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帝国主义

  • 编号:B86·2230620·1974
  •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著
  • 出版:三联书店
  • 版本:2021年05月第1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2.60元
  • ISBN:9787108057297
  • 页数:535页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向于帝国主义的复杂的思想构造。也许我们未必完全接受萨伊德的观点,但他据此观点对简·奥斯丁、狄更斯、康拉德、叶芝和加缪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的读解和分析,却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否定辩证法

  • 编号:B82·2230620·1971
  • 作者:【德】阿多尔诺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9年07月第1版
  • 定价:62.00元当当29.70元
  • ISBN:9787100170710
  • 页数:493页

作为20世纪“最富创造力的伟大的原创性理论家”,阿多尔诺的《否定辩证法》被称为“天书”,它是阿多尔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体现着阿多尔诺成熟的哲学思想。否定辩证法,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实质是一种非同一、绝对否定性的反辩证法,因此,“否定的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孕育成长的过程中,也必然走向在“崩溃的逻辑”中的终结。然而,这并不意味阿多尔诺本身的思想贬值或是毫无意义,相反正是研究了“否定的辩证法”,我们才能全面地把握理解阿多尔诺的思想体系和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甚至对于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发展和当今社会的终极关怀都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共同的哲学思想,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辩证法形态。

千高原

  • 编号:B83·2230605·1967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加塔利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3年03月第1版
  • 定价:118.00元当当56.60元
  • ISBN:9787208178977
  • 页数:483页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德勒兹和加塔利将艺术、数学、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动物行为学、文学、音乐、政治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资源转变、折叠,在此基础上,概念的地壳不断隆起,形成了稳定的地标——高原。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

  • 编号:B86·2230520·1962
  • 作者:【美】爱德华·W. 萨义德 著
  • 出版:三联书店
  • 版本:2022年06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4.50元
  • ISBN:9787108073679
  • 页数:221页

《论晚期风格:格格不入的音乐与文学》是萨义德晚期作品。萨义德在书中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不合时宜与反常”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曼、理查德·施特劳斯、让·热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位艺术家所属的特定领域中都是真正的天才之作。

面具与真相

  • 编号:B89·2230420·1948
  • 作者:【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
  •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7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2.90元
  • ISBN:9787559848802
  • 页数:220页

因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斯拉沃热·齐泽克亦被称为“西方最危险的哲学家”,作为拉康精神分析的继承者,齐泽克在《面具与真相》中向我们展示了“被精神分析穿越的哲学”,如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新启示,帮助读者理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思想,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拉康“教科书”。该书共分为八部分,含导论和七个章节,主要包括《空洞姿态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阴谋》《真实界带来的麻烦:拉康作为〈异形〉的观众》《自我理想与超我:拉康作为〈卡萨布兰卡〉的观众》《政治中的倒错主体:拉康作为恐怖分子的读者》等篇目。斯拉沃热·齐泽克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电影、故事或政治事件等作为案例,有条不紊地向读者展示了拉康理论的基本构图。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上、下)

  • 编号:B42·2230420·1945
  • 作者:【美】侯世达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1年05月第1版
  • 定价:120.00元当当56.00元
  • ISBN:9787100195737
  • 页数:1246页

侯世达是美国学者、作家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的中文名,“我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一直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和喜爱。”侯世达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意识、类比、艺术创造、文学翻译以及数学和物理学探索。《哥德尔、埃舍尔、巴赫》副标题是“集异璧之大成”,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本书以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巧妙的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艰深的理论课题,尝试着在大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这样的层次上将数学家哥德尔(G集)、画家艾舍尔(E异)和作曲家巴赫(B璧)嵌为一体,探讨他们作品中的共性,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

  • 编号:B83·2230410·1942
  •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 定价:68.00元当当31.30元
  • ISBN:9787208172531
  • 页数:246页

“遥远者因转变成近者而成为内在的:褶子中的生命(la vie dans les plis)。这是中心房间,人们不再担心其空,既然要把自我置入其中。人们在此成为其速度的主宰,相对而言,成为其分子与奇点的主宰,在此主体化地带:宛若外部之内部的小船。”树叶、褶裙、皱纹、纸团、土地……小到微粒,大到宇宙,到处都有褶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是世界的小单元。通过不断的弯曲、折叠、展开,褶子创生了世界,注重流变、运动的巴洛克风格与不断折叠、展开的褶子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服装、雕塑、建筑、音乐,德勒兹为褶子概念注入了一股艺术气息;通过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德勒兹创造了融合艺术、哲学、数学的褶子哲学,“巴洛克风格使所有这些褶子弯来曲去,并使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就是趋向无限的褶子。”

