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女人·制帽匠

  • 编号:C38·2250720·2332
  • 作者: 【奥地利】托马斯·伯恩哈德 著
  •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59.00元当当29.50元
  • ISBN:9787208185029
  • 页数:160页

托马斯·伯恩哈德,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波斯女人》讲述了这样的事故:我朝潮湿的草地上那座孤零零的、连一半也还没有盖完就又败落的房屋走去时,突然想起在我曾问波斯女人,现如今有那么多年轻人自杀身亡,她是否有一天也会自杀,波斯女人听完我的话笑了起来说,是的。《制帽匠》则是一个关于亲情、尊重和死亡的故事: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甚至数十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现在我知道了,我二十年之久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到头来却不知道他是谁。

坏女孩的恶作剧

  • 编号:C66·2250720·2331
  •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
  • 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本:2022年08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38.20元
  • ISBN:9787020172283
  • 页数:251页

秘鲁男孩里卡多对生活没有远大的抱负,他奉行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但在他单调的生活中也有奇遇,那就是他用整个一生去维系与坏女孩的爱情。因为这场爱情,他变成了一连串惊悚冒险和风流韵事的男主角。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漫长爱情故事里,1950年代的利马、1960年代的巴黎、1970年代的伦敦和1980年代的马德里被呈现出来,既讲述了坏女孩如何不停步地追逐财富和权力,也反映了在她从享乐到堕落的四十年岁月里,东西方世界的不同角落里正在发生的神奇、非凡的变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写于七十岁的自传体爱情故事,取材于上世纪四个城市的深层社会,时间跨度四十年,空间跨度亚、欧、美三大洲。略萨以爱情故事为经,以世界性大都市为纬,讲述权力高度集中、贫富严重分化、更野蛮的西方城市断代史,冷峻地揭示爱情故事中某些潜意识的幻觉,这些幻觉既可以展示人的美德,也可以暴露人的丑恶。

是与有

  • 编号:B83·2250720·2330
  • 作者:【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108.00元当当54.00元
  • ISBN:9787208191945
  • 页数:384页

本书是法国存在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记录他对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赛尔应召入伍,由于体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红十字会做寻找失踪官兵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询问丈夫、儿子下落的妇女,这一体验极大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令他的哲学逐渐转向“他者”,这是他一生极力宣扬的“我与你”哲学的基石。在本书中,马赛尔分析了“是”与“有”两种存在的面向,在“有”当中,我们把人对象化,将人视为工具,而在“是”中,我们卸下社会面具,以自己的本质与他人的本质自在相处。因而马赛尔劝说人们重视“我是”,通过在主观经验中的与另一主体的爱的联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有只在爱中实现,唯有启动“爱”,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篱,从主客二元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一元关系,这就是“互为主体性”,人只有在被视为不可客体化的主体时,才有自己的尊严。

诗的复活

  • 编号:S38·2250720·2329
  • 作者:【法】让-皮埃尔·西梅翁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4年11月第一版
  • 定价:72.00元当当36.00元
  • ISBN:9787208191716
  • 页数:240页

在今天,诗人何为?诗何以可能?让-皮埃尔·西梅翁以抒情的名义写诗,用新抒情的方式颂扬本真的生命、真正的生活,他不仅仅要让人听到不容忽略的自然世界的价值,启示当代人重新在世界中栖居、发现寻常事物本身的自然的美,而且,他在诗歌里充分地呈现了在这种自然伦理的视域里,万物本身也给出了启发人如何去返归自然、本真地存在的生命伦理的典范。诗集《诗的复活》由三部分组成,约60首,这些诗歌涉及咏古、咏景、咏物、怀人等内容,有法国浪漫派的情调,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同时,这些诗歌既有法国诗歌的传统,也有现代诗歌的韵律,热情洋溢、意志坚强、充满活力、令人振奋。作者相信诗歌可以拯救世界,他敦促读者以愉悦的心情超越自身的弱点和恐惧,展示对诗歌的信心,正如艾梅·塞泽尔所说的那样,诗歌“调和了梦想与行动,梦想与现实”。作者在后记中对塞泽尔表达了充满活力的敬意。

