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超越性

  • 编号:B83·2241021·2194
  • 作者:【法】让-保罗·萨特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0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23.00元当当10.50元
  • ISBN:9787100068420
  • 页数:153页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早的著作。萨特在此前出版了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萨特以《自我的超越性》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存在与虚无》坚持了《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

孙文波的诗

  • 编号:S29·2241021·2193
  • 作者:孙文波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66.00元当当30.10元
  • ISBN:9787020177820
  • 页数:388页

孙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5年开始诗歌写作,作品收入《中国二十世纪新诗大典》《百年诗选》等多种选本,已出版诗集《地图上的旅行》《给小蓓的俪歌》《孙文波的诗》《与无关有关》《新山水诗》《马峦山望》《洞背夜宴》《长途汽车上的笔记》《洞背集成》等。《孙文波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收入短诗和长诗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玫瑰花香》《后的秋日》《永无止境》《散步》《新山水诗》《灵隐笔记》等,以及重要作品《长途汽车上的笔记》节选。此次修订新增诗人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基本反映出诗人创作的整体样貌。诗人的语言倾向于口语化,形成了一种形式、语言、感情、思想融洽和谐的存在关系,对生活的刻画非常真切,但又饱含一种震撼惊人的观察力和思考性,展现出诗人非凡的诗歌技艺。

二十四诗品·续诗品

  • 编号:S12·2241021·2192
  • 作者: [唐]司空图 [明]袁枚 著
  • 出版:中华书局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29.00元当当13.20元
  • ISBN:9787101165685
  • 页数:296页

署名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传统诗艺认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品。每品各用十二个四字句的韵语,通过意象及意象组合,形成极具感兴功能的诗意境界和以境悟理的风格研究。明袁枚的《续诗品》,仿《二十四诗品》的形式,补《二十四诗品》所未及的主体修养、审美取尚、创作态度、写作过程、传达手法、流派短长、门户流弊以及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学古创新等命题。全书分崇意、精思、博习、相题、选材、用笔、理气、布格、择韵、尚识、振采、结响、取径、知难、葆真、安雅、空行、固存、辨微、澄滓、斋心、矜严、藏拙、神悟、即景、勇改、著我、戒偏、割忍、求友、拔萃、灭迹等三十二则。

素书

  • 编号:B22·2241021·2191
  • 作者: [秦汉]黄石公 著
  • 出版:中华书局
  • 版本:2023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28.00元当当12.70元
  • ISBN:9787101160086
  • 页数:252页

《素书》又称《黄石公素书》,相传作者是秦末汉初著名谋略家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关于黄石公的生平,《史记·留侯世家》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定乾坤,没有威仪、武功的张良能够成为“王者师”,正是凭黄石公所传的《素书》屡施奇计,帮助刘邦定下汉朝的江山。本书不仅以精炼的格言总结了前人修身、治国的世间智慧,而且从作者生平到传承过程,都充满了浓郁的世外神秘色彩。《素书》为语录体,仅6章,132句,1336字,辞短意深,字字珠玑,它以道、德、仁、义、礼为洞察人性、立身、治国的根本,直至今天,仍不乏启迪作用。

螺丝在拧紧

  • 编号:C38·2241004·2190
  • 作者:【英】亨利·詹姆斯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39.80元当当19.90元
  • ISBN:9787532176540
  • 页数:191页

这是一个“见鬼”的故事。年轻的女教师受聘照顾一对双亲早逝的富家兄妹,这份工作待遇优渥,唯条件苛刻奇诡,即无论发生什么事,女教师都不能联系雇主(兄妹的叔叔),只能自己解决。起初庄园生活自在闲适,两个孩子聪颖俊美,然而画风突然急转直下:原来这座古宅里闹鬼,而只有女教师一人能看见鬼。一场静默的战争在女教师与幽灵之间展开。行迹诡秘的孩童,敏感多疑的女教师,讳莫如深的老管家,频频现身的魅影,风声鹤唳的疑团……恐惧没有疆界,无助使人颓丧,心像旋转的螺丝,越拧越紧。《螺丝在拧紧》是小说大师亨利·詹姆斯备受赞誉的中篇小说。这部只有9万字的作品,展现了詹姆斯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层层嵌套的故事结构,细思恐极的心理分析,暗号密布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悬念,步步陷阱,字字圈套,让你脊背发紧、呼吸急促。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引发了各种解读,并深刻影响了现代恐怖片的创作。

柏拉图的理想国

  • 编号:B83·2241004·2189
  •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3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532188307
  • 页数:668页