精神分析的伦理学

  • 编号:B83·2230408·1934
  • 作者:【法】雅克-阿兰·米勒 编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 定价:148.00元当当67.90元
  • ISBN:9787100200165
  • 页数:478页

在1959-1960年度的研讨班中,拉康以其对欲望的独到理解与创新阐述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构建起了一套以欲望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并且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与西方伟大的哲学-伦理学传统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彰显了欲望极其宝贵的伦理学价值。通过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独具创见的批判性解读,拉康深入揭示了后者与萨德思想的隐蔽关联所引发的西方现代伦理学的重大危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精神分析式的解决方案,其中关键的环节便是在实践中对欲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冲动的对象进行某种“升华”。通过对弗洛伊德冲动学说的重读和解构,拉康在深入揭示冲动和语言紧密关系的同时,也为冲动的可塑性进而还有升华的可能性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拉康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的三段论式的实践模式,构建了以认识欲望、净化欲望并爱护欲望为宗旨的精神分析的伦理学,鼓励人们“不在其欲望上让步”或者说遵照其内心的欲望去行动,真正做到“从心所欲”。

论《创世记》

  • 编号:B32·2230306·1926
  • 作者:【古罗马】斐洛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2年06月第1版
  • 定价:21.00元当当10.70元
  • ISBN:9787100086417
  • 页数:205页

斐洛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他既是犹太教与希腊文化的联系者,又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联系者。在一个东西方思想融合的时代(希腊化时代)终结之时,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东西方融合的时代(罗马帝国时代)来临之际,斐洛超过其它任何思想家,给我们展示了这种思想融合的历程,产生了具有一系列新质的早期基督教神学。《论《创世记》》一书借用希腊哲学观念和语言来向大众论述摩西五经是合理的,当时已经有许多人这样做,应该说,斐洛在作品中对希腊哲学大量的精当使用:比如在《论〈创世记〉》正文部分“论摩西有关创世的叙述”关于创世第七天的讨论中,对数字七的讨论涉及新毕达哥拉斯主义以及雅典政治家梭伦、希波克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在论述上帝用尘土造人时,吸收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的分有模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学说、斯多亚的世界主义和自然法思想。

水与梦

  • 编号:B83·2230306·1925
  • 作者:【法】加斯东·巴什拉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9年07月第1版
  • 定价:39.00元当当19.90元
  • ISBN:9787100167765
  • 页数:244页

“水并不构建‘真的谎言’。只有十分惶乱的心灵才会真正地被河水幻影所迷惑。水的这种温柔的幽影常同遭戏弄的想象,那种欲自娱的想象的矫作幻觉相联在一起。”《水与梦》是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重要诗学理论论著,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很大影响。在引言中,他说:“在想象的大地里,我认为有可能确认一种四种本原的法则,这种法则根据各种物质想象对火、空气、水和土的依附来将它们分类。”他从“火、水、土、空气”四种物质本原为基础,运用想象和新认识的理论,结合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确立了一种梦想的诗学。他指出,想象的哲学理论首先应该研究物质因果性和形式因果性的关系,诗的图象也是一种物质,水不仅是离散的,不令是瞬时产生的一系列遐想中所认识到的形象组合,而且是形象的载体,是构成形象的始原。任何诗学都应该接受物质本质的各种组成,正是这种通过基本物质要素进行的排列,应该最强烈地显示诗歌的灵魂。

论来到观念的上帝

  • 编号:B83·2230105·1912
  • 作者:【法】列维纳斯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04年06月第1版
  • 定价:32.00元当当22.40元
  • ISBN:9787100172769
  • 页数:286页

在一个所谓“上帝已死”的时代,上帝如何有意义?作为现象学哲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论来到观念的上帝》总结和提炼了《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的要旨,展示了列维纳斯在其思想的收官时期对现象学方法、他者、伦理、超越等问题的沉思。在其中,列维纳斯借助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讨论了上帝,邻人,存在,意义,自身意识等问题,从中推出了他的关于他人,对他人的无可告免的无限责任等问题的伦理学:在卓越的现象学意义上,上帝来到观念不仅是实事,而且是以本己的方式早于“能指-所指”这一意义结构的。循此,主体之核心就不再是其认知权能,而是异质触发所标志的真正的被动性。在第二版作者前言中,列维纳斯说:“本书所论将止于这一点:人在存在中的出现使得存在在存在中的顽固的坚持、使得普遍的‘耽于存在’以及因此而来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得以中止或停止。”