各自沉默

  • 编号:X39·2250720·2328
  • 作者:【挪威】约恩·福瑟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6月第一版
  • 定价:69.00元当当34.50元
  • ISBN:9787208195127
  • 页数:416页

国际易卜生奖授奖词对约恩·福瑟的赞誉是:“约恩·福瑟是当代戏剧界最顶尖的名字之一。他创造了一个自成一格的戏剧世界。他是一个宇宙、一片大陆,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亚洲、南美、东欧和世界其他区域。”约恩·福瑟书写没有温度的爱、错位的沟通、偏执又克制的纠缠,《各自沉默》收录三部剧作:《夜晚唱着歌》创作并首演于1997年,主角是一对刚生了孩子的年轻夫妻。丈夫整日待在家里写作,但作品屡遭出版社退稿,妻子因丈夫过于内向、一事无成而不满,常常感到孤独和沮丧。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停滞。在妻子犹豫要不要同情人一起离开的夜晚,一切走向无可挽回的悲剧;《冬》创作并首演于2000年,角色仅一男一女,讲述因偶遇和误会而产生的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关系;《睡》创作于2003年,首演于2005年,是关于生活在同一栋房子里的两对夫妻的故事,时间线交错变幻,彷如一个长长的梦。

影像的法则

  • 编号:Y29·2250705·2327
  • 作者:【法】雷内·加尔迪 著
  • 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 版本:2015年10月第一版
  • 定价:48.00元当当20.40元
  • ISBN:9787106042226
  • 页数:286页

今天的每个人都看电影、看电视、上网,影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这些影像形式与其说是相互竞争,毋宁说是相互补充,那么,其内在的法则是什么?雷内·加尔迪主编的《影像的法则——理解电影与影像》是第一批系统研究这些影像形式的书籍之一,本书建立影像分析的“知识状态”,并为帮助读者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搭建桥梁提出方法流程上的建议,帮助电影爱好者涉猎电视和交互式影像,或者,反向为之,让交互式影像的迷恋者走近电影与电视。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关于电影,电影史是当代文化知名的艺术形式以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包括了各种概念和电影分析方法的综述。第二部分内容关于电视、交互式影像和图像文本,介绍了文化、语言行为和审美角度的分析方法,揭示并定义了这些媒体的特性。本书大量框内文字提供了补充信息和方法思路。

艺术的告白

  • 编号:Y34·2250705·2326
  • 作者:【英】弗朗西斯·培根 【法】米歇尔·阿辛博 著
  • 出版:商务印书馆
  • 版本:2025年02月第一版
  • 定价:45.00元当当19.10元
  • ISBN:9787100245708
  • 页数:135页

英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弗兰西斯·培根,一位是写《人生论》的17世纪哲学家培根,另一位是生平与画作都极具争议的20世纪画家培根。后者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贵的画家。如同他的人生,他的画作同样打破常规、风格独特、极具创造性与颠覆性。他的画作以粗犷、犀利、暴力、如噩梦般的图像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代及其后的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是一名艺术家、艺术史学者,广泛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也是培根多年挚友,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特吕弗的电影课

  • 编号:Y23·2250705·2325
  • 作者:【法】让·科莱 杰罗姆·普里尔 若泽·玛丽亚·贝尔佐萨 采访 贝尔纳·巴斯迪德 编订
  •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118.00元当当50.10元
  • ISBN:9787532190867
  • 页数:285页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让·雷诺阿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继承人,弗朗索瓦·特吕弗激情捍卫电影作者的身份。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马车影业”,执导了约二十部长片,52岁英年早逝的他,被赞誉为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81年,特吕弗u欧维激情的前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展开自我批评,他围绕《淘气鬼》到《隔墙花》的影片片段与拍摄花絮,深情、坦率地回顾职业生涯,在这些珍贵的交流中,他回忆某些影片的缘起,揭晓它们制作中的秘密,并不惮于严厉批评自己的若干导演方式。十万字访谈、百余幅剧照、高清手稿,汇总大量特吕弗著作与研究资料以及全部二十四部影片制作信息,还原电影背后的故事,勾勒出一位无止境的艺术家的肖像。这不单是一堂电影课,更是对“什么是电影?”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荷尔德林之狂