巴迪欧用希腊文阅读柏拉图,他诠释的《理想国》不是翻译,而是它的当代回声,在一个政治正确的理想国,苏格拉底化身为小说家——“我就像老托尔斯泰”——和柏拉图的妹妹阿曼达在他的乌托邦城市中一起想象男女社会平等。巴迪欧历时6年写成的这本书,展现了他作为哲学家、剧作家和数学家的魅力,全书充满了文字游戏,有些句子闻起来像希腊语,不过从柏拉图的文本打开这本书是不对的,它是一只苏格拉底章鱼,从你的手指中滑过,像手套一样转来转去,我们会在对一个不合时宜的文字发出笑声之后转到对一个辱骂性类比的愤怒。这是当代哲学家与和希腊文本之间面对面的交锋,他完全自由地处理参考文献,完成了形象的现代化和历史的跨越,始终保持真正的、高度戏剧化的对话形式。对柏拉图文本的加工过程中不仅贯穿着他本人的高度思辨性的思想,从更普遍的层面上来看,还体现了文本的永恒性,折射出当代哲学背景。

意义的逻辑

  • 编号:B83·2241004·2188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4.00元
  • ISBN:9787532189281
  • 页数:532页

《意义的逻辑》中,吉尔·德勒兹以34篇短文讨论了与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如影相随的“悖论”问题,是他在哲学文本写作上的一次重要实验。附录中的5篇文字分别集中讨论了柏拉图、卢克莱修、克罗索夫斯基、图尼埃、左拉作品中的哲学状况,而仍然不离全书的“悖论”主题。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德勒兹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皮肤”。

屏幕上的受苦者

  • 编号:B86·2241004·2187
  • 作者:【德】黑特·史德耶尔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4.00元
  • ISBN:9787208187467
  • 页数:217页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资产阶级的衰败最终以经济黑洞的方式成为现实。一台排水泵开始吞噬并毁灭两百年来勤劳与集体智慧的产物,将社会文明的具体现实转化为抽象的事物——数字、算法、精确的暴行和虚无的积累。历史已经被无尽的、流动的碎片化影像的重新组合取代。然而,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正在出现,艺术家正在寻找理解这些变化的共同出发点。黑特·史德耶尔无疑是这一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写作者之一。本书是史德耶尔的一部代表性研究文集,围绕作者在艺术创作和写作里稳步推进的一种强力影像政治,收录了其近年来发表的多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包括名作《自由落体:关于垂直视角的思想实验》《为弱影像辩护》《博物馆是工厂吗?》等。这些独树一帜、洞察力犀利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数字影像、博物馆、电影院甚至垃圾邮件等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探索和拷问,不断突破传统艺术批评的界限。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 编号:H21·2241004·2186
  •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2年11月第一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9.00元
  • ISBN:9787532184484
  • 页数:432页

“我的主题是从莫尔到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即在16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既有自我也认为自我能被塑造。”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是美国著名文学史家、莎士比亚研究者,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本书被誉为“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开山之作”,是对16世纪的生活和文学的探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人物——莫尔、廷代尔、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自我身份的结构。格林布拉特起初试图理解“人类自主性在建构身份时扮演的角色”,但终无奈屈服于一个福柯式的论断:“人类主体本身……是特定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产物”,无论是作者格林布拉特还是本书关注的六位人物,他们都明白:“我是我自己身份的主要制造者”是一种无法放弃的幻觉,即使自我被认作一种虚构,放弃自我塑造就是放弃追求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固执地坚持的自我,就是死亡。

谁是我,谁是你

  • 编号:B82·2241004·2185
  • 作者:【德】伽达默尔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4.00元
  • ISBN:9787532184347
  • 页数:178页

保罗·策兰被公认为里尔克之后的伟大德语诗人,重要的现代主义抒情诗人之一,《呼吸结晶》是保罗·策兰晚年一部重要诗集,甚至曾被策兰声称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人们喜欢策兰的诗歌,但同时他诗歌的晦涩与封闭也长久让人望而却步。伽达默尔对此作了一次细读,从诠释学角度,围绕策兰诗中的叙述者与倾听者,在“何谓你,何谓我”的辨析中,在“何人斯”的主题沉吟中,逐次领读二十一首诗,再现策兰这部杰作的神秘与美妙,以及其下可能的深意。作为现代阐释学与现象学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从哲学的进路趋紧诗歌。为什么选择策兰?伽达默尔在阐释后记中给出了两个命题式的判断:“策兰是真正的诗人”;“《呼吸结晶》代表着策兰艺术的巅峰”。而关于阅读,伽达默尔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阅读“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的一部分”,因为“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阅读过程中才可能完成”。

