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C38·2120518·0897 |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著 | |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 |
版本:2011年6月 | |
定价:19.00元 亚马逊13.10元 | |
ISBN:9787540449520 | |
页数:203页 |
“午夜文从”之一,继《在迷宫里》、《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之后的第三部阿兰·罗伯-格里耶作品,依然简单、短小,袖珍般地等待解读。这部曾被巴尔特誉为“具有‘莱布尼兹式’的完美,但又‘变幻不定’”的作品发表于1970年,“革命”是什么?革命的目的在哪里?强奸、杀人、放火,这三种”红色“的犯罪活动,是不是也是革命的一种?《纽约革命计划》是一部结构复杂、元素繁多的游戏式的作品,它显然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包括各种通俗文化。那么革命之外,纽约又在哪里?汤姆·毕晓普说:“这就是纽约的淫乱与犯罪的神话。它向我们指出,美国的大都市好像就是凶杀、强奸和色情狂的联欢节。”而罗伯-格里耶则说:“我可以说出一座真实城市的名字,同时描写一座完全想象出来的城市。”你会发现,在那些心惊肉跳的故事之下,世界仍然是阿兰·罗伯-格里耶掌控着的那个冰冷、沉静的纯客观。
《纽约革命计划》:集体强暴的献祭仪式
“不过您身上一点儿没湿。”
“是的,的确如此:我躲了起来。”
中断,回复,或者是打碎的玻璃,雨一直下着,街道,对面的图书馆,或者那个叫“门牌号789乙”的房子,一切都敞开着,有钥匙的人,没有被邀请的人,走进来,或者走出去,一切又必须被关闭起来,钥匙插进锁孔,就像插进女人的身体里,起先没有反抗,涌起的占有欲望改变了关系,那把钥匙丢在蜗形脚桌上,暴力统治着一切,铜烛台、大镜子,以及走廊尽头的玻璃打碎的声音,听到了挣扎,却没有可能获得解救。而最后,当人群出现的时候,一切又发生了改变,那个穿黑雨衣的家伙不见了,角子机、电子弹球游戏、飞镖游戏充斥其中,旁边是商场,还有色情书店,革命正在爆发,少女之死,在看不见的暴力中,《纽约革命计划》像是一部“中部非洲宗教仪式成人纪录片”。
阿兰·罗伯-格里耶还在背后窃笑,那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故事完全是一个预设的虚构,所有人都是演员,都在用自己的身体表演不属于自己的剧情,“第一个场面进行得很快。人们觉得它已经被重复了好几遍:各人对自己的角色了然于心。台词、动作此刻正灵活并且连续不断地接憧而至,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犹如一台运转得很好的机器所不可或缺的零件。”机器时代的角色,完美无缺,里面没有纰漏,在重复的故事里,人的命运就是被安排好的一种角色,演绎开来,却要把场景之外的现实也都带进去了。那么,做好准备,从“一片空白,一个空处,一段长度未定的停滞死寂的时间”开始,什么也不曾发生的“第一个场面”其实被解构了,正在发生的新的场面当中断之后再回复,也就重新进入“进行得很快”的第一个场面,打碎的玻璃,雨一直下着,街道,对面的图书馆,或者那个叫“门牌号789乙”的房子……
起先是我,或者是“我”,引号的作用是对身份的怀疑,或者是对引用的一次模糊,“我正在将身后那扇沉重的实心木门重新关上”;之后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向左侧卧的样子从某种“变幻不定的符号整体中辨认”出来;再就是那个穿白大褂的男人;或者是“穿黑色无尾常礼服”的身材高大的男子;还有警察,入室窃贼或杀手;图书管理的劳拉;而在马路上,“空荡荡的,只有四个人:两名警察,静立不动的男子和我。”人物的出场总是有着某种纪录片的影子,但是当出现的人站立在“第一个场面”的时候,“我”又消失了,男子消失了,女人消失了,劳拉消失了,而这种消失从一开始出场的时候就决定了的,他们隐藏在场面深处,看不到面目。
穿白大褂的男子“身体的四分之三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作为观众或者阅读者,也是被安排好的,在那里,不动,也不需要思考,只要看,“由他的后侧几乎无法推测出他的相貌”,而在医生出现之后,他又遮住了女囚的大腿根和肚子的下部,而那个穿黑色无尾常礼服的高大男子,是带着“皮制面具”,只有“面具人身后的身影”可以看见,所有被隐藏的东西都是被怀疑的身份,就像图书馆里露出侧影的劳拉所说,身上一点儿没湿是因为“我躲了起来”,躲在暗处,就像作为观众的“我们”,而我们作为一个集合人称,一定是相对于“我”这个单一人称而存在的,最关键的“我”,也是一个虚拟的身份而已,“我只能看见他们的后背,我能想象得到他们根本就没有脸,不过是些顶着平顶卷曲假发的、塞满东西的西装上衣。”而“我”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她是我,而我是他,这种变化中消解了“我”的属性,我只是一个人称代词而已,在一种场景中是她,在另一个场景中又是他,在老若埃酒吧,本·赛义德说:“有那么多密探,互相猜疑是正常的。”那么就让那个“我”在猜疑中开始某种似是而非的叙述吧。
