手指中滑过,像手套一样转来转去,我们会在对一个不合时宜的文字发出笑声之后转到对一个辱骂性类比的愤怒。这是当代哲学家与和希腊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他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完成了形象的现代化和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不仅贯穿着他本人的高度思辨性的思想,从更普遍的层面上来看,还体现了文本的永恒性,折射出当代哲学背景。

意义的逻辑

  • 编号:B83·2241004·2188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532189281
  • 页数:532页

《意义的逻辑》中,吉尔·德勒兹以34篇短文讨论了与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如影相随的“悖论”问题,是他在哲学文本写作上的一次重要实验。附录中的5篇文字分别集中讨论了柏拉图、卢克莱修、克罗索夫斯基、图尼埃、左拉作品中的哲学状况,而仍然不离全书的“悖论”主题。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德勒兹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皮肤”。

屏幕上的受苦者

  • 编号:B86·2241004·2187
  • 作者:【德】黑特·史德耶尔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87467
  • 页数:217页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谁是我,谁是你

  • 编号:B82·2241004·2185
  • 作者:【德】伽达默尔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4.00元
  • ISBN:9787532184347
  • 页数:178页

保罗·策兰被公认为里尔克之后的伟大德语诗人,重要的现代主义抒情诗人之一,《呼吸结晶》是保罗·策兰晚年一部重要诗集,甚至曾被策兰声称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人们喜欢策兰的诗歌,但同时他诗歌的晦涩与封闭也长久让人望而却步。伽达默尔对此作了一次细读,从诠释学角度,围绕策兰诗中的叙述者与倾听者,在“何谓你,何谓我”的辨析中,在“何人斯”的主题沉吟中,逐次领读二十一首诗,再现策兰这部杰作的神秘与美妙,以及其下可能的深意。作为现代阐释学与现象学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从哲学的进路趋紧诗歌。为什么选择策兰?伽达默尔在阐释后记中给出了两个命题式的判断:“策兰是真正的诗人”;“《呼吸结晶》代表着策兰艺术的巅峰”。而关于阅读,伽达默尔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阅读“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的一部分”,因为“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阅读过程中才可能完成”。

论自由

  • 编号:B37·2240905·2177
  • 作者:【英】约翰·密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09月第一版
  • 定价:32.00元当当12.50元
  • ISBN:9787100189507
  • 页数:137页

《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以密尔 1854年所写的简短随笔为基础撰写的,翌年开始重写,并与其妻哈雷特反复精心推敲,原来计划在1858年冬再由两人作最后的审定,但是就在这一年的冬季其妻不幸突然去世,密尔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思念,对该书未加任何润色和订正,便于第二年出版了。该书以洪堡的“人类以最丰富多彩的姿态发展,这是绝对的、本质的、重要的”开篇,中心论题有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该书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严复在1903年译成中文,以《群己权界论》为书名。

神话的诗学

  • 编号:B85·2240820·2167
  • 作者:【苏】梅列金斯基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09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53.00元当当26.50元
  • ISBN:9787100051804
  • 页数:493页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武库,又是其土壤和原初质料,神话不失为人类历史上异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左右人类精神生活长达千万年之久。它对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种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神话的诗学》为当时苏联学术界一本极有价值的神话学论著,它包容丰富的例证和精到的见解,对柏拉图以来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以及詹·维科、弗·威·谢林、爱·泰勒、马·米勒、詹·乔·弗雷泽、布·马利诺夫斯基的有关理论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着重对以吕·莱维一布吕尔、克·莱维一斯特劳斯、埃·迪尔凯姆、乔·迪梅齐尔、恩·卡西勒、齐·弗洛伊德、卡·古·荣格、诺·赫·弗赖等为代表的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派以及俄国和苏联学者的观点作了翔实的探讨。另外,本书对神话诗学、神话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质、神话思维、神话逻辑、神话的演化以及神话同叙事诗(史诗)和神幻故事(童话)的关联进行了集中的、深入的探讨。

文学与恶

  • 编号:B83·2240707·2149
  •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6.60元
  • ISBN:9787208187009
  • 页数:304页

“文学并不清白,它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有罪。只有行动才拥有权利。”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巴塔耶认为,文学是重新被发现的童年,但是,童年并没有统治着真理,而且最终,文学不得不认罪,但是只有承认自己与恶的认识“同流合污”,文学才能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交流。“这些研究是对我努力找出文学意义的回应……文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它什么也不是。我认为,文学所表达的恶——一种激烈意义上的恶——对我们来说具有主权的价值。”在这部精彩绝伦的文学评论的经典著作中,巴塔耶分析了八位作家及其作品,包括艾米莉·勃朗特、波德莱尔、米什莱、威廉·布莱克、萨德、普鲁斯特、卡夫卡和热内,探讨了暴力、色情、童年、神话和僭越等主题。“骚动是根本的,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但是,现在是令意识清晰起来的时候了。是时候了……有时,时间似乎很紧迫。至少,刻不容缓。”

什么是真实?

