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冈

  • 编号:C38·2221004·1878
  • 作者:【法】让·吉奥诺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19年06月第1版
  • 定价:39.00元当当11.50元
  • ISBN:9787020145058
  • 页数:185页

鹿儿山下的白庄,几户人家赖以生存的泉水突然干涸,雅内老爹和小姑娘玛丽暴病卧床,火上浇油的是,郁拉莉与傻子的偷情也被人撞见。白庄不复往日的平静,人与自然仿佛同时染疾,一切似乎始于还愿节上保护受伤的鸽子却遭人戏谑的那个陌生人……本书发表于1929年,是让·吉奥诺成名代表作“潘神三部曲”的第一部,曾获布伦塔诺文学奖。让·吉奥诺,法国作家,出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马诺斯克镇,历经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创作在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受到卢梭回归自然思想和司汤达再现历史事件手法的影响,因而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让·吉奥诺1953年因在文学创作上的斐然成就荣获摩纳哥文学大奖,1954年当选为龚古尔文学院院士,被誉为“写散文诗的维吉尔”。

约翰·克利斯朵夫(1-4册)

  • 编号:C38·2221004·1877
  • 作者:【法】罗曼·罗兰 著
  •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本:2018年04月第1版
  • 定价:458.00元当当229.00元
  • ISBN:9787532775842
  • 页数:1856页

皮面精装、可做书签的点胶贴图、书籍竹节装……再加上外面的纸匣子,所谓经典,大约也需要一种过度包装,从而变成收藏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扛鼎之作,耗时20余年完成的长篇巨著,也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长河小说”。这部鸿篇巨制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及对真理的热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比利时著名版画家法郎士·麦绥莱勒专为小说创作了近四百幅木刻插图,文字与插图珠联璧合,成为整个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禁色

  • 编号:C41·2221004·1876
  •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 著
  • 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3月第1版
  • 定价:58.00元当当29.00元
  • ISBN:9787205100681
  • 页数:768页

《禁色》是三岛由纪夫创作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也是三岛文学中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其部分(相当于中译本章至第十八章)自一九五一年一月至十月,连载于《群像》杂志,同年十一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第二部分题为《秘乐》,自一九五二年八月至一九五三年八月,连载于《文学界》杂志,同年九月,由新潮社出版发行。《秘乐》以第十九章“老伙伴”为章起始,直到最后。前后两部作品之间,作者利用长达十个月的间歇到国外旅行。当部连载结束,三岛曾在末尾缀以“部完”一行文字。小说讲述了年过花甲的老作家桧俊辅藐视道德和凡俗,崇尚唯美主义。因生来貌丑,在恋爱和婚姻中受尽了挫折,后来他遇到志趣相投的美丽青年悠一之后,决定脱离婚姻家庭的束缚,将悠一塑造成艺术品,从此走上了追求艺术家式纯粹审美生活的人生之路。三岛自述写作《禁色》,是试图让自己内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我”进行对话。

林中之死

  • 编号:C54·2220919·1874
  • 作者:【美】舍伍德·安德森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4.30元
  • ISBN:9787020163663
  • 页数:236页

《林中之死》是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的成熟代表作,收录有《林中之死》《回乡》《她在那儿——她在洗澡》《消失的小说》《打斗》《宛若女王》《世故》《在陌生小镇》《山里人》《感伤之旅》《一起陪审案件》《续弦之妻》《一次南方的聚会》等十六个短篇小说。名作《林中之死》带着厚重的死亡,但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对生命起点的回溯,第一句:“她是一个老妇人,住在我居住的镇子边的一个农场里。”小说集故事背景多为20世纪下半的美国小镇,这些故事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没有传统小说的高潮迭起,只有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段以及穿插在这些片段中的内心独白。多篇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副真切动人的生活图景,其中既有备受现实摧残的悲苦人生,又有在精神世界挣扎摇摆的孤独灵魂,安德森以其深沉典雅的文字,传神地描绘出笔下人物在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

避暑

  • 编号:C64·2220919·1872
  • 作者:【智】何塞·多诺索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1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6.50元
  • ISBN:9787020164820
  • 页数:208页

何塞·多诺索的短篇小说集。《避暑》展现了何塞·阿多诺作为拉美文学爆炸主将的实力和特色,从《避暑》到《查尔斯顿舞》,从《精彩的晚会》到《桑特利塞斯》,多诺索在这些作品中提出的主题思想就是他长期坚持的东西:老年人那令人不安、无法进入的世界;被压抑和被释放的激情扭曲欲望的女佣;智利民族身份的变换或社会的变革;以及一个由疯子的念头所创造的癫狂世界。其中小说《避暑》中,何塞·多诺索已经开始表现可以称之为“萦绕脑海的念头”:孜孜以求地探求一些天地与另外一些天地的相互联系,通过一个孩子在避暑期间的体验来表现。作品用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吸引读者读下去,这些作品或现实或哀婉或癫狂,与盛行的魔幻现实主义非常不同,甚至能看到作者对魔幻现实的反思,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这部短篇集也奠定了多诺索日后成为拉美小说领军人物的基石。

押沙龙,押沙龙!

  • 编号:C54·2220919·1870
  •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著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18年09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9.50元
  • ISBN:9787532166442
  • 页数:360页

《押沙龙!押沙龙!》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出版于一九三六年。这部最具史诗性的小说是也是他本人非常满意的作品,他还特别为小说配了年表和人物谱系。小说的题目取自《圣经》,讲述南北战争前后一个家庭从兴起到没落的故事——萨德本带着一群黑人奴隶来到杰佛生镇,建起一个种植园。他与有黑人血统的前妻育有一子查尔斯,与现任妻子育有儿子亨利、女儿朱迪思。朱迪思与同父异母的哥哥查尔斯产生了恋情。亨利为了避免丑事发生,杀死了异母兄长,一度辉煌的大庄园迅速衰败。从战争中归来的萨德本试图重振家业,但终告失败,*后死在别人的刀下。小说充分展现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数代人的遭际与悲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面貌,揭示出人类难以摆脱的境遇和命运。并非完整“句子”的第一句:“在那个漫长安静炎热令人困倦死气沉沉的九月下午……”

