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E29·2040722·0705 |
作者:陈平原 | |
出版:作家出版社 | |
版本:2003年12月第一版 | |
定价:赠送 | |
页数:139页 |
本书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剑侠传》、《淞隐漫录》为考察对象,尤以其出版史上名家木刻版画插图,亦即小说绣像为讨论重心。作者以随笔风格糅合小说史、美术史、文化史的综合眼光,引领读者巡视古典小说及其精美绣像,深入浅出,笔调轻松,充分调动了图像与文字两种不同煤介潜力;文字无法表达的,图像可为补充;图像不能胜任的,以文字担当。由此避免了一般小说研究者,对精美的绣像领像视而不见,而研究古代中国美术者,又轻视小说本身价值的弊病。
悦·读:我们开始看图说书
一般小说研究者,对精美的绣像视而不见;而研究古代中国美术者,又轻视小说本身的价值……《看图说书》对中国古典小说及绣像的讨论,改变了这一状况。
近年来陈平原先生一直对“读图”有浓厚的热情,他讨论点石斋画报,发掘晚清人在科学上的想象,在《看图说书》中则通过对古代小说《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剑侠传》、《淞隐漫录》插图,尤以其出版史上名家木刻版画插图,亦即小说绣像为讨论重心。读解前人用图像表达出的对文字的想象。作者以随笔风格,糅合小说史、美术史、文化史的综合眼光,引领读者巡视古典小说及其精美绣像。深入浅出,笔调轻松,充分调动了图像与文字两种不同媒介的潜力。
元明以降小说戏曲之绣像,使我们对于图像可能具备的“叙事”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实际上,中国画家之参与“叙事”,远比这古远得多。最容易联想起来的,是目前不难见到的影宋刊《列女传》。近人叶德辉曾引录徐康的《前尘梦影录》,说明“绣像书籍,以宋椠《列女传》为最精”。但最精并非最古,只不过别的“图书”没有留传下来而已。徐氏同样强调中国曾有过书图并举的时代:
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汉书·艺文志》《论语》家,有《孔子徒人图法》二卷,盖孔子弟子画像。武梁祠石刻七十二弟子像,大抵皆其遗法。而《兵书略》所载各家兵法,均附有图……晋陶潜诗云:“流观山海图”,是古书无不绘图者。顾自有刻板以来,惟《绘图列女传》尚存孤本。
只可惜“山海图”等没能流传下来,中国人“以图叙事”的传统始终没有真正建立。即便让今人赞叹不已的绣像小说戏曲,其中的图像仍然是文字的附庸,而不曾独立承担书写历史或讲述故事的责任。
其实,从实用以及启蒙的角度来看待书籍之配图,正是古来中国人的阅读趣味。所见斋《阅画报书后》称中国书籍之有画者,虽不若泰西多,可名物象数、小说戏曲以及因果报应之书,不乏采用图像者。“所以须图画者,圣贤诱人为善,无间智愚,文字所不达者,以象示之而已。然则书之有画,大旨不外乎此矣。”因为“无间智愚”,方才必须兼及书画──言下之意,下愚与图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此后创办画报的人,大都喜欢在这方面做文章。
《看图说书》于2000年起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里连载,受到读者们的高度关注与好评。
对于此书的出版,陈平原先生自己说:“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远比文字清晰,且更容易被接受。不仅仅是因为读者的语言能力,更包括图像所特有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容易激起主动介入与重新阐释的欲望。举个例子,‘看图说书’就比‘读后感’更多自由驰骋的空间,也更容易激发创造热情。当然,文字也自有其优势,比如抽象性与深度感等。古已有之的‘左图右史’与‘图文并茂’,都是意识到图文二者互相补充的可能与必要。”
从陈平原先生出版《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点石斋画报选》(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到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和自家的《千古文人侠客梦》配图(新世界出版社,2002),再到眼下的这本《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都是他在努力探寻文字与图像互相阐释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