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

编号:E29·2010606·0580
作者:蓝英年
出版:花城出版社
版本:1999年8月第一版
定价:7.00元
页数:298页

现实在我们的面前,却是生命消逝的原因,在俄罗斯文坛,被政治迫害的作家其实并不少,蓝英年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多次到俄罗斯。苏联解体后蓝先生查阅了大量的前苏联历史档案,很多被尘封起来的事情令人触目惊心,他就是想在自己的片言只字中发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就不能对他们宽容点?

要想如实地道出茨维塔耶娃悲剧的原因,尚待时日——起码我这样想。
——《性格的悲剧》

茨维塔耶娃自杀了,1941年8月31日,在孤立而极端痛苦中,她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49岁的生命,一场永远令人感伤的悲剧也被画上了句号。她被称为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布罗茨基甚至认为她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代的爱伦堡评价她是:“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当茨维塔耶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和没有保护、没有同情的孤独,继续在诗歌创作上寻找一生的寄托,在“不该笑的时候”发出爽朗的笑声,但是为什么这个曾经说过“我乐意生活地毫无瑕疵,又简单”的诗人,最终还是难以逃离命运的折磨,以死亡的方式书写了自己最悲情的诗歌?

这个问题同样是蓝英年在关照茨维塔耶娃悲剧时提出来的,当然,她试图自己寻找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她为什么要返回苏联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又同另一个问题相关:她为什么离开苏联?”在蓝英年看来,不管是离开苏联还是最后返回苏联,都和爱情有关,而茨维塔耶娃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之爱,从和埃夫伦的婚姻到一年半的同性恋生活,茨维塔耶娃的这两段恋爱都是轰轰烈烈,但都渗透着悲剧因素,正是因为轰烈而绝望,使得茨维塔耶娃陷入到自己编织的神话中而无法走出。同性恋已经惊骇世俗,茨维塔耶娃在经历了同性恋之后,似乎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禁忌,于是在不受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她不再害怕情欲的折磨,不再害怕“罪恶”,而是固执地走了下去,甚至走向了绝望的深渊——她和艾弗伦之间脆弱的婚姻关系就这样遭到了破坏,并未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而来种子。

“她一生多次追求心灵的知己,但眼睛往往被幻想蒙敝,知己很快变成异己,使自己陷入绝望,惟一解脱的办法便是将心中的痛苦倾吐于诗中。”蓝英年如此解读茨维塔耶娃的爱情和现实,在她看来,茨维塔耶娃对于知己之爱的追求,不仅变成了一首首绝妙而悲情的诗,而且还付诸实践:从埃夫伦到帕尔诺克,从曼德尔施塔姆到维什尼亚克,从安德烈·别雷到罗泽维奇,从帕斯捷尔纳克到马耶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一次次寻找知己,一次次陷入幻象,也一次次遭受绝望,也正是在这种追求和绝望之中,她最后把自己沉浸在诗歌之中,《暴风雪》、《奇遇》、《不死鸟》和《命运》四部诗句,就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文本,她的诗歌成为她的另一种爱情,“绝望的爱情的苦水一旦化为晶莹的诗篇,她便随之解脱。”但是这样的解脱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新的绝望,在循环不止中,最后的茨维塔耶娃似乎只能用自杀的方式终止这无休止的绝望。

蓝英年从茨维塔耶娃的现实和诗歌两种维度中理解她的悲剧,看起来两者应该完美结合在一起,茨维塔耶娃也渴望达到灵与肉的统一,她甚至想和他们生儿子维系纯粹的灵魂爱情,无论是罗泽维奇还是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茨维塔耶娃都渴望同他们有一个儿子,这种灵魂的肉体性在现实中却成为不幸婚姻的源头,它甚至重新让茨维塔耶娃进入到情欲和罪恶的牢笼里。在考察茨维塔耶娃爱情的幻灭之后,面对她最后的悲剧,蓝英年找到了一个答案,“茨维塔耶娃所以这样而不那样,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性格。”在她看来,茨维塔耶娃自从十四岁时母亲去世,她和妹妹就处在无人管束的生活中,而正是因为这种任其自由发展的环境,最后造成了茨维塔耶娃“极端任性、为所欲为”的性格: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婚姻,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诗歌中,这种任性的性格造成的偏激、骚动和无节制为她最后的命运埋下了必然的悲剧种子。