星期天

  • 编号:C38·2220905·1868
  • 作者:【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17年11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14.50元
  • ISBN:9787020128143
  • 页数:310页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一九〇三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由于其犹太人身份,她于一九三九年皈依天主教,但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七日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二〇〇四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首次颁给一位去世作家。《星期天》首次出版于二〇〇〇年,共收入犹太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十五篇短篇作品,最早一篇创作于一九三四年,最晚一篇写成于一九四二年初——同年七月,内米洛夫斯基被捕,一个月后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战前巴黎家庭的起居室到战时法国男男女女的生活,从塞林格式的残忍小事到一九四〇年的大溃败,借助“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内米洛夫斯基勇敢而敏锐地记录下了时代变局中社会与人心的裂隙。

五个街角

  • 编号:C66·2220905·1867
  •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18年01月第1版
  • 定价:79.00元当当36.30元
  • ISBN:9787020159253
  • 页数:240页

在秘鲁利马,一次宵禁过后,阔太太玛丽萨与好友恰贝拉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第二天,玛丽萨的丈夫,富有的矿业大亨恩里克在办公室里接待了八卦周刊《大曝光》主编罗兰多·加洛,拿到了一摞令他心惊肉跳的艳照。不久,那位作风大胆、不择手段的周刊主编被发现死于城中肮脏混乱的街区——五个街角。随后,周刊旗下主笔、年轻的女记者胡丽叶塔被带到总统顾问办公室,被告知前主编已因涉嫌敲诈而被秘密处死,由她接任主编并领受秘密任务……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6年,以商业名流的一桩性爱丑闻切入秘鲁政治、经济、司法、文化等一系列隐藏问题,戏剧化地呈现了令人瞠目结舌、惊悚眩晕的“大曝光”。《五个街角》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不拘一格之作,以小报八卦切入秘鲁政治、经济、司法、文化等一系列隐藏问题,直击当下秘鲁中产阶层家庭在政商风暴中的荒诞生存之道。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 编号:C64·2220905·1866
  • 作者:【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9月第1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9.50元
  • ISBN:9787020173228
  • 页数:176页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是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首部被翻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本书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施瓦西、得了肺结核的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出版人周刊》评论说:“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

鸡蛋的胜利

  • 编号:C54·2220905·1864
  • 作者:【美】舍伍德·安德森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4.30元
  • ISBN:9787020163380
  • 页数:236页

《鸡蛋的胜利》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包含14个短篇:《哑巴》《我想知道为什么》《种子》《另一个女人》《鸡蛋》《未明之灯》《衰老》《穿棕色外套的男人》《兄弟》《困境之门》《新英格兰人》《战争》《母亲》。其中《鸡蛋》一篇尤为知名,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不断追求美国梦却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鸡蛋在文中象征着人不可与之抗衡的命运,为了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父亲自婚后就相信白手起家就能发家致富的成功之道,从开始经营养鸡场到后来开站前餐馆,一直在奋发向上,但是天意弄人,后竟然连一枚鸡蛋也“征服”不了,无能地为人耻笑。在人与命运的斗争中,命运可谓大获全胜。这篇读来既好笑又心酸的故事结构精巧,一气呵成,彰显了安德森非凡的技艺和匠心。其他篇目也多有佳作,主题各异,基本涵盖了安德森主要的写作主题。

赵子曰·离婚

  • 编号:C27·2220820·1862
  • 作者:老舍 著
  •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17年02月第1版
  • 定价:49.00元当当22.50元
  • ISBN:9787020122196
  • 页数:312页

《赵子曰》完成于1926年,是老舍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主人公赵子曰捣乱闹事,被大学开除,整日在戏院里当票友,捧伶角,通宵达旦地搓麻将,成天沉迷于筵席之上,醉生梦死,并企图通过裙带关系达到做官目的,不料被人捣鬼,终于一事无成。后在挚友的劝导下,才幡然醒悟,重新做人。《赵子曰》是老舍趋向于成熟的过渡性作品,它以嬉笑怒骂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新旧变化的大时代,既无向善决心,又无作恶勇气的糊涂大学生赵子曰的形象,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的人生图景。《离婚》完成于1933年。主人公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害怕一切“变”。他“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他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离婚》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的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父亲的眼泪

编号:C55·2220808·1857
作者:【美】约翰·厄普代克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定价:59.00元当当28.40元
ISBN:9787020138395
页数:256页

《父亲的眼泪》是“兔子四部曲”之父、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在其写作生涯后十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的合集,于二〇〇九年作者去世后首次出版,共收录包括《父亲的眼泪》在内的十八篇小说。十八篇短篇小说,十八个社会剖面,全景式呈现普通美国人自“大萧条”至后“9·11”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愧、深情与背叛、恐惧与释然。在这部作品中,约翰·厄普代克重访了他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地点和主题——郊区、城市和小镇的美国人,纠缠于忠诚和通奸之间,对于老人而言,过往才是最重要的,而本书正是对他们清晰的描绘。厄普代克在其中真情流露,以告别的姿态回溯过往,用充满温情的笔触记录世相。“他眼里闪烁的泪光告诉我,时间正在吞噬我们——曾经的我,那个男孩如果还没死去的话,也正在死去,我和父亲渐行渐远。”短篇集同名作《父亲的眼泪》深挚感人,令人动容……

在你说“喂”之前

编号:C38·2220808·1855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出版:译林出版社
版本:2015年07月第1版
定价:38.00元当当18.30元
ISBN:9787544754361
页数:260页

