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C28·2120620·0902
作者:马原 著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本:2012年5月
定价:42.00元 亚马逊28.10元
ISBN:9787532135059
页数:380页

20年前,马原离开小说创作;10年前,马原宣告“小说已死”;“归隐”20年后,马原带着《牛鬼蛇神》重回人们的视野。问题是,马原为什么要回来?这个疑问的背后或许是他对于生存的终极思考,“沉寂二十年”,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远去,所谓“马原王者归来”也隐含着一种夸张的神情。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里传递的“西藏情结”归寂之后,马原的符号意义其实已经被他大学教授、电视片制作人等身份消解掉了,这是一个无法抵挡的堕落,而当马原重回虚构世界,一定会有“以形式为内容”的行为艺术特色。而这部小说将时间定在1966年-2011年,空间则是北京-西藏-海南-上海的转换,涉及到人、鬼、兽、起源、常识、真实、假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两位少年追问的是生存的意义,“原来这才是生活”的最后醒悟是在指向一种生命本身的归宿。


《牛鬼蛇神》:小说已死,肉身复活

“很奇怪的是人看不到自己,马原看不到马原,要去找到一个镜子或者水面,反射之后才看到马原。”
——《卷0 北京 第一章 革命之外》

可是马原还是来了,还是成为了“自己”,一面镜子或者水面,在文本里逐渐复活,照见了那个汉人,照见了那个作家,照见了那个声称“小说已死”的马原。但是他曾经就是消失过的,就是看不到自己,或者在他的反面,名字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符号里装不下一个世界,世界也不会反射,所以在一个二十年前的就存在的阴谋中,马原做好了关于时间的一个游戏,而现在,他说:“所以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你的,有你才有问题。”你的对面是一个“他”,一个反射者,一个马原化的马原,在一本380页350000字的文本里,《牛鬼蛇神》就是一个镜子或者水面,“必定是有个他屹立在对面”,只不过,那个他已经从“文本的马原”走向了“肉身的马原”。

所谓活着,生命的一次生物意义的存在,“小说已死”的宣告在时间的河流中已经成为一种过去,这对于马原来说,永远是历史的一个刻度,存在而且反射,就像在“大串联”的历史印记中开始一个肉身的回归。那时候“你”叫做大元,那个反面的“他”就叫做“我”,我回到历史,就是回到不存在的肉身中,而仅仅是文本的一次练习。所以大元的十三岁和李德胜的十七岁都成了被抽去肉身的记忆,“很久很久以前,一九六六年九月,大元生平第一次进入这个国家的首都,加入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集体行动。”一九六六年九月,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存在,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这世界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马原的“还原时间”变成了一个刻意的游戏,把“你”装进去了,把“我”装进去了,把大元装进去了,把李德胜装进去了。

装进去的不是肉身,是个符号,大元“去北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见毛主席”。而“毛主席的曾用名也是李德胜”。他们被集体意识绑架,时间只不过是一个历史时刻,还有那个“一条路开始”的零公里处,以为在那里,其实也是一种符号。革命就是如此,被抽去了自己的革命,当然会成为人的反面,仅仅是相遇的开始,马原的“大串联”解构了意识形态,它成为一种“反政治”的一次经历,“经验源于三条金鱼一堆铜锈外加一个十七岁少年的联想”,这就返回肉身的开始:“好不容易赶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偏偏连个专政对象也没有,岂不是太晦气了?”肉身在哪里?大元的十三岁和李德胜的十七岁已经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存在,而在镜子和水面的“反射”中,就是消灭历史,消灭时间,消灭被符号化的桎梏。

从北京开始,到达另两个有着沉重肉身的起点,海南吊罗山和西藏,甚至李德胜变成了李老西。他在寻找肉身,从结婚生子,到从事纸工,李老西的生活里已经有了活生生的肉身故事,只不过他还在照见那些可以反射的镜子和水面,他溺毙了自己的女儿,出生的儿子又少胳膊少腿,肉身的不完整对于李老西来说是一次惩罚,还是一次蜕变?做纸工,与鬼节有关,展开在李老西面前的就是一个充满着肉身痛苦的鬼世界,剪头写字,画画吹笛拉琴,,鬼上身功法,都与另一个世界有关,“他拿定主意,今生今世就以鬼为伴,为鬼做事,他相信自己肯定能谋到这样一份差事。”生命里的鬼被李老西复活了,或者说,李老西复活了肉身之外的世界,他实际上看不到另一个自己,所有可能的解释都归结为鬼,不管是黎母山,还是阿根、神婆,还是自己的女人和儿女,李老西都在消灭肉身,他被自己的那一系列梦所劫持,甚至在神婆的身上看到了被劫持的肉身:“他不能够确认是死者上了神婆的身,还是神婆上了死者的身。总之,亡灵真真切切驱使死者的肉身在众人眼前复活了。”所以,对于李老西肉身的解救就是从消灭异己开始的,或者说,李老西的肉身早就被头脑中自己的魔鬼所劫持了,“人类一直在寻找魔鬼,但最后知道真正的魔鬼就是自己。”当李老西失忆,阿光请神婆来驱鬼的时候,所谓的魔鬼完全和自己融为一体,“我们是谁?我们是有鬼的人,鬼在我们眼睛后面,就像在镜子背面一样,我看不到。”