因为任性会把现实当成是完全可以自己主宰的世界,因为偏激会把爱情看成是自己必须得到的东西,因为骚动会不惜一切追求自己的知己,所以蓝英年把茨维塔耶娃的悲剧看成是“性格的悲剧”——正如标题所说,这是一个偏执的女人自我沉迷和迷失的悲剧。当茨维塔耶娃的悲剧成为性格的悲剧,蓝英年其实过滤掉了社会的因素,去除了时代的原因,甚至那些政治影响也被排除了,当悲剧真的只在个人性格层面,茨维塔耶娃是不是真的死在自己的任性里?是在自己所虚构的爱情幻想里?虽然蓝英年为自己留出了一个口子,“当然,除性格外,还有构成悲剧的其他因素,有些情况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很明显,“不得而知”的悲剧原因,不是蓝英年的未知,而是她有意避开了那个时代。

和茨维塔耶娃相关的一个著名诗人是曼德施塔姆,他于1938年12月在海参崴的二道河子劳改营病死,和茨维塔耶娃自杀不同,曼德施塔姆是作为一个犯人死在牢狱里,而且他的死亡变得神秘,他到底是患了什么病而去世?他死后葬在何处?这些问题似乎都成了未解之谜,甚至在1938年12月死去之后,他的名字而已消失了,直到1946年8月,苏联二号人物日丹诺夫在他所作的《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报告》中,才第一次提到他的名字——到了1991年的时候,苏联将这一年定为“曼德尔施塔姆年”,各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莫斯科还组织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从曼德施塔姆死去到复活,他似乎都变成了一个符号,当肉体的真实性被符号所取代,曼德尔施塔姆的悲剧是不是这个时代文人的悲剧?

九十年代,蓝英年去了海参崴的二道河子,去凭吊这位时乖命蹇的诗人,“我们走进街心公园,坐在曾放过花篮的椅子上,默默地坐了很久。”蓝英年对于曼德尔施塔姆的寻踪无疑是在找寻他所走过的轨迹,甚至希望在“冷月葬诗魂”的氛围里触摸到曼德尔施塔姆从消失到复活的整个悲剧线索,但是很明显,就像她对于曼德尔施塔姆的寻踪只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一样,他也把曼德尔施塔姆的悲剧看成是个性使然,引用曼德尔施塔姆自己的评价,“天生不是坐牢的”,蓝英年认为,他恰恰就是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在当权者几乎把知识分子同贵族等同起来的年代,他天生就是坐牢的。”而他天生坐牢的真正原因在蓝英年看来就是因为不戴人格面具,就是无法适应生活环境,就是不懂得“沉默是金”的道理,在性格的表现上,“曼德尔施塔姆神经脆弱,经受不住生活的重压,心理失去平衡,出现精神分裂症的迹象。他身体孱弱,胆子极小,见了牙科大夫都发抖,可失去自控时,又勇猛得像头猛兽。”

寻踪曼德尔施塔姆的墓地,蓝英年分析了曼德尔施塔姆性格上的问题,并把性格问题看成是导致他成为“天生就是坐牢”诗人的最重要原因,和茨维塔耶娃的悲剧命运一样,完全撇开了政治因素和时代背景。而她从海参崴二道河子劳改营的冷月中,从曼德尔施塔姆的悲剧中,联想到了“那代作家悲惨的命运”,似乎准备将这个问题从个体引向群体,从性格引向时代,并且提出了一种质疑:“他们都是不懂政治、手无寸铁、潜心创作的人,就不能对他们宽容点?”呼唤宽容,就是要审视那个时代的制度和规则,就是要揭露那个社会的极权和压迫,但是当把一切的悲剧归结为个人的性格使然,是不是反倒成了蓝英年的“不宽容”?

巴别尔是苏联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1938年之前都未受到任何迫害,但是这一年的五月他突然被捕,并被控告三项吓人的罪名:托洛茨基分子、外国间谍和恐怖分子,当这个“白面书生”一夜之间变成十恶不赦的“人民敌人”,蓝英年把巴别尔的遭遇归结为个性:“只怪他性情率真,说话不遮掩,交友不慎。”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著名诗人,斯大林曾经评价他:“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但是在1929年至1930年的四个月时间里,他经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单独任何一次打击都不足以导致他自杀,但是当所有打击合在一起时他便经受不住了,1930年4月12日,马耶可夫斯基开枪自杀,他生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上说:“他的死不要责怪任何人,不要造遥,死者对此最为反感。他的家属包括母亲、姐妹、莉莉娅·布里克和女演员波隆斯卡娅,希望政府关照他们。让莉莉娅爱他吧,请拉普的同志们不要以为他胆怯。”从马雅可夫斯基受到的打击和最后遗书的内容来看,蓝英年最后把他的悲剧原因依然归结为性格:“现实杀害了骄傲、敏感、自尊心强的诗人。”借用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段话说,就是:“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自杀是出于骄傲,因为他谴责了自己身上和周围的某些东西,可他的自尊心却无法容忍。”