《在你说“喂”之前》收录33篇短篇、寓言,以及“不可能的访谈”:1943—1945年的8篇青年时代的短篇故事;1947—1958年的11篇故事和寓言;1968—1984年的14篇短篇小说和对话。时间跨度覆盖卡尔维诺整个写作生涯,体现作家各时期风格特点,它们或者是作者从来没有发表过的,或者是从前仅仅出现在某些杂志上的,因而它们都变成了无法找到的文本。埃丝特·卡尔维诺回忆卡尔维诺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有一份标注写于1943年的笔记,其中,他写道:“寓言诞生于压抑的时期。当人不能清楚表达其思想时,就会寄情寓言。这些短篇反映了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青年的政治和社会经验。”他又补充说,寓言故事将不再必要了,而作家可以转到其他体裁上了。卡尔维诺的这些文章机智暗讽的对象包罗法西斯独裁统治、重复性工业劳动、人类沟通的困难、建立在汽油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等等。国内读者曾自英文版译出本书部分篇章,称为《黑暗中的数字》。

狂野之夜

编号:C55·2220808·1854
作者:【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21年09月第1版
定价:59.00元当当28.40元
ISBN:9787020143535
页数:240页

二〇〇八年,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丈夫去世;和丈夫经营、出版文学杂志《安大略评论》的小型出版社关闭——正是在这一年,欧茨的小说集《狂野之夜》出版。这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为致敬文学前辈爱伦·坡、狄金森、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和海明威而进行的一次颇具颠覆性的实验写作,曾入围当年度雪莉·杰克逊奖决选名单。在这部短篇集中,欧茨大胆戏仿五位作家的独特文风,以传记史实为据铺排故事,呈现五位文学大师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收官时刻:《爱伦·坡·遗作,或名灯塔》《狄金森仿真人》《克列门斯爷爷和天使鱼,1906》《文学大师在圣巴塞罗缪医院,1914-1916》《“爸爸”在凯彻姆,1961》——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对死亡和文学的终极思考?黄梅在《导读》中说:“五个短篇按照几位作家在世年代(同时也是小说发表前后顺序)安排,爱伦·坡领先,海明威殿后。这使全书或多或少具有了一种整体安排和构思。”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编号:C55·2220720·1853
作者:【美】布里斯·D'J. 潘凯克 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2022年04月第1版
定价:52.00元当当39.30元
ISBN:9787559847027
页数:288页

“我感觉我的恐惧如涟漪扩散,荡漾过百万年的时光。”痴迷于三叶虫化石的男子和假期返乡的前女友外出约会,触发了关于时间与命运的遐想;采煤工人没能留住一心要远走的妻子,宿醉后提着枪独自上了山;雪夜,一个远足的青年搭上一辆铲雪车,司机心中的秘密却比严寒更令人生畏……二十六岁时即自杀身亡的布里斯·D'J. 潘凯克以海明威般的冷静克制书写美国南方小镇中普通人的伤痛和记忆,平淡中又潜藏着暴力和危险的气息。布里斯·D'J. 潘凯克深受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作品主要书写西弗吉尼亚乡村生活和边缘人物的故事,风格时而含蓄诗意,时而冷峻暴烈。评论界认为他是比肩海明威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文学天才。生前仅发表过六篇小说,去世四年后所有作品得以结集出版,由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推荐,立即为他在作家和普通读者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狗年月

编号:C38·2220618·1848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22年01月第1版
定价:89.00元当当35.10元
ISBN:9787020167241
页数:699页

《狗年月》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3年。《狗年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由三个叙述者在约定期限内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讲述。第一篇“早班”,是矿主布劳克塞尔的叙述,讲叙1917年至1927年期间,有部分犹太血统的阿姆泽尔与马特恩少年时期的友谊。第二部分是木工师傅的儿子哈里·利贝瑙写给表妹图拉的多封情书,内容涉及阿姆泽尔与马特恩之间后来发生的故事。哈里还回忆了自己与少女图拉和燕妮一起成长的经历。第三部是马特恩讲述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他自己由战场受伤归来,着手反纳粹主义的复仇行动,最后以与“黄金小嘴”重逢结尾。在一般的德语辞典中找不到“狗年月”(Hundejahr)这个词,在三十三卷本的格里姆德语辞典,准确含义是“极为糟糕的年代”,君特·格拉斯用它来命名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并以此来暗示第三帝国的纳粹时代。

猫与鼠

编号:C38·2220618·1847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22年01月第1版
定价:58.00元当当22.90元
ISBN:9787020163694
页数:180页

“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在《猫与鼠》里叙述了学校与军队之间的对立,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学生的毒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反映出在集体的压力下一个孤独者的命运。”《猫与鼠》原是作者君特·格拉斯完成《铁皮鼓》后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一部分,初定名为《土豆皮》,1961年,他将这一部分抽出单独出版。《猫与鼠》讲述了二战期间被但泽小市民的常态、纳粹意识形态和战火包围的一段青春,通过主人公马尔克的中学同学皮伦茨在1959年回忆和讲述马尔克从1939年战争开始到1944年失踪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有代表性的故事揭示了易受意识形态诱惑的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探讨了罪责问题,对纳粹时期学校和教会的不作为甚至助纣为虐进行了抨击,揭示了纳粹如何将体育这一概念用于宣传和意识形态,描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如何被纳粹利用。

静静的顿河(1-4册)

编号:C38·2220618·1842
作者:【苏】肖洛霍夫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15年08月第1版
定价:158.00元当当62.30元
ISBN:9787020104505
页数:1714页

《静静的顿河》是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草坪的复仇

编号:C55·2220519·1840
作者:【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2022年01月第1版
定价:38.00元当当15.90元
ISBN:9787559843661
页数:224页

《草坪的复仇》为美国反文化运动代表、“后垮掉派”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1692 年的科顿·马瑟新闻短片》《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太平洋收音机火灾》《旧金山的天气》《35毫米胶片无限量供应》等短篇小说六十二篇,大多数围绕着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心、嬉皮青年的“精神圣地”旧金山展开。这些故事都极短,短的原文只有五十个词——布劳提根继承了海明威式克制简洁的叙述风格,又从散文与现代诗中汲取灵感。作为这一先锋性开拓的结果,布劳提根得以在“删繁就简”的美国短篇小说传统上走得比前辈们更远,他以这种极简笔触加上诗人独有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写得妙趣横生,用带有悲伤的幽默为读者扫去现实的沉闷,呈现出生活的多样切片,处处洋溢着超现实的意趣。


《草坪的复仇》:故事的开始已经结束

她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哪本书先被撕,他怎么撕的。哦,这是个可爱的行为:健康的发泄和在那之后被解决的事。
——《加州文学生活/1964》

当然,撕开的行为并不仅仅是一种发泄,更绝非是健康的发泄:我是在拿出这本绿色封面的小说集之后,慢慢撕开塑膜,然后把塑膜扔进了靠右侧的垃圾桶,然后开始翻开第一页,读第一篇小说《草坪的复仇》。但是又马上掩卷,因为我发现这本书没有纸质的腰封,最简单的一句话介绍也贴在塑膜上:“60s反文化运动代表、后垮掉派诗人布劳提根极简短篇经典全收录……”为什么关于小说集的介绍会贴在塑封上?当塑封被扔进垃圾桶,不是就在上演一次毁弃的撕书行为?