总体与无限

  • 编号:B83·2230105·1910
  • 作者:【 法】列维纳斯  著
  •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16年08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37.50元
  • ISBN:9787301272497
  • 页数:340页

他者与我何干?屠杀者与死难者莫非不相干?《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终走向和平。

总体屏幕

  • 编号:B83·2221112·1899
  • 作者:【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让·塞鲁瓦 著
  • 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8月第1版
  • 定价:75.00元当当45.00元
  • ISBN:9787542665072
  • 页数:352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逻辑学(上、下)

  • 编号:B36·2221112·1896
  • 作者:【德】黑格尔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1996年01月第1版
  • 定价:123.00元当当61.50元
  • ISBN:9787100011457 9787100011464
  • 页数:420+572页

《逻辑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为了区别于他的另一著作《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通常称它为“大逻辑”,称后者为“小逻辑”。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承认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存在一种作为世界本原的“绝对理念”,他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理念发展过程的描述。他认为,逻辑学是研究理念本身发展的科学。当理念处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阶段时,他称之为客观逻辑;当理念扬弃了与“存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本质”而作为概念的概念,即作为“主观性”的概念出现时,就称之为主观逻辑。因此,《逻辑学》由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部分组成。客观逻辑包括“存在论”和“本质论”,这两编分别出版于1812和1813年,主观逻辑即“概念论”,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1编“有论”部分。

瞧,这个人

  • 编号:B82·2221105·1895
  • 作者:【德】尼采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16年04月第1版
  • 定价:27.00元当当13.50元
  • ISBN:9787100119986
  • 页数:205页

“有鉴于我不久就必须向人类提出那前所未有的为艰难的要求,我觉得有必要来说一说我是谁。”“我是谁”的问答在副标题“人如何成其所是”里,在“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等篇目里,更在尼采的批判里。《瞧,这个人》是尼采的代表作,他以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完成了对“我”的自传。同时,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我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那些迄今为止引发道德化和理想化的原因,完全不同于人们所期望的:哲学家的隐秘故事,有关他们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对我来说已经昭然若揭了。”尼采把自己一生思想精髓的结晶过程写入书中,用大胆、奔放、直接的笔法描述自己,把繁杂晦涩的思想用简洁凝练、生动鲜活的诗化语言表达出来。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编号:B83·2220720·1852
作者:【法】保罗·利科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8年03月第1版
定价:28.00元当当19.90元
ISBN:9787100143400
页数:269页

《时间与叙事》三卷集是保罗·利科继《活的隐喻》之后又一部探讨语义创新现象的力作。本书是《时间与叙事》的第三篇(第二卷),它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皆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Ⅱ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形的特征和手段。本书中的四章是一个过程中得各个阶段,即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第一章为“情节的变形”,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情节编排概念进行扩展,并相应地给来自奥古斯丁传统的时间性概念以多种解释,又不出叙述概念所确定的范围,故而不超出模仿活动的界限。第二章为“叙述性符号学约束”,利科回顾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雄心壮志;第三章是“与时间的游戏”,利科研究的是对情节编排概念和叙述时间概念的充实;第四章是“虚构的事件经验”,利科通过对《达洛维夫人》《魔山》《追忆似水年华》三部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虚构的时间经验。

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

编号:B83·2220720·1851
作者:【法】弗朗索瓦·于连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9年08月第1版
定价:26.00元当当18.50元
ISBN:9787100173292
页数:215页

弗朗索瓦·于连,法国著名思想家、汉学家,主要作品有《迂回与进入》、《道德奠基》、《圣人无意》、《平淡颂》、《时间论》、《大象无形》、《本质或裸体》等。法国思想家和汉学家,这两种身份本身就给了弗朗索瓦·于连关于中西对话的可能性,而在《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中,“圣人”和“他者”作为关键词,成为弗朗索瓦·于连的一个进口:中国思想既不类似于也不同源于欧洲哲学,而是完完全全在欧洲框架之外的他者。如果从内部看中国,就只能看到被认识论肢解的紧张关系和决裂;但从外部却能看到构成中国思想的特质,从而得到这种特质与构成欧洲理性基础的逻辑之根本不同之处,使中国思想与欧洲哲学展开相对公平的对话。《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剖析中国智慧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原发期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动因,并试图用中国智慧为西方理性开辟新的道路。