不管是茨维塔耶娃还是曼德尔施塔姆,不管是巴别尔还是马耶可夫斯基,他们最后走上不归路,在蓝英年看来,都和个性有关。不仅如此,在对索尔仁尼琴的评价中,她也将其看成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肖洛霍夫的态度转变中:曾经索尔仁尼琴对肖洛霍夫无限崇拜,但是后来却极端仇恨,“究其原因只不过是妒忌和报复。”1962年底索尔仁尼琴发表了《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苏联文坛上掀起了热潮,索尔仁尼琴听到的都是赞扬声,唯有肖洛霍夫对此提出了批评,而且是眼里的批评,挨了一棍子的索尔仁尼琴没有自我反省,而是对肖洛霍夫的崇敬转化为愤怒,继而变成了仇恨,他纠集梅德韦杰娃·托马舍夫斯卡娅和罗伊,撰文以证明《静静的顿河》的作者不是肖洛夫而是克留科夫。虽然这个阴谋最后破产,但是索尔仁尼琴的妒忌和报复在蓝英年看来,成为他在性格上最大的硬伤,也成为蓝英年对索尔仁尼琴作品和为人并不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4年索尔仁尼琴从美国重返俄罗斯,当二十年前的阶下囚变成二十年后的座上宾,索尔仁尼琴重回人们的视野,似乎代表着一种不畏权贵的力量的回归,索尔仁尼琴自己也完全作为政治人物重新登场,他批评西方政治家,批评当时的独联体政治家,批评俄罗斯政治家,甚至称盖达尔的改革计划是“共产主义之后的又一次悲惨试验”,俄罗斯今天的灾难和这种政治有脱不了的干系。对于索尔仁尼琴的高调回归,国内有人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手段,而其实他今天在俄国人心目中早就失去了往昔的地位,“俄罗斯人对这位美国荣誉公民的意识形态武器冷漠之至,无人过问。”但是蓝英年却认为,索尔仁尼琴根本不存在跌落的问题,“因为他从未升起过。”仅仅从他对待肖洛霍夫的转变中,蓝英年就认为他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他被捧为俄罗斯唯一伟大作家甚至是唯一能够拯救俄罗斯良心的人,无非也是一种意淫,而现在,除了《红轮》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之外,没有其它作品问世。当轰动效应过去,当人们对他的期待落了空,索尔仁尼琴又渐渐变成隐士,蓝英年用反讽地方式说:“也许生活和岁月终将能医治他的夸大狂症?”

那些文人最终走向悲剧,是性格使然,那些被高捧的人沉寂下来,是性格使然,当一切的问题都变成私人性的性格,蓝英年无疑取消了这些人物的时代背景,这种悲剧的一元论似乎将他们的故事抽离出来,置于空白的时代画布上。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蓝英年有意避开,是不是有着政治上的考量?她只在关于高尔基出国和回国、肖洛霍夫死里逃生中涉及到了当时的权力关系:高尔基1921年离开苏维埃政权的俄罗斯,其真正原因是“在文化和革命问题上同布尔什维克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这个原因一直被掩盖了,究其原因,在蓝英年看来,是“官方为了制造它所需要的高尔基形象”,也就是说他必须是“列宁和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布尔什维克坚定的盟友,苏维埃政权的一切敌人最严厉的抨击者,苏联同西方进步知识分子联系的牢固纽带”,而1935年回国之后,高尔基因为和领导发生分歧,最后被打入冷宫。同样在肖洛霍夫的逃亡中,斯大林也出乎意料地帮助他死里逃生,在蓝英年看来,肖洛霍夫是国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国外受到一致好评的作家,保护肖洛霍夫能提高斯大林在国内外的威望。

高尔基和肖洛霍夫的故事映射着那个时代的权力系统,但是在蓝英年节省的笔墨里,那个时代并没有充分展示开来,甚至这两个和政治有关的人物命运,他们的沉浮也基本取决于个性:不仅仅和最高权力掌控者的个人需求有关,也和他们自己的性格有关:高尔基和斯大林决裂,是因为他拯救加米涅夫受阻,于是愤然拒绝为斯大林写传记;肖洛霍夫从《静静的顿河》开始,就是一个与权力唱反调的人,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是他的个性。于是,不管是高尔基还是肖洛霍夫,最后也都在这一种单纯的个性中走向了各自属于自己的命运之路上——当文人们最终“被现实撞碎生命之舟”,现实不是历史,不是时代,不是政治,而是自我,蓝英年如此的历史观和命运观,就是将每一个人都置于自我难以逃离的性格囚笼中,“就不能对他们宽容点?”社会和时代不宽容,自己又怎么能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