在腰封上大做文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甚至一句简单的介绍都没有了留存的价值。但是撕书行为不是疯狂,不是发泄,仅仅是习惯,而习惯的背后则是阅读,以及阅读的渴望——一本2022年5月19日购买的书,在一个月后就进入了阅读视野;关于理查德·布劳提根的作品,距离最远的阅读是2018年11月的《在美国钓鳟鱼》,慢慢拉近,则是去年10月的《布劳提根诗选》和《在西瓜糖里》……四本小说或诗集组成了阅读的阵营,当一个月前购置的图书就被迅速撕开了塑封,扔掉了腰封上的介绍,渴望阅读的背后是不是也是一种健康的发泄,那么,之后“被解决的事”又是什么?

如果回到1964年的“加州文学生活”,作为一个诗人的我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和朋友坐在酒吧里聊天,聊的是朋友和妻子分居两年“毫无希望”的故事;聊天的同时看到朋友的妻子正和另一个男人亲热,“他们看起来好像玩得很开心。”当然聊天主要说到了诗集被撕的事情:两本诗集从书柜里拿出来,撕成了碎片,仍在地板上,“尽国王所有的人马也不可能再把那两本诗集拼起来。”一次撕书事件,看起来像是对他们分居两年毫无希望的生活进行了再一次的注解,可是当这个话题和身为诗人以及诗集作者的我说起,朋友似乎在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因为这是我写的诗集。但是旁观者就是旁观者,即使撕掉的书是我的诗集,“我只是写诗,我并非书页的守护者。我不能永远照顾它们。这是没有意义的。”

被撕掉的诗集,属于健康的发泄也好,还是毫无希望的注解也罢,或者还有“那之后被解决的事”,和写诗的诗人无关,和酒吧里的我无关,于是,关于1964年的“加州文学生活”区别了作为诗人的我和旁观者的我,区别了可能被撕的诗和写作的诗,或者说,这一种加州文学生活完全是和朋友有关的加州生活——生活中其实没有文学,没有诗,甚至没有诗的守护者,只有人和人之间的毫无希望的分居、健康的发泄和之后需要被解决的事。这样的生活还出现在《35毫米胶片无限量供应》里,也是男人和女人,他和她在一起,他很好看,她很一般,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要和她在一起?是因为他只把她的身体当成了通向性爱幻想的温暖银幕,只要他和所有看到并想得到的女人做爱,她的阴道就变成了通向性爱剧场的通道,他和上百个女人做爱并在她体内播放影片,她一无所知,“她让他的所有幻想成真:她躺在那里,像一家天真知足的电影院任他摆布,心里只想着他。”

这就是生活中“35毫米胶片无限量供应”的现实,是不是这也属于“健康的发泄”?还有《浅大理石色电影》中的她和我,她睡在我身边,睡得很香,但是她醒了下床,我说:“回到床上来。因为你还在睡。”于是她听懂了我的话,回到了床上,裹起了被子,依偎在我身边。在她重新入睡时,我的漫游开始了,而这便成为了不断重复的一个简单事件,在记忆中呈现出浅大理石色,淡淡的,却永不结束;那个《晨起穿衣时的女人》,在穿上衣服的时候成了全新的自己,“她穿衣服的时候真美。她的身体慢慢消失,穿上衣服后非常漂亮。这有一种纯洁的品质。”当然,你从未见过她穿衣服,当然,你认为这就是爱,爱走在了穿衣服的后面,爱也背向了纯洁的品质,于是,“她穿上了衣服,故事的开始已经结束。”

开始就是结束,起点一下走到了终点,在穿衣和未穿衣、睡醒和醒来再睡、撕掉诗集只是发泄的生活中,一个回环看起来没有意外,看起来平和发展,看起来开始就是结束,但是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布劳提根却以缺省的方式之呈现看得见的一切:在撕掉诗集之前,他到底说了什么,她又回击了什么?撕书的过程中是不是又争吵过了?在浅大理石色电影里,醒来还在睡的女人如何会乖乖听我的话?晨起穿衣的女人,在没穿衣之前是不是更更纯洁?35毫米胶片无限量供应的影片,是不是有她发现秘密的最后一天?为什么布劳提根没有交代没有叙述?——但是布劳提根为什么要提及那些没完没了的细节?就像《斯卡拉蒂失控》这篇小说,只有引号里的一句话和引号外的一句话:

“与一个正在学小提琴的男人合住在圣何塞的单间公寓里太难了。”当她把空左轮手枪递给警察时,这么说道。

缺省的是学小提琴的男人为什么会制造对女人来说的难题?他们怎么会合住在圣何塞的单身公寓里?她把手枪交给警察的时候是不是属于“那之后被解决的事”?左轮手枪为什么是空的?子弹射出了吗?射中的是学小提琴的男人?警察对此会有什么想法?他们会不会说:“我只是写诗,我并非书页的守护者。我不能永远照顾它们。这是没有意义的。”缺省的故事当然制造了想象力,在一个句号和另一个句号完成的叙事中,缺省或者就是生活本身的一个特点,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合理的逻辑,没有道义甚至法律上的优越感,而身为诗人或者警察,对生活以及对缺省的故事,只能保持观望的心态,从来没有守护者,从来不需要照顾,当然也从来没有意义——1964年的加州文学生活,就是抽取了所谓文学而返回生活本身的缺省状态。