  • 编号:B89·2240707·2148
  •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0年12月第一版
  • 定价:38.00元当当17.40元
  • ISBN:9787570219346
  • 页数:108页

副标题:“物理天才马约拉纳的失踪”。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吉奥乔·阿甘本通过天才物理学家马约拉纳的离奇失踪事件进行了精彩的哲学讨论。

道德形上学探本

  • 编号:B36·2240621·2144
  • 作者:【德】康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2年11月第一版
  • 定价:20.00元当当10.50元
  • ISBN:9787100092098
  • 页数:89页

“道德形而上学所以不可少,不特因为在理论方面要探讨超乎经验而存在于我们理性内的实践原理之来源,而且因为假如我们没有那种线索和原理,可以正确地作道德的判断,那末,道德自身就很容易腐化。”《道德形而上学探本》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系统的伦理学著作,又译《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成书于1785年。该书是康德另一部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准备和纲要,全书分为3章,论述了善良意志、绝对命令、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等思想。康德人为道德上的善恶,行为的是非标准,是超乎经验的形式的原则,人作为有理性者,为自己定下道德规律(形式),这种规律,不管经验如何,是普遍适用的,换言之,道德规律是超乎经验的,不特追求对私人一已有利的效果的行为不是道德的行为,就是出于对别人的自然同情的行为也不是道德的行为;只有出于纯粹义务心,撇开利己心、同情心等等的行为才可以算是道德的行为。

视觉新论

  • 编号:B36·2240621·2143
  • 作者:【英】贝克莱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8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18.00元当当10.10元
  • ISBN:9787100215299
  • 页数:84页

本书是英国主观唯心论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贝克莱的名著。贝克莱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结构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贝克莱还用这种联想的概念来解释深度知觉,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首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皮浪学说概要

  • 编号:B31·2240621·2142
  • 作者:【古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40元
  • ISBN:9787100215299
  • 页数:335页

《皮浪学说概要》分三卷,卷一是怀疑论的基本纲要,涉及怀疑论的概念、缘起、论述、标准、目的,论式,表述以及怀疑论同相近哲学的区别,第二卷是对逻辑学问题的反驳,第三卷是对物理学和伦理学问题的反驳。《皮浪学说概要》中文译本,除了收入恩披里柯的版本之外,还收录了希腊罗马时期的三个论皮浪哲学的短篇,分别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皮浪与提蒙思想评传》、甫修斯的《埃奈西德<皮浪派的论证>》和尤西比乌斯的《亚里士多克勒<反皮浪怀疑派>》。本书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浪学说概要》的全译本,所根据的是洛布经典丛书R.G.Bury编辑的Outlinesof Pyrrhonis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1933),译者直接从希腊文译出。塞克斯都的著作的史料价值在于它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公元2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几乎所有流派的主要观点,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希腊哲学绕不过去的一手文献。

论实证精神

  • 编号:B37·2240621·2141
  • 作者:【法】奥古斯特·孔德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96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20.00元当当10.10元
  • ISBN:9787100027700
  • 页数:95页

《论实证精神》是孔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孔德简明扼要地重述了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世界和人类的命运主要借助于上帝和神灵来解释;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的认识虽然有所进步,用本质、后原因和其他抽象观念来说明世界和人类命运,但这种说明还不是符合外在世界的科学说明;在实证阶段,人类认识才达到正常状态,即观念和客体的统一。而与这三个认识阶段相适应的,在宗教上则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本书主要内容还包括孔德关于建议为巴黎工人开设天文学课程的函件、孔德关于“在全西欧向人民进行实证教育的自由协会”之通告、“实证主义协会创建人致志愿入会者”等。

西方哲学史

  • 编号:B62·2240611·2139
  • 作者:邓晓芒 赵林 著
  •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版本:2014年06月第1版
  • 定价:39.00元当当33.60元
  • ISBN:9787040396041
  • 页数:308页

“西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批判的关系,它的眼光与其说是盯着实实在在的大地,毋宁说是投向无限高远的天空。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器尘上的繁荣世界里,哲学往往会保持一种做慢的沉默;而当现实世界进入冥暗的‘黄昏’时,哲学这只‘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起飞。”《西方哲学史》作者是邓晓芒和赵林,是一部系统讲解西方哲学史的大学教材,与国内现有的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点就在于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演进的内在脉络和精神实质,将哲学史看作是哲学思想在历史过程中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力图把不同时空背景中呈现出来的各个哲学派别和各种哲学思想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把握。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章与章之间的启承转化都体现出一种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严谨,资料丰富详实。

异识

  • 编号:B83·2240611·2132
  •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3月第1版
  • 定价:82.00元当当41.00元
  • ISBN:9787532182763
  • 页数:264页

德国人是否用过毒气室来杀害犹太人?若要回答“是”,那就得有活生生的证人,证明自己死于毒气室,然而,若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人,那毒气室就纯属虚构吗?利奥塔从批判上述诡辩出发,展开对语言、权力和人性的思考;提出“异识”概念,质疑终将导向宏大叙事的“共识”,极具鲜明的后现代人文主义色彩。本书是利奥塔历时九年完成的他自认为极具复杂性和哲学性的文本。在这个时期,利奥塔同时写作了《后现代状况》和《正义游戏》,本书延续和发展了这两个早一点的文本中对语言游戏的讨论,产生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短语哲学,并且比它们更为深入地思考了当代知识、伦理、艺术和政治的问题。本书涉猎广泛,包含了对大屠杀、现代性、伦理、历史和政治的分析,所有这些主题都与他的异识观点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了某些组成短语的方式被主流的话语类型禁声或排挤。本书为利奥塔后期的作品提供了理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