  • 编号:B89·2250705·2324
  • 作者:【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69.00元当当29.30元
  • ISBN:9787208191709
  • 页数:375页

荷尔德林的一生被整齐地分为两部分:从1770年到1806年的前36年,以及从1807年到1843年的后36年。在他的后半生中,他像个疯子一样躲在木匠恩斯特·齐默尔的家里。诗人的前半生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四处游荡,会关心外界和时事,但在后半生,却与外界完全隔绝。尽管偶尔有客来访,但他与外界的关系就像被一堵墙隔开了。根据他最早的传记作者所记,他经常固执地重复,“我这里啥事都没有发生!”这样的人生只能作为编年史的主题,而不是历史研究的主题,更不用说临床或心理分析了。然而,这本书表明,这正是荷尔德林向人类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概念。居住在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自我意味着什么?什么又是习惯?对于人类来说,生活不是首先意味着居住吗?阿甘本结合了荷尔德林多年的所谓疯狂的详细年表,对通常被认为其不可读的文本进行了新的审视,旨在描述和理解诗人自己所说的习惯性和寓居的生活。

游牧主体

  • 编号:B89·2250705·2323
  • 作者:【意】罗西·布拉伊多蒂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1月第一版
  • 定价:78.00元当当33.20元
  • ISBN:9787208192621
  • 页数:512页

罗西·布拉伊多蒂,拥有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索邦大学哲学博士,当代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欧洲女性研究的先驱。“游牧主义代表着异质的多样性、差异性、唯物主义和交叉性,而不仅是流动性。”罗西·布拉伊多蒂在本书中致力探索当代主体性的构成,尤其是欧陆哲学和政治理论中的差异概念,包括她对认识论与“女性问题”的关系、女性主义与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关系、欧洲女性主义以及美国女性主义与欧洲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可能关系的研究。罗西·布拉伊多蒂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思考女性主义与技术、历史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系,重塑了操演、性差异和复杂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将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成少数”概念更深入地融入了当代民主思想,而关于方法论的一章则详尽解释了作者的方法,同时与她的批评者进行了交流。自面世以来,该书一直引导着欧陆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讨论。

颜色的哲学

  • 编号:B83·2250705·2322
  • 作者:【法】克劳德·罗马诺 著
  •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 版本:2025年05月第一版
  • 定价:88.00元当当37.40元
  • ISBN:9787208194465
  • 页数:288页

颜色是什么?颜色是人类人为切割光谱并对其命名的产物。经过牛顿、伽桑狄、达·芬奇等先贤的努力,赤橙黄绿青蓝紫才变成了现代人耳熟能详的颜色,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通过分辨和识别几种主要的颜色,人类就可以收集浆果,采集食物,伏击猎物,进而耕种、纺织等。如果只研究光的属性,偏离了颜色的真相,感知颜色只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它与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克劳德·罗马诺在本书中梳理了颜色的物理学、哲学解释,他从颜色的语法、颜色的现象学、颜色的美学、颜色的文学等方面,详细展开探讨了所谓颜色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颜色现象学,倡导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回到颜色使用实践本身。在中文版序言中,克劳德·罗马诺还引用了中国老子、孔子和孟子对颜色的论述,阐述了他的颜色理论,“颜色可以表示事物的真相,而不是虚假或纯粹的表象。”本书荣获法兰西学院哲学图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