偶像的黄昏

编号:B82·2220618·1845
作者:【德】尼采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3年11月第1版
定价:22.00元当当8.70元
ISBN:9787100103848
页数:136页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也就是探听“新偶像的底细”——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在“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中,尼采以被各方承认的、代表某些思维立场和价值设定的权威人物的形象,论述了一大批偶像,他常常只是在行进途中用他的锤子触碰他们一下,由此从中引出一个持续短暂的声响,而这个声音对倾听者来说已经足够,来宣布自己的判决。《偶像的黄昏》根据乔尔乔·科利和马志诺·蒙提那里编辑的十五卷本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译出。文中注释分为“编注”和“译注”。


《偶像的黄昏》:我,永恒轮回的教师

啊,我的弟兄们,我把这新榜置于你们的上方:坚硬起来吧!——
——《锤子之言》

七月的最后一天,一天中的黄昏时光,将《偶像的黄昏》掩卷,一种阅读的体验仿佛在时间意义上看见了“偶像的黄昏”,或者是“黄昏的偶像”——是看见尼采用136页的这本书击碎了“偶像的黄昏”,还是在经典意义上尼采的著作本身也是一种“黄昏的偶像”?薄薄的书能有巨大的锤子力量?一把锤子“从事哲学”会将偶像的黄昏带向何处?——黄昏之后,便是黑夜,黑夜之后便是白昼,锤子哲学在击碎了用道德、宗教、理性构建起来的偶像时,通向黑暗之后的白昼是不是终点?

“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的副标题展示了锤子的坚硬,这种坚硬是闪光,是切割,是切断,当然一定是创造,“一切创造者都是坚硬的。”拿起坚硬的锤子变成真正的创造者,就是从事一种幸福:“你们必须把下面一点视为巨大的幸福:在千年之意志上书写,就像在青铜上书写一般,——比青铜更坚硬,比青铜更名贵。惟有周身坚硬者才是最名贵者。”但是在喊出“坚硬起来吧”的“锤子之言”中,真正的使命是摧毁,是创造之前的摧毁:煤炭和金刚石是近亲,煤炭的疑问是:“为什么如此坚硬?”而反向的问题来自金刚石,“为什么如此软弱?”软弱而且退缩,退缩而且沉沦,沉沦而且否认,否认而且放弃,所以不是坚硬的兄弟,不是创造者,没有手按在千年之上的“巨大的幸福”——当锤子喊着弟兄们“坚硬起来”就是要摧毁软弱而且退缩、退缩而且沉沦、沉沦而且否认、否认而且放弃的命运,而如此的命运就是走向黄昏的偶像。

《前言》是尼采另一篇的“锤子之言”:它探听的是偶像的底细:世上偶像多于现实;偶像是时代的偶像,更是永恒的偶像;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以及更空洞的偶像了……那么准备好一把坚硬的锤子,触及千年意志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在此,一旦用锤子进行提问,也许人们听到的答复就是从肿胀的内脏中发出的那种著名的沉浊之音。”尼采就是那个用锤子进行提问的人,他为什么要从“老心理学家和捕鼠者”变成偶像底细的探听者、用锤子从事哲学的提问者,以及按在千年意志之上的创造者?因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负有如此使命的命运时刻迫使他跑到阳光下,抖掉身上变得沉重的、过于沉重的严肃。”在重估一切价值的使命面前,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包括战争,“战争曾经始终是所有过于内向、过于深沉的精神的伟大智慧。甚至在伤害中也有疗效。”战争是毁灭的智慧,和锤子一样,坚硬中是闪光,是切割,是切断——它所摧毁和切割的就是偶像,永恒的偶像。所以尼采说:“这本小数是一个伟大的宣战”,它是康复,是太阳黑子,是“转向心理学家的闲荡”,尼采引用前一世纪罗马编年史家安提阿斯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气藉创伤增加,活力藉创伤增长。”他要用看这个世界的“恶毒的眼光”,用听这个世界的“恶毒的耳朵”,成为耳后有耳的人,让沉默的东西发出锤子提问之后的声响,那声响便是:“力的满溢才是力的证明。”