这种抽离文学的生活,这种缺省状态的故事,布劳提根其实命名了它,那就是“美国往事”:“我的祖母,以她独特的方式,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暴风雨中的美国往事。”开篇的《草坪的复仇》就指向了没有湮灭的“美国往事”,美国往事是关于走私酒贩祖母的回忆,在禁酒令没有实施之前,她是当地的风云人物;美国往事是关于“微不足道的神秘主义者”的祖父的过去,“他在1911年预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确切时间:1914年6月28日,但这让他承受不了。”在疯人院呆了17年,总认为自己是个孩子,总认为每天都是1872年5月3日;美国往事,当然也是1936年那个和祖母一起住了三十年的意大利人杰克的故事,推销佛罗里达州地皮的他遭遇了美国的大萧条时期——于是,他让祖父的草坪荒废了,他把车子开到了前院,他撞掉了蜂巢,他砍倒了梨树,他对着那些鹅发呆……

美国往事中有祖父、祖母,有一战、疯人院、走私酒,也有杰克,有佛罗里达州的地皮推销,有股市大跌的大萧条时期,当不是1936年就是1937年杰克的那把火,用煤油点燃梨树和草坪,美国往事却并没有完全不给摧毁,“即便作为生命的最初记忆,这也够奇怪的:看着一个人把几十加仑的煤油倒在一棵三十多英尺的躺倒的树上,点上火,而树枝上的果实还是绿色的。”为什么在大火中果实还是绿色的?因为这是草坪的复仇,它在“美国往事”中没有被烧死,而是用绿色继续着那块草坪上的生命,而这就是草坪在复仇中变成了“复活”——但是,布劳提根绝非是一个复古派,当美国往事还在继续,还在发生,还在复活,它演变成的“草坪的复仇”其实就变成了“健康的发泄”之后所要解决的事。

从美国往事中复活,或者复活了一种美国往事,当然具体于时间的复活。祖父在疯人院呆了17年,他的每一天都是1872年5月3日,杰克在1936年或者1937年烧掉了梨树,绿色的果子却还在那里。《1692年的科顿·马瑟新闻短片》里的我还是个孩子,在1939年的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知道一幢房子里住着一个女巫,于是翻过面墙,打开那扇门潜入了这个疯女人的房间,除了各种不同插满花的瓶子,再也没有其他,连疯女人本身也没有发现,潜入本身就是冒险,最后从那幢房子里出来我高声尖叫着往外跑,“我们尖叫着跑过塔科马的街道,我们自己的声音也追着我们跑,就像1692年的科顿·马瑟新闻短片。”1939年的奔跑像1692年的新闻短片,而1939年的潜入最后变成了和那个祖父一样的预言:“一两个月后,德军入侵了波兰。”潜入就是侵入,只有预言才能让历史重复,才能让美国往事成为现实。还有《加州当代生活小故事》,又是加州,又是美国往事:1904年的开头也适合1969年,一篇题为《自由的必要性:为艺术家呼吁》的文章,复制了杰克·伦敦小说《海浪》的开头,击沉渡船,抓住文学评论家,然后被升为大幅,遇到真爱,逃离而找到小岛……“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六十五年后的这个加州当代生活小故事一个结尾。”《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中,在打字员、编辑和小说作者三人共同组成的“一”里,是以1935年俄勒冈州北本德市的一家餐馆开始的爱情故事:年轻的伐木工人爱上了女服务员……

1939年的潜入变成了侵入,1904年的开头适用1969年的故事,1935年的爱情小说就像正在发生的“三分之一”现实——“我你们豪啊林师说梅贝尔脸红得像朵花华时我们就坐在那辆雨天的房车里,敲打着美国文学的大门。”从混乱走向有序,句子和句子,词语和词语,在过程中终于开始敲响“美国文学的大门”,这是美国往事的现实价值?布劳提根在讥讽?在揶揄?在嘲笑?一方面是对文学本身的解构,1964年的加州文学生活中,诗人已经不是一个文学的守护者了,打字也只是一部小说的“三分之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打字员中,甚至1天120美元给打字员就是因为她是海明威的打字员,“他说她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你只要把手稿给她。就像奇迹降临一般,你就有了迷人、正确的拼写和标点符号,美丽到让你双眼充满泪水,文章段落看起来像是希腊神庙,她甚至能给你补全句子。”海明威当然能敲开美国文学的大门,布劳提根也是——布劳提根笔下的布劳提根,以及和布劳提根有关的《在美国钓鳟鱼》都成了一种文学的摆设:1961年冬末春初丢失了《在美国钓鳟鱼》的两章,一章叫“伦勃朗小溪”,另一章是“迦太基洼地”,伦勃朗小溪里没有钓到美国鳟鱼,“但它在最后一刻从钉子上落回了画中,从我的视线中洄流到了十七世纪,那时它属于一个名叫伦勃朗的人的画架。”而迦太基洼地在暴雨之后变成了两个看起来像鼻孔的小洞,曾是河的地方再没有鱼。

一切都已经逝去,连小说本身都丢失了,美国往事变成了没有重新的故事,“有趣的是,我在1961年没有重新写,而是等到1969年12月4日再写,是差不多十年后,才回来尝试找回这些记忆。”但是1969年的布劳提根还是1961年的布劳提根?或者说1961年的美国往事在1969年还能一如既往调鳟鱼?但是至少布劳提根还是布劳提根,那只是作为我在不同年代的自己,但是在《原谅》里,布劳提根完全变成了《在美国钓鳟鱼》的作者,“我很清楚理查德·布劳提根写过一本名为《在美国钓鳟鱼》的小说,该小说全面论述了钓鳟鱼及其复杂多变的环境,所以我有点不好意思尝试相同主题的东西,但我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一个我不得不讲述的故事。”我是谁?一个作者,一个讲述者,一个“真的需要那条河”的美国往事者,但是即使有水,即使钓鳟鱼,在第六个沼泽中间,除了黑暗和水什么也没有,“世界上的每一种恐怖都在我的背后,在我的身边,在我的正前方,它们都没有名字,除了感知本身,没有任何形状。”1961年写作《在美国钓鳟鱼》的布劳提根只是一个作者,就像“加州文学生活”中的我,不是守护者,只是诗人,所以对于作者布劳提根来说,也没有所谓原谅的问题,而故事重新开启的时候,美国往事就变成了只有黑暗和水的恐怖。