西游补

  • 编号:C24·2241004·2184
  • 作者:[明] 董说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55.00元当当27.50元
  • ISBN:9787532181162
  • 页数:216页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如此评价明代董说的《西游补》,董说借《西游记》火焰山的背景创作出《西游补》的梦幻世界:过完火焰山,唐僧与其他徒弟休整之际,孙悟空往西化饭,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的新唐朝,不见师父,又无端闯入万镜楼台,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在“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往返,他忽化为虞美人,与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处;忽又当了阎罗王,坐堂把泰桧审判、行刑,并拜岳飞为第三个师父。接着,他从镜子里跳出来,又在小月王的王宫和“青青世界”里和师父师弟陷入混战。悟空的焦虑在厮杀中空前高涨时,虚空尊者现身,点破这一切不过是个幻梦。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在一个时辰里,悟空经历了横亘唐朝到明朝的一千年。故事在“范围天地而不过”的读书声中结束,气魄万千而又一片惘然。

众多未来

  • 编号:S55·2240921·2183
  • 作者:【美】乔丽·格雷厄姆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0年04月第一版
  • 定价:79.00元当当36.90元
  • ISBN:9787208163270
  • 页数:482页

乔丽·格雷厄姆是“二战”后美国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与大多数女性诗歌有所不同,她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富于思辨并且更具有雄心的中性气质,足以和伊丽莎白·毕肖普媲美。有人认为,她之于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就如同鲍勃·迪伦之于1960年代以后的摇滚:她改变了诗歌艺术的形式,使之能够呈现比以往更为深刻而广阔的内容,她最擅长的是用连续滚动的句子来捕捉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细微体验,从静止到运动再回到静止,从完整到分裂再回到完整……《众多未来》精选了乔丽·格雷厄姆从1976年到2014年创作的诗歌,包括过去十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和最近的新作,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格雷厄姆诗歌的面貌。在这些诗中,能看到她对幼年生活的回忆和深度情感的挖掘,她对亲人的深情,她重新改写神话传统、从中发现人类心灵秘密的努力,以及她对更平和、理智、远离暴力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 编号:C55·2240921·2182
  • 作者:【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19年03月第一版
  • 定价:39.00元当当18.20元
  • ISBN:9787532165575
  • 页数:218页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集中收录了26篇海明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乞力马扎罗的雪》《白象似的群山》《印第安人营地》《在密歇根州北部》《雨里的猫》《在士麦那码头上》《禁捕季节》等。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让他开始成名的不是他的长篇小说,而是这些成就非凡的短篇佳作。这些短篇小说以陈述句为主,描写精准,对白简短,藏露有度,虚实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有限篇幅中传递了蕴含无限的内涵,完美呈现出了处于高峰状态的海明威:精确、克制、神秘、忧伤。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的长篇小说包罗万象,与之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就在于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这正是他的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原因。”索尔·贝娄评价说:“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 编号:E38·2240921·2181
  • 作者:【奥】里尔克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4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28.00元当当13.10元
  • ISBN:9787100235860
  • 页数:77页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至1908年间。这是里尔克写给一位名叫弗兰斯克萨危尔卡斯的年轻人的,他是一名奥地利年轻军官,得知里尔克是校友后,他写信向里尔克讨教,里尔克就教他认识诗歌,这“十封信”都是里尔克的回信。此时的里尔克正值三十岁左右,在这些书信中,里尔克回答了一个青年诗人的困惑与思考,问题与彷徨。他谈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他认为爱是最珍贵的,同时又是最艰难、应该最后完成的事情。《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更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是里尔克作品中被阅读最多的一部。附有《论“山水”》和《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摘译)》两篇文章。本书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译者为冯至。

亲和力

  • 编号:C37·2240921·2180
  • 作者:【德】歌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08月第一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2.90元
  • ISBN:9787100213509
  • 页数:287页

歌德是在按捺不住的狂热和创作冲动中,仅仅用七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篇幅比《少年维特的烦恼》多一倍的小说。写作的动因,同样是为了克服一场无望的爱情在作者心中造成的巨大痛苦:1807年冬天,年已五十八岁的歌德对十六岁的少女米娜·赫尔茨丽卜一见倾心,但自知年龄悬殊,好事难成,只得强忍伤痛不辞而别。小说的故事围绕夏洛蒂、爱德华和上尉和奥狄莉四人展开。夏洛蒂和爱德华是一对夫妻,他们过着平静和谐的生活,但自从上尉和奥狄莉先后来到他们的庄园后,一切发生了改变……与理性相一致,小说《亲和力》在表述上是冷静的、克制的,然而,究其爱情描写的精神实质,却表现出一定的与理性不相协调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带有一种非理性的意味。本书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译者为高中甫,译自汉堡版《歌德文集》第六卷,并参考柏林版《歌德选集》第十二卷。

地粮

  • 编号:E38·2240921·2179
  •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2年08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2.40元
  • ISBN:9787100213547
  • 页数:177页