《偶像的黄昏》,是借用《诸神的黄昏》而开始了“对瓦格纳的敌意”,《偶像的黄昏》是《敌基督者》的“姊妹篇”而开始了对基督世界的摧毁,《偶像的黄昏》是拿起了坚硬的锤子而开始了对千年意志的破碎。哪些才是偶像?哪些才是在黄昏的偶像?哪些才是穿过黑暗进入白昼同样神化的偶像?“人们必须像苏格拉底那样,制造一个永久性的白昼——理性的白昼——用以对抗黑暗的欲望。”是苏格拉底制造了白昼,理性的白昼,刺眼的白昼,而且不惜任何代价,制造了清醒的、冷静的、谨慎的、有意识的、无本能的理性,它们是美德,是健康,是幸福,苏格拉底的在刺眼的白昼中制造的公式便是:理性=美德=幸福。

从苏格拉底开始,从苏格拉底的公式开始,从苏格拉底制造的理性白昼开始,偶像的黄昏就是一个千年以前的意志:古希腊哲学的意志。苏格拉底当然是偶像,他不畏权威,他把死亡看成一种必然,他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还说:“生命——这意味着长久的病痛。我欠拯救者阿斯克勒庇奥斯一只公鸡。”但是苏格拉底的问题就是从这一只鸡开始的,因为他说生命是长久的疼痛,因为他从不害怕走向死亡,那么苏格拉底一定是厌倦了生命,因为他发出了充满怀疑、充满忧郁、充满对生命的反对的声音,“无论如何,这里必定有某种病态的东西”,尼采把这种病态的东西看成是衰败,看成是颓废,而苏格拉底的那个公式就意味着和古希腊人的全体本能相对立,“我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衰败的症侯,是希腊解体时工具,是伪希腊人,反希腊人。”

厌倦了生命就是走向本能的反面,衰败和颓废就是承认了放荡和无序,那么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建立那个公式变成了一种转向:转向辩证法,“作为辩证法家,人们的手中握有一件无情的工具;他们可以借此成为暴君;他们通过自己的胜利令人出丑。辩证法家让他的对手证明自己不是白痴:他激怒对手,同时又使对手不知所措。”苏格拉底不是用辩证法复仇,不是对本能进行治疗,不是战胜高贵的趣味,而是在辩证法中让理性成为救世主,成为另一个暴君,“本能想成为暴君;人们必须发明一个更强的与之抗衡的暴君”,于是理性就会成为美德,于是美德就是幸福,于是在理性永久性的白昼中对抗黑暗。理性成为暴君,这不是辩证法,这是希腊解体的标志,这是对生命和本能的扼杀,所以苏格拉底的问题是一个理性的病态问题,连苏格拉底都曾对自己说过,“苏格拉底不是医生,在此,只有死亡才是医生……苏格拉底自己只是长久地患了病……”

从“苏格拉底的问题”回到“哲学中的理性”,尼采的锤子是用力的:哲学家制造了理性的辩证法,但是这只不过是“概念的木乃伊”,他们对概念表示敬慕,概念就是被崇拜的偶像,生命就成为了危险的东西,“存在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他们全都相信——甚至带着绝望——存在者。”哲学家制造了理性的偶像,就是把感性看做是危险的,理性要拜托的是感官欺骗,摆脱生成,摆脱历史,摆脱谎言;哲学家制造了理性的“最高概念”,就开始把道德看成是事物的自因:“道德:否定一切相信感官的人,否定所有其他人类成员:他们全是‘大众’。”自因的道德便是存在者,便是绝对,便是善,便是真,便是完满——便是上帝;哲学家把道德定义为最高概念的“自因”,上帝便被崇拜,“它举目所见,皆为行为者和行为:它相信作为原因的意志,相信“我”,相信作为存在的我,相信作为实体的我,它把对于我——实体的信仰投射到所有事物上去”——于是第一次创造了“物”的概念……在辩证法里,在最高概念里,在自因里,在物世界里,理性和道德和上帝成为偶像,“一个多么富于欺诈的老妪啊!我担心我们摆脱不了上帝,因为我们还相信语法……”