布劳提根在美国往事中解构了文学,解构了文学中的布劳提根,解构了文学中的布劳提根写下的美国往事,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往事的重新复活,如草坪的复仇一样,大火中的果实依然是绿色的诡异:这里是《复杂的银行问题》,“我排队时,前面总是有很多人遇到复杂的银行问题。我必须站在那里忍受美国金融卡通片的折磨。”支票是财富暴风雪,柜员是长跑运动员,而储户的命运不如后院被发现的骷髅;这里是《我曾试图向别人描述你》中的那部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电影,农村电气化的主题变成了希腊天神,“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农民都能听到罗斯福总统的广播。”还有在《俄勒冈州东部的邮局》里,没有看到山狮和熊,却发现了玛丽莲·梦露的大幅裸照,“她死于安眠药自杀,她还很年轻,很美丽,正如人们所说,她有着大好的前程。”还有在《很久以前,人们决定住在美国》中的一美元和一个女人,“她展开双臂搂着我,亲吻我的脸颊。她的身体温暖,友好,富有奉献精神。”如此未来的可能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定住在美国,以及“我们一起活过了这一个片段”。

关于银行排队问题,关于农村电气化问题,关于美女与政治以及“大好前程”和自杀,美国往事就是美国现在,因为“故事的开始已经结束”,在通往明天通往未来的路上,美国早就被一把枪指着:

“你要去哪里?”人们在我上车的时候问。我坐在他们边上,把猎枪像权杖一样支在两腿之间,枪口指向车顶。枪管倾斜,指向乘客一侧的车顶,因为我永远都是乘客。“埃尔迈拉。”

《埃尔迈拉》中的埃尔迈拉是美国纽约州中部的城市,是马克·吐温在附近的庄园里写过而文学作品的地方,是我实现美国猎鸭王子梦的故乡,但是它最后不是我理想的打猎地,抵达就是离开,开始就是结束,对它的爱就是用枪指着,双筒16号猎枪和口袋里装着的很多子弹,却从来没有一颗射向这个地名,往事如梦,在美国钓不到鳟鱼,在加州的酒吧没有守护者,在俄勒冈的邮局没有大好前程,在埃尔迈拉没有射出的子弹,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洛杉矶飞机》中那个逃离了农场、发起了革命、做过汽车推销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创办了银行、最后做过建筑公司簿记员的老人退休了,“他看下午的电视。”,最后则是逝世,“今天下午你父亲去世了。”

老人的过往就是美国往事,现在去世了,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连死去的消息都是别人说的,而且已经死了十年。也许,回忆的开始就是故事的结束,布劳提根在1970年还差几周的时候说,“我已经思考过他的死对我们所有人意味着什么。”老人被发现死于洛杉矾一栋出租屋里置于前屋地板上的电视机旁,而14年后,人们在二层阁楼木地板上发现了死去多日的布劳提根,一个曾经写诗的诗人,一个现在的逝者:“我只是写诗,我并非书页的守护者。我不能永远照顾它们。这是没有意义的。”

灯塔船

编号:C38·2220516·1834
作者:【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21年04月第1版
定价:69.00元当当33.40元
ISBN:9787020169191
页数:224页

“战后九年来,他们这艘系着长长锚链的船,一直停泊在灰蒙蒙的海面上,像座火红的小山矗立在那儿,船体上布满了贝壳,长满了海藻。”《灯塔船》是西格弗里德·伦茨脍炙人口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艘灯塔船上的船员与一伙劫船逃犯英勇搏斗的故事。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同时寓意深刻,富于哲理,虽然表面上很像惊险小说,实际上却是一篇反映德国乃至欧洲20世纪50年代社会状态的现实主义作品,西格弗里德·伦茨说:“短缺的年代是*美好的年代;在过剩的年代,幻想就会死去,没有什么要求我们思考、冒险、做没有把握的事。”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战后的欧洲并非风平浪静,善良的人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此书另包含《雷曼的讲述或我的市场曾经如此美好》《塞尔维亚女孩》《一种紧急的自卫方式》三部短篇小说。


《灯塔船》:冒险的年代结束了

我很早就认识到了,短缺,样样缺乏,蕴藏着怎样的良机;还在上学时我就熟悉有与没有之间的区别了,不仅如此,我还善于辨识特殊的短缺,一旦哪里存在令人难熬的需求,我就感觉到某种创造性的兴奋;简而言之,急需是我的最大的运气。
——《雷曼的讲述或我的市场曾经如此美好》

黑市的对面是白市,短缺的反面是过剩,过去的对立是现在,以及未来,“很早就认识到”的商机,“上学时”就拥有的知识,一切都推向了那个过去的时代,“黑市曾经是我的职业。”所以过去的短缺时代是“我最美好的年代”,在那个美好的年代,我在黑市上得心应手,成为了成功者——雷曼讲述“曾如此美好”的市场,一个黑市商人的自白构成了德国过去那个年代的回忆录。

很早就拥有了“某种创造性的兴奋”,知道“急需是我最大的运气”,但是真正起步却是在战争年代,因为作为海军参谋部的士兵驻扎在丹麦两年,当返回德国时,我拿走了属于自己的“战利品”,那就是奶油勺。根本没有人会把沉重的奶油勺当成战利品背回家,但是我却带着两百四十把奶油勺踏上了回家之路,它们也成为了我的“惊人的财产”。这当然是我具有才能的表现,因为人无我有,本身就是一种商机。后来有人主动出价,于是我开始了“尼采式”的打算:重估一切价值。之后遇到一营干渴的“沙漠鼠”,他们要举行庆祝活动,让我给他们带酒,给我的报酬则是一千盒烟。我根本没有什么库存的酒,但是通过和别人的接触,我找到了地下室藏了很多年的酒。说是酒,其实容器里都是那些死去的动物,它们是青蛙,是鱼,是黑色蝰蛇,将容器里的东西倒在巨大的筛子里,然后过滤得到的便成了卖给“沙漠鼠”的酒。