“我也藏身于这本书的篇章之中,装作对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感兴趣的样子浏览起来。”如果这是一把钥匙,那么从锁孔里插进去,你就会有一种打开崭新场景的快感,“所有的门都是一个模样”,进入其中一间,就是寻找新的线索,而面前的女人让“我马上就涌起占有她的欲望”,反抗或者挣扎,却不是一种简单的身体欲望的发泄,那场面后面是有那么多的“我们”存在,尽管被遮掩了,尽管不去猜测和思考,但是在那个房间里的一切都是被窥视的,这既不是欲望的故事,也“不大可能是一场审讯”,这看起来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叙事者,不断解构“我”的游戏。
像侦探小说一样,寻找人物,寻找情节,寻找最后的线索,所以,当一切的场面以面具的方式呈现之后,下一步一定是揭开面具,揭开背后的那个世界。劳拉,十三岁半?而那个秃顶的矮个男人叫本·萨义德,或者还有叫JR的女囚,不是审讯,却像是一场审讯开始了,琼,简称JR,二十一岁,学生,宗教史,政治哲学,犯罪术,卖身,给一家公司干……诸如此类,如果在这些关键词前面加上问题,那么就会是一个和侦探有关的故事:年龄,身份,主修课程,职业。而这并不是全部,那是一个关于总统被刺杀的行动,革命从来都是暴力,而当JR以真实身份面对审讯的时候,面具所揭示出来的就是一场所谓的革命,而在表面上,“这是个单调、很规律、无语的游戏,它几乎是沉闷的”,甚至它只是和海白菜、轴向生殖器、普拉瓦兹针头等词语有关,而对于劳拉来说,侦探小说的启示让这一场革命计划变得血腥,以及充满了性欲的罪恶感,一点一点的暴露出来,而最后也只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封面的部分而已,“所以她先把封面的上端撕掉,然后把图画放在正对小锁孔的地方,距离适中,刚好能使屋外的窥视者看到画面主题的全部,又不把封皮的边沿暴露给他。”侦探小说的陷阱里,劳拉不断修改着每本书的情节安排,就像革命计划,从来没有一种明确的告知,一部作品跳到另一部作品,或者给窥视者一个机会,到后来也只是某种隐喻而已:“……身子平放在祭台的台阶上,七把刀以红棕色的毛为中心,绕成一圈插在肉里……”
就像插进锁孔里的钥匙,扭动,打开,是一个没有结局的侦探故事,暴力、色情和性,沿着这些情节的设置,就像在读“那本封面被撕破了的通俗小说里的句子”,而对于小说的叙述者来说,劳拉最后变成了侦探小说里的人物,把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撕去,窥视者看到的是一个裸露着的场面,一出戏的最先样子“像一部机器似的展开,没有犹豫,没有在记忆或语言方面的失误,绝对完美”。而从这里开始,隐喻变成了革命的暗号:“最后她说:‘别忘了放火,马克-安托万。’”
火的启示录,是关于“烧毁了一百二十三街一整幢大楼的罪恶的大火”?在历史的深处,还是在剧情深处?火只是革命的一种,红色才是“训导主题”,“它被视为解决黑与白之间不可消除的对立的根本方法”那么看起来这明显是一次反种族的革命行动,在暴力中,刺杀总统也被看成是一次解放行动,而作为红色革命的内容,强奸,纵火,谋杀成为“三项富有隐喻的行动”,这个革命计划所要解决的是“把黑人、衣衫褴褛的无产者和脑力劳动者从被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要把有产阶级从性压抑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的歧视和贫穷,有产阶级的性压抑,对于革命来说,实际上是对于纽约为隐喻的大都市凶杀、强奸和色情等犯罪神话的摧毁,而纽约在哪里?格林威治村?还是麦迪逊大道?纽约的中心化和大都市象征,实际上只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就像身上爬满的蜘蛛,而革命最终也变成了“有关各种热带小动物身上的毒液的实验”,当“昨天,是场悲剧……”和“明天,革命。”写在广告词上的时候,那种革命计划也只是用“一小撮约翰生生化酶洗衣粉”就可以洗去的游戏而已,那个死去年轻人手中的纸片上写着:“一身白衣、仍是处女的新娘们将被从她们的尘世新郎怀抱中夺走,去遭受刀与火的磨难……”在隐喻中摧毁身上巨大的欲望,而革命最后变成了建立新的欲望之城,新的犯罪惩戒体系:
本城最为出色的佳丽们被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绑在特制的拷问架上,在十字路口搭起台子,所有的过路人都可以参与集体强暴;在舞台表演中,几名尤物大概要被施以闻所未闻的酷刑;这是经过革新的古代马戏,在行刑器械公开赛上,要在专家评审委员会面前试验各种器械,效果最佳的可能在将来——未来社会中——作为法定行刑器具保留下来,就像法国的断头台那样,不过要更加考究。
革命胜利的献祭仪式依然是一种赎罪,一场暴力,而且是集体强暴,公开、评审、比赛,游戏的消解其实充满了黑色幽默:“十二根柱子前已经立起了十二个十字架,那是这十二名少女的归宿:三个X形的,三个T形的,三个Y形的,三个倒Y形的。”他们是新的牺牲者,而所有的革命意义在这样盛大的赎罪中变成新的悲剧,所谓循环,所谓轮回,也所谓就是剧情的再一次上演:“突然,故事又重新开始,没有先兆,还是那个场面,进行得很快,在重复。”而那本撕掉了书名和作者的侦探小说,“此时书就夹在她的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