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Y78·2041021·0715 |
作者:萧元 | |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版本:2002年12月第一版 | |
定价:14.00元 | |
页数:198页 |
《做壹年》是时任《芙蓉》杂志主编的艺术批评家萧元在2000年针对艺术家谢德庆和他最重要的6个行为艺术作品所做的采访记录。谢德庆1950年生于台湾屏东南州,10岁接触绘画,18岁跟随台湾画家席德进学画,1974年利用在油轮打工的机会“跳船”去纽约,直到1988年美国大赦,拿到绿卡。书中讨论的6个作品即是1978年至1999年之间,谢德庆在纽约所做的最主要、至今仍被他自己认可的作品。前5个分别是《笼子》、《打卡》、《户外》、《绳子》、《不做艺术》,称为 ONE YEAR PERFORMANCE (做一年),最后一项是长达13年的《不发表》。据说在2000年之后,他除了在欧美和亚洲做一些演讲和展出之外,没有再继续创作。
悦·读:行而下的时间 行而上的手淫
“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都是在耗时间。”1979年9月30日,结束了一年“笼子”行为艺术的谢德庆肯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作品诞生了,但是谢德庆得身体已经被时间切割。
这样的“笼子”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个名为“1978-1979,One Year Performance”的行为艺术对28岁的谢德庆来说,在1978年9月30日未启动之前,是一个先锋的艺术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这个作品,那就是在一年时间里,谢德庆把自己关在一个“笼子”里,其间不读书不看报不写作不画画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不与任何人作语言交流。当他走进“笼子”时,一场自我救赎的运动开始了。
时间开始倒计时。
地点在美国纽约。
我们从来没有把时间放在如次静态的位置上,但是从1978年9月30日开始,时间被谢德庆拉长了,他处在这个中心,触摸世界时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出非时间的特点。他通过换衣服来感知四季的更替;通过吃饭了解昼夜的变化,但是对他来说,“笼子”生活把他人类的生活拉回到原始的生存空间上,他在墙壁上划痕,每天一次,用来表明时间在行走。这成为他的寄托,随着墙上划痕的增多,他走出“笼子”的时间就会越近。
无疑,更多的时候,谢德庆是在消耗时间,对这种状态,艺术家往往不会主动去选择,但是谢德庆在艺术的探索真谛面前,只能一步步把本来行而上的时间变成行而下得时间。时间越来越行而下,作品的艺术性就越来越远,谢德庆已经成为这个作品本身,而在一年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带有行而上的意义,都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它把房间分成不同的区域,灌之以“家”、“公园”等;
每隔两三天,他会认真地擦洗地板;
每天12小时的充足睡眠;
定时收集自己的阴毛,仔细数上一边
还有,他每天都要手淫,希望自己能够更容易入睡。
但是谢德庆居然没有崩溃,在时间的切割中,他已经学会了分享时间,用任何可能的寄托来完成对时间的重新命名。他适应了这样一种行而下时间包围的生活,当他一年后走出“笼子”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能说话,人正常的表达能力丧失了。但是谢德庆没有疯,他完成了一件作品,让人惊叹的作品。
此后,这位定居在美国的艺术家开始了他一系列的“一年”作品:
1980年-1981年 《打卡》 :每小时打卡一次,持续一年。
1981年-1982年 《户外》:生活于户外一年,不进入任何遮蔽物中,包括建筑,地下道、洞穴、帐篷、汽车、火车、飞机、船舱等。
1983年-1984年 《绳子》:与女艺术家LINDA MONTANO以8英尺长绳子互绑于腰间一年,其间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在一起,并且不做任何身体上的碰撞。
1985年-1986年 《不做艺术》:不做艺术、不看艺术、不谈艺术,仅生活一年。
1986年-1999年 《不发表》:自1986年12月31日谢德庆生日当天,至1999年12月31日生日当天,20世纪最末日期间,做艺术,但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