两百把奶油勺,五百瓶泡酒,奠定了我在黑市的地位,确立了我作为“黑市魔法师”的名声。之后在物质继续短缺的年代,我又通过棺材秘密装入了猪肉,在女房东的帮助下,我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地下工匠,“在普遍短缺的时候迅速获得了大师的荣誉。”之后将医院里破烂的床垫加工成新床垫卖给了别人,将黑市弄到的四百本赞美诗集卖给了牧师,将朋友车库里的军用卡车出售了,“我只有过一回失手,那是在出售整整一批漂亮的坦克榴弹时。”当然,让我锒铛入狱的是那批银器,本诺说银器能赚二十万马克,于是我和女房东、司机和组老的孩子开始了危险的非法运输,很不幸的是我遇到了大搜捕,于是我被关进了拘留所——但是,即使在拘留所,我的黑市生意也没有停止,我在里面操控生意,看守负责传话,女房东负责执行,“我成了我们的破烂小拘留所的赞助者。”甚至所长也从中获利,我成为了终身荣誉犯人……

这就是我的黑市辉煌历史,归结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我嗅得了商机,“短缺不仅锻炼人的幻想能力,不仅将思想引到吃饱穿暖这样的愿望上,更激发特殊的需求,让我们做出奇怪的举动来,唤醒我们对庄严的多余的感觉。”实际上在黑市上成功,不仅仅是具有对于物质需求的灵敏性,“从精神史的角度看来,也许可以称它是一种纯粹的超现实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什么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经历?因为这是一个缺少规则的年代,因为这是没有秩序的时代,因为这是属于我的冒险人生,一句话注解了我的成功,“男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即使黑市本身是无序的代表,即使那个年代很多人成为物质匮乏的牺牲品,但是于我来说,这是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但是,被抓进拘留所没有终结我的黑市生活,反而当物质不再短缺则让我的黑市人生画上了句号,“摆在今天,这一切都将不再可能。我的市场,黑市,不存在了,至少暂时不存在了。”不存在的时代里,我充满了伤感,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丰富的时代甚至过剩的年代,我们什么都拥有了,也就不再有幻想,不再有冒险,“我们的市场表现得多么没有创意、多么退化、多么缺少艺术细胞啊:商品供应充斥市场,受到价格管理机构的监督,来的客人随时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一马克能买多少东西。”另一方面,我怀念曾经的岁月,虽然那个时代返回的可能已经很小,但是我还是喜欢诗人赫尔德尔的一句话:“命运的安排,请默默忍耐!谁坚持,谁将成功!”

我期盼着奇迹,期盼着美好,期盼着属于我的时代再次出现,这是一种怀旧主义?“摘自一名黑市商人的自白”,西格弗里德·伦茨用这样的小标题书写一部关于过去美好时代的回忆录,其实是在审视更宏大的历史:那个时代是如何结束的?被我称为“整个肌肉系统麻痹的一天”,就是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日,那天是德国实施货币改革的礼拜天。货币改革,就是开始建立一种秩序,就是重建一种规则,而这个秩序和规则带入的是白市,是物质的丰裕,是规范的市场。那么很明显,这段回忆录所记录的时代则是一九四八年改革之前:改革之前是战后的混乱,战后之前则是战争年代——所以,伦茨所要揭示的就是战争对德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所关注的是战后德国人的生活——我在秩序和规则重建之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命运,而对于的德国人来说,这也是他们战后必须拥有的态度:“命运的安排,请默默忍耐!谁坚持,谁将成功!”

如果雷曼的讲述是从黑市商人的回忆揭露德国那个年代的生活现实,那么《灯塔船》则从正面提倡了重建需要的精神:站好属于自己的那班岗——“灯塔船”的标题本身就指向了一种象征意义,船长弗莱塔克阐述了“灯塔船”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在这里的话,那么他们在这儿找到的将是一块舒适的沉船墓地,海湾里将到处布满了沉船的桅杆,就像苦行僧钉板上的钉子。整个海湾里将塞满了沉船的残骸,外海的布雷区中的沉船也将一艘挨着一艘,一艘叠着一艘了。正因为我们拴在铁链上,停泊在这儿,给航船指明航道,别的船才能够自由航行。有灯塔船的地方,总是容易出事的地方,他们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一看到我们,就警惕起来。

灯塔船指明了航道,警惕着其他船只,它本身被拴在铁链上,但是给了其他船只自由和安全,如果没有灯塔船,那么这个区域将是最危险的,整个海湾将堆满了沉船的残骸。这是灯塔船具有的现实意义,而在“战后九年”这个时间标记中,它更代表着重建的象征意义:战后九年,它一直被系着长长锚链,一直停泊在灰蒙蒙的海面上,“像座火红的小山矗立在那儿,船体上布满了贝壳,长满了海藻。”但是这也意味着这艘灯塔船从类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九年来,信号灯的灯光来回扫射,掠过漫长的海岸和夜色笼罩的海面,一直照射到那些小岛上;这些小岛灰蒙蒙的,又扁又平,像船桨似的突现在天际。”灯塔船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是重建需要的品质,正如船长弗莱塔克所说,“它经受过的风雨比我知道的任何一艘船都要多。”而再过十四天灯塔船将被拖进港内,这意味着它将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不光是船要守好自己的岗位,船上的每一个人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西格弗里德·伦茨:战后需要“灯塔船精神”