散文《地粮》是安德烈·纪德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的是作者在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揉合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形式写成的一连串富有诗意的断想。“别人纷纷发表著作,或者工作钻研,而我却相反,漫游了三年,力图忘掉我所博闻强记的东西。这一退还学识的过程,既缓慢又艰难;不过,人们所灌输的全部知识,退还了对我更有裨益: 一种教育这才真正开始。 ”他以炽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果,并将这赤诚之爱整个地化作颂歌、凝成诗语。此书可谓纪德本人激越的精神独白,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全书正文八卷、颂歌一篇,寄语一篇。本书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之一,译者为盛澄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完成翻译,“五年来这译稿始终搁置在我的行箧内。何以我不把它及早拿出来付印?曾治愈某一病人的药剂,未必合用于另一病人,更不必说合用于一切病人。”

视觉艺术中的意义

  • 编号:Y13·2240921·2178
  • 作者:【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4年04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41.10元
  • ISBN:9787100227445
  • 页数:517页

欧文·潘诺夫斯基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视觉艺术中的意义》初版于1955年,收录了潘诺夫斯基三十多年来的若干名篇,堪称20世纪艺术史中的关键性著作,也一直作为欧美艺术史学生的标准读物。它不仅揭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更主要的是,深刻讨论了视觉艺术中涉及作品内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问题。作者从“一个图像可以再现一物,象征另一物,而表达其他物”的视角出发,详尽考察了提香、普桑、丢勒的作品以及圣德尼修道院院长叙热的生平。作为欧洲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大师,潘诺夫斯基以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人体比例理论”和“瓦萨里编《素描集》的第一页”做出令人敬佩的阐述;还以敏锐的洞察力对英语与德语在艺术史研究与表达方面的异同做出了极具启发的比较。

论自由

  • 编号:B37·2240905·2177
  • 作者:【英】约翰·密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0年09月第一版
  • 定价:32.00元当当12.50元
  • ISBN:9787100189507
  • 页数:137页

《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以密尔 1854年所写的简短随笔为基础撰写的,翌年开始重写,并与其妻哈雷特反复精心推敲,原来计划在1858年冬再由两人作最后的审定,但是就在这一年的冬季其妻不幸突然去世,密尔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思念,对该书未加任何润色和订正,便于第二年出版了。该书以洪堡的“人类以最丰富多彩的姿态发展,这是绝对的、本质的、重要的”开篇,中心论题有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利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该书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严复在1903年译成中文,以《群己权界论》为书名。

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 编号:E39·2240905·2176
  • 作者:【法】让·鲍德里亚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7月第一版
  • 定价:68.00元当当26.50元
  • ISBN:9787208176065
  • 页数:325页

让·鲍德里亚是一位深邃冷静的批判者,他运用拟像、仿真、诱惑等概念,揭示了现实消失后的虚拟、冷漠和空无,而他自己则运用这种冷漠和空无,在后现代世纪中寻找真实,这是他所独有的乐观主义。作为农民之子,他继承了慵懒和反抗的习性。他没有走上一条十分传统的学术道路,亦在学院中拒绝传统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二十岁时是啪嗒学家,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跨界,六十岁时成为病毒的与转义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故事。”在访谈者和听众面前,鲍德里亚成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饱含热情与哲思地分享自己关于理论、现实、人生的看法。本书首次收录了涵盖他整个职业生涯的25篇访谈,时间横跨了从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这些访谈的主题广泛,既涉及《消费社会》《致命策略》《论诱惑》《拟像与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学术生涯、美国之旅、摄影实践等丰富人生经历,更涉及他对恐怖主义等当代话题的回应。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

  • 编号:E39·2240905·2175
  • 作者:【法】保罗·利科 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65.00元当当25.30元
  • ISBN:9787208184534
  • 页数:334页

列维纳斯和利科都是马赛尔的学生,他们创立了“哲学星期五”,这个组织聚集了一群哲学爱好者,每周一次,在马赛尔的指导下,深入切磋哲学的问题。本书收录了保罗·利科与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在这六次讨论中,他们少有意见不一之处,二人有着基本的共识。利科采用了马塞尔的存有论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马赛尔认为,谦逊是“存有”的真实见证人的记号,而见证,则是为光作见证。利科说马赛尔首创了“光的形上学”,光照明、引导、吸引旅途之人与其他路人同步前行。这光也许变得黯淡,但它仍能指示晨曦的方向,给人带来希望。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马赛尔的四幕剧本《破碎的世界》,在利科与马赛尔的对谈中,曾多次提及马赛尔的这部剧作,它是马赛尔存在哲学的文学性体现,也博得了利科的诸多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