和对生命本能的扼杀的理性暴君一样,道德同样违反了自然,《新约》中的公式,基督教的登山宝训提出的是:“应该消灭激情。”哲学家的任务是站在“善恶的彼岸”改善人类。当道德要根除激情和欲望,就是对生命的攻击,教会的实践就变成对生命的敌视——尼采把这种行为看成是“愚蠢”的,“反对感官的最恶毒的言论不是由无能者说出的,也不是由禁欲主义者说出的,而是由那些想禁欲而做不到的人说出的,是由那些需要成为禁欲主义者的人说出的……”而上帝就是他们愚蠢的代言人,当上帝成为生命的敌人,供上帝消遣的圣人就是阉人,所以尼采说:当上帝的地盘儿开始之地,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在他们看来在上帝的名义下才有生命的价值,但是在这种违反自然的道德面前,在反生命的道德面前,他们命名的生命就是衰退的、衰弱的、疲惫的、被判决的生命。哲学家站在善恶的彼岸成为人类的“改善者”,同样是愚蠢的,因为改善就是使人堕落,使人虚弱,它就是一种驯化——改善而得的纯粹雅利安人就是被刻上了人性的仇恨,它的烙印变成了宗教,变成了天赋,“基督教是对一切雅利安价值的重估,是贱民价值的胜利,是面向穷人和卑贱者的福音,是一切被践踏者、可怜虫、失败者和矢意者对于‘种姓’的总暴动,——作为爱的宗教,它是永恒的贱民的报复……“所以这是神圣的欺骗,人类用道德的一切手段,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不道德的。

从暴君式的理性、愚蠢的道德改善者、神圣欺骗的宗教,都变成了偶像,尼采在《四大谬误》中直接指出了这些偶像背后的谬误法则。一种谬误是“混淆原因与结果的谬误”,尼采把这种谬误称为理性的真正堕落,“宗教和道德所制订的每一条原理都包含着这种谬误;教士和道德的制定者是这种理性堕落的主谋。”所以清除这种谬误,就是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做一个发育良好的人,表现出生命本能;第二种谬误是“虚假因果关系的谬误”,不知道原因为何物,不知道原因的信念,于是就有了“内在事实”,谬误制造了三个确信无疑的内在事实,它是意志,是精神,是自我;第三种是虚构原因的谬误,“面对未知的东西,人们会感到危险、不安和忧虑,——第一个本能就是要消除这些痛苦的状况。第一条原则:随便什么解释都比没有解释好。”虚无主义,绝对的虚无主义,尼采说,“整个道德和宗教的领域均属于虚构原因的范畴”;第四种则是自由意志的谬误,意志说就是一种惩罚,就是为了发现有罪的愿望而被发明的,“整个古老的心理学,即意志心理学的前提是:它的创立者即处于社会上层的僧侣试图为自己谋取一种实施惩罚的权利……”所以投入相反运动的尼采对谬误本身进行了否定,“我们否认上帝,我们否认源于上帝的责任:这样我们才能拯救世界。”

从谬误开始相反的运动,从否认上帝开始拯救世界,尼采的锤子作为创造者对于生命提出了四个命题:证明此岸世界是虚假的,就是在证明此岸世界具有实在性;通过反对现实而构建的“真实的世界”,是一种道德-视觉假象,本质上就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虚构与此岸完全不同的彼岸世界毫无意义,彼岸之存在只是我们对生活的幻象进行的报复;世界分为真实的和虚假的世界,都是颓废的暗示,都是衰败生命的一个征兆……四种谬误,四个命题,尼采所要证明的就是:所谓的“真实世界”是一个寓言,是出自理性的寓言。哲学家把真实世界看成是哲人、虔诚的人和有德行的人可以达到的世界;即使现在无法达到,也许诺给哲人、虔诚的人和有德行的人;即使无法达到也无法证明,甚至无法许诺,它也是一个安慰,一种义务,一个律令——这就是理念的形式,从最古老的形式变成崇高的、苍白的、北方式的和哥尼斯堡式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寓言,尼采说,“其实还是旧的太阳,只不过被浓雾和怀疑笼罩着”,真实的世界成为无法达到的存在,实际上是理性打出了第一个哈欠,最后它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用处、不再有任何约束里的理念——所以寓言的最后部分属于尼采,属于尼采的锤子,“一个变得无用的、多余的理念,因而是一个被驳倒的理念:让我们废除它!”而且是彻底地废除了这个寓言,“我们废除了真实的世界:剩下的是什么世界?也许是虚假的世界?……不!随着真实的世界的废除,我们同时废除了虚假的世界!”