这就是“战后九年”所需要的态度,不管是船还是人,都要活在重建的秩序中。但是在这一天意外发生了,他们发现了远处有一艘摩托艇,弗莱塔克命令船员将摩托艇拖了回来,发现船上有三个人,卡斯帕里博士和库尔兄弟。弗莱塔克完全从人道主义出发将他们救起,但是船员发现小艇上藏有武器,而且之后从广播里得知库尔兄弟是从监狱里逃出来的犯人,甚至他们杀死了一个邮递员。拯救变成了纵容?于是摆在弗莱塔克和船员面前的难题是:是答应他们的要求修好摩托艇,还是和他们进行搏斗最后将他们绳之以法?对于弗莱塔克来说,站好最后一班岗是他对自己和船员的要求,就像灯塔船,九年来为其他船只指明了航道,自己的岗位职责也要求他成为“灯塔船”,所以他的决定是:“我们要尽快打发他们走。他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都与我们无关。”但是他的这个决定被船员们看做是懦弱,看做是逃避,因为带着武器的这三个人很可能会制造矛盾和暴力,威胁船员和灯塔船的安全。

坚守岗位,可以表现为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果按照弗莱塔克的想法,摩托艇修好,三个人自然会下船,灯塔船和船员将平安度过最后的十四天,这也将实现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目标。但是摩托艇却没有修好,无法离开的三个人便要求弗莱塔克用灯塔船将他们送到目的地,他们开始对船员发出威胁,这也是对灯塔船使命的亵渎,因为一旦灯塔船离开,这里就存在安全隐患,其他船只就可能葬身大海。所以船员们冒出的念头就是用武器反抗他们,库尔兄弟中的一个被打死,卡斯帕里博士也曾被绑起来,但是武力抵抗的危险是巨大的,那只被埃迪杀死的乌鸦就是一个证明,包括后来死于枪下的楚姆佩——那么,该如何化解这场危机?

实际上,伦茨将灯塔船的命运置于这样一种环境的时候,他就是在寻找战后重建的必须具有的精神意义。灯塔船经历了风雨,船员们自然也经历了战争,而现在他们面临的其实是另一场战争,弗莱塔克想让卡斯帕里博士等三人离船而去,这当然是最可靠的办法,但是他的这种想法被认为是逃避,这是一种矛盾,弗莱塔克和儿子弗雷德父子之间的对立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的纳茨默在岸上有危险,船上的所有人都要上岸营救,但是弗莱塔克却阻止他们,并下令起锚开航,“是你把纳茨默丢下不管,因为你在他们的枪杆子面前害怕了。你是一个胆小鬼。”而此时,船员们面对手中有武器的三个坏人,他们就是采取了抗拒的方式,但是弗莱塔克却认为这是一种冒险,他对儿子说的是,不要试图让自己成为英雄,也不要成为一个殉难者,“因为我总觉得这两种人死得不值得:他们死得过于简单,而且他们在死的时候,还坚信自己所干的事——我看他们太自信了,其实他们的死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看起来以死抗争是不怕死甚至是英雄主义的做法,但是当行为最后换来的只是死,这种行为又有什么意义?弗莱塔克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因为他们用死解决了属于自己的问题,帮了自己的忙,但是对别人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所以面对船上的危险,弗莱塔克拒绝以暴制暴,“一个没有武器、不使用暴力的人,总还有别的办法吧。”对于弗莱塔克来说,别的办法包括劝博士去自首,对他们晓之以理,“丢掉幻想,投案自首。即使你们的小艇还在,你们要到福堡或者其他地方去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小得不值得一试了,而且这种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小。”但是当卡斯帕里博士拒绝自首,并威胁要用灯塔船将他们送到目的地,当埃迪开枪制造了新的危险,在他们强行要求灯塔船起锚的时候,弗莱塔克终于挺身而出,直接面对埃迪的枪口,“埃迪开枪了,只听见一枪,枪声听起来就像两片木块拍击的声音,响亮,单调,几乎令人绝望。”

弗莱塔克倒了下去,他死了,而船员们合力抓住了坏人,弗雷德把索针刺进了埃迪的身体。弗莱塔克的死是不是像他之前所否认的那样,是一种成全自己的自私行为?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是为了不让灯塔船起锚,是为了不让它离开自己的岗位,而自己也在这死亡中坚守了岗位,所以弗莱塔克的行为又回到了最初的目的:坚守最后一班岗,这当然不是自私,不是冒险,而是重建需要的秩序精神,当他死之前问儿子弗雷德的是:“我们的船在开吗?”在得知灯塔船还在它应有的位置,在听到“一切都正常”之后闭上了眼睛。一切正常就是回到了固有的秩序,弗莱塔克的行为被伦茨赋予了一种精神,不是冒险,不是英雄主义,不是殉葬,而是在每个人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是“战后九年”所需要的本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灯塔船精神”。

无疑伦茨在弗莱塔克身上提出了战后德国的重建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伦茨又从卡斯帕里博士这个人物身上找到了秩序被破坏的原因,他对弗莱塔克说起自己身上的叛逆性,“我得说,我的第一次叛逆完全是出于本能,或者说是一时冲动。”偶然中成为了敲诈案的见证人,本能就是反抗敲诈者,但是他发现用同样的方法惩罚他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办法,于是,卡斯帕里扩大了自我辩解的能力,成为之后一切行为的借口——卡斯帕里成为了叛逆者,“这个事实使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家庭似乎事先已经容许我放任自流,容许我具有一个不光彩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特殊的痼疾、特殊的恶习和一种特殊的道德。”叛逆就是对本位的破坏,叛逆就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体系,一切的恶习、一切的痼疾,一切的特殊道德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卡斯帕里说起自己的三种生活,就是在这个体系里构建的叛逆人生:第一种生活,冒名顶替了自己的弟弟接起了律师业务;第二种生活就是以律师的名义,“只要存心叫人有罪,就可以给任何人加上一个罪名。”第三种生活就是用做律师得来的钱开始了造船厂厂主的生活,“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弟弟是怎样死的,因此我在船厂里专门叫人研制不会沉没的各类救生艇——有客轮用的、渔船用的、各种船只遇险时用的,等等。”

卡斯帕里博士的三种生活,就是自私,就是罪恶,就是冒险,很明显,他的人生回忆录就是黑市商人雷曼的自白,同样,终结卡斯帕里博士“黑市”人生的也是秩序,也是规则,如“灯塔船”一样,永远在自己的位置上,“灯塔船离开了自己的岗位,别的船就没有安全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