揭示出“苏格拉底的问题”,废除了柏拉图对于理念是真理的定义,拿着锤子的尼采按在千年意志上,他就在“不合时宜的漫游”中:

塞涅卡:或美德的斗牛士。——卢梭:或回归污秽的自然。——席勒:或赛金根的道德号手。——但丁:或在坟墓里创作的鬣狗。康德:或作为理智特性的伪善。——维克多·雨果:或荒谬之海上的法络斯灯塔。李斯特:或熟练性训练——跟随女人。——乔治·桑:或多产的乳牛(lactea ubertas),用德语说就是:“姿势优美的”乳牛。——米什莱:或脱掉了外衣的热忱。——卡莱尔:或作为被收回的午餐的悲观主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或令人蒙羞的清楚。——龚古尔兄弟:或与荷马作战的两个埃阿斯。奥芬巴赫的音乐。——左拉:或“令人作呕的喜悦”。

还有勒南,“勒南的这种精神是一种令人麻木的精神,对于贫穷、病态、意志薄弱的法国来说,它更多地是一个厄运。”还有圣佩甫,“根本就是一个女人,带有女人的复仇欲和感性。”还有乔治·艾略特,英国逻辑下的道德女人……在漫游中,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他不断接近生命,不断揭示力的作用,不断演绎艺术的内涵,创造者需要的只有一种状态,那就是醉。醉是冲动的醉,是节日的醉,竞赛的醉,表演的醉,胜利的醉,酷刑的醉,破坏的醉,春天的醉,意志的醉……醉是最为古老、最原始的力量,醉是强大欲望的表现,醉是力的提升与充沛之感,最后在醉的状态下便有了艺术,便有了美,“在艺术中,人把自己作为完美性来欣赏。”

从醉到艺术,从艺术到美,当然必然要从美到生命,尼采说美学有两个对立概念,一种是阿波罗的,一种则是狄奥尼索斯的。阿波罗的醉获得的是梦幻的力量,而狄奥尼索斯的状态是“全部情绪系统都会兴奋起来、高涨起来”,把所有手段释放出来之后艺术便形成了,所以尼采的本能观就是狄奥尼索斯的醉,“只有在狄奥尼索斯的神秘仪式中,在狄奥尼索斯状态的心理学中,希腊人本能的基本事实——他们的‘生命意志’——才得以表达。”这就是酒神狂欢,它体现的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感受到自己生生不息的乐趣——我把这叫做狄奥尼索斯式的,我猜想这才是通往悲剧诗人心理学的桥梁。”从最高类型的牺牲中感受生命意志,在悲剧中展现艺术之美,这就是真正属于希腊人的本能,它的意义在尼采看来就是永恒的生命,就是生命的永恒轮回,“在过去被预告、被敬献的将来;超越死亡和变化而对生命所作的胜利的肯定;真正的生命即通过生殖、通过性的神秘仪式而达到的总体的永生。”

从古希腊回到古希腊,从生命转向生命,尼采的锤子哲学就是在不合时宜的漫游中,在生命的永恒轮回中真正按在了千年意志上,从偶像的黄昏穿过欲望的黑夜,穿过理性刺目的白昼,尼采回到了之前出发的地方,回到了酒神狂欢的现场:“于是,我又回到了我的意志、我的能力由之生长的大地上——我,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门徒,——我,永恒轮回的教师……”

善恶的彼岸

编号:B82·2220618·1844
作者:【德】尼采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5年12月第1版
定价:46.00元当当18.10元
ISBN:9787100117494
页数:313页

“这本书从根本处讲乃是一种现代性批判,包括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甚至也包括现代政治。”尼采于1885年夏动笔开始写作《善恶的彼岸》,翌年冬完成,他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烽阐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是为写作他最伟大的最重要的著作《权力意志》作准备。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写“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他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作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 ,“迄今为止,一切谬误中恶劣、乏味和危险者,乃是一个教条论的谬误,即柏拉图对纯粹精神和自在之善的发明。”

哲学问题

编号:B84·2220618·1843
作者:【英】罗素 著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2019年12月第1版
定价:18.00元当当7.10元
ISBN:9787100179577
页数:161页

《哲学问题》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和其他主要哲学家的作品的简要概括,罗素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放进书中,那就是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罗素在书名中所选择的词语“问题”跟数学上的问题是等同的:等式以及类似的需要解答出来的东西。但是罗素指出哲学跟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后者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罗素在书中所展现的哲学观念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两个结论性篇章的部分里写得更清楚。《哲学问题》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作者所提出的感觉材料论、物理实在论、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的划分说、共相存在论、判断的多重关系说、真理符合论及反形而上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