而李老西只不过是一个标本,是对于自我的一次解救,就像马原看不到马原,也无非是没有那个可以反射出自我的镜子和水面,而与肉身的发现同步的,就是对于人自身的发现,这种自我除了鬼性,还有神行。“西藏的灵异世界当属神界,与海南岛的鬼界平行存在。”西藏的神秘铺陈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李老西探访珞巴人的米林,就是在发现生命中的那些镜子和水面,诺布的阿爸“即使死了,男根仍然强壮地向天勃起”一个传说,其实完全在神秘中找到了肉身的呈现方式,手指残废的身体属性里有一个关于肉身存在的寓言,其实生与死,神与鬼,都在一个传说里,“森森白骨跟冰雪一个颜色,骷髅与不化的冰川黏合在一起,成了这山的最高点。”

“不论鬼神存在与否,神秘感就是鬼神的温床。”这是大元的话,其实就是“我”开始寻找自己的感悟,神秘感就是想象力,就是人的智,就是在超越常识而形成的感悟。人被还原,就是生物意义上的还原,就是对于物种的还原,所以超越鬼和神,人自身的解放才可能实现。马原的逻辑显得很简单,抛却神秘主义,甚至抛却一种时间的“:叙述圈套”,返回一个人的属性,而大元就是从这里开始逐渐成为“我”,“人的确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在真正合理的意义上,应该从那种道德和统治世界里解救出来,也就是马原不断在解答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或者就是人的来源、本体和归宿,而这三个问题的直接指向是肉身。

于是,关于肉身复活的寓言出发了,在进行了李老西关于鬼和神的经历之后,我作为大元的一种人称呈现,开始了自我肉身的救赎之路。所谓”牛鬼蛇神“也完全从革命的意识形态中解构出来,属蛇和属牛的生物属性代替了社会属性,“有了,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不如它,牛气冲天不如它,对牛弹琴更不如它,就‘牛鬼蛇神’。”有趣而已,或者凑合而已,而对于大元的“反射”经历,也完全是“我的命运我做主”,所谓自己看见自己,也完全是从肉身开始的。带状疱疹的身体,开始了一种肉体复活之路,大元否定现代医学,否定肺穿手术,而中断治疗,用运动和接近自然的方式,为自己的肉身寻找最好的复活之路,甚至在他的心中,所谓的“病魔”也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压迫和统治,是一种破坏,“癌在他身上同时与他和平共处。这种情形,人何必要害怕呢?何必非要打破这种平衡呢?”正是这种平衡,才是大元走向自我的一次努力,就像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里的那句话“强盗麦基在展望未来时,看到的绝不是绞刑架,而是平静的属于他个人的鱼塘。”绞刑架代表的死亡和惩罚,完全被平静的鱼塘所代替,也就是被自我、自性所取代。

其实,从这些细微的描写中,大元已经慢慢变成了“我”,甚至就是马原自己了,西藏、小说家、电视制片、上海任教……甚至是离婚、再婚,完全具备了“马原印记”, “往事不堪回首”,实际上大元就已经完全是马原了,所以小说也完全变成了马原的回忆录和自传。从文本的马原走向肉身的马原,这就是马原为什么在时隔20年之后要推出一部小说,“人与人,人与兽,人与天地神灵,时代巨变,它们怎么变?”这个主题的直接意义就是,在时间的不断变迁中,什么东西才是至上的?只有人自己,只有人的肉身,才能解救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的人,自己的神灵。

马原有没有看到马原》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是在马原完全跟着自己的路在走向肉身自我的时候,小说到底去了哪里?我们丝毫不怀疑疾病对马原身体有过的折磨,我们也不怀疑马原作出的痛苦选择里有多少是一种盲目的探索,甚至我们不怀疑马原已经取得了肉身复活的胜利,但是这种过度阐释自我的回忆录,到底是不是具有文本的意义?“他很迷恋这些经属于他小说的文字,所以他躲在这些文字当中懵然而自得其乐。”这或许是马原的自恋的一部分,正因为对于文字的自恋情结,所以在肉身的复活中越发具有“晒一晒”的渴望,甚至马原以一种琐碎、平实的叙述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但是这种叙述完全是对于文本的抹杀,“大元”仅仅是一个被命名的符号,而失去了一切虚构的意义。

马原曾经以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但是二十年的确会改变许多,不管是时间还是文本,在不可复原的叙述中,圈套也只是自我禁锢的工具,在《牛鬼蛇神》里,有马原曾经的文本,来自《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死亡的诗意》《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里的段落,大段大段出现,这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死亡的证明,马原说:“这是为了在这部小说中吸纳我一生中与神相关的片段。因为在写一篇小说时,我不能把我生命中很多与神相遇,真正展示了神奇、神迹的点都融合进来,我只能借助我以前小说的那些展示神奇、神迹的片段吸纳到一起,它们成了我在这部小说中写神的素材。我不能凭空一下创作出那么多的神奇、神迹来。”文本和素材早就在那里了,现在拿出来无非是一次简单的文本重复,这对于马原来说,真的是一种悲哀。

“沉寂二十年,首发长篇,马原王者归来”、“汉语写作的典范 当代文学的巅峰”……腰封里的这几句话仅仅是一种出版策略,但是对小说本身,或者对于马原来说,却变成了一种讽刺。20年是一个时间维度,却可能也是另一种隐喻,时间还会回来吗?或者时间会以何种面目呈现出被颠覆的快感,从《卷0北京》到《卷1 海南岛》,从《卷2 拉萨》到《卷3 海南》,地域之变衬托着时间之变,从第三章开始,到第〇章的颠倒或许也是在对应着时间之变,“一言以蔽之:时间全乱了。”就像那枚倒错时间的古币,乾隆六十一年脱开于历史,却也是在地域的封闭中造成的时间错觉,因而价值连城,所以,时间在马原的叙述中成为一个仅有的“圈套”:“想说说三天里发生的事。昨天,今天,明天。想颠倒一下顺序,也就是说,从明天说起。三天即三种。”似乎能隐约看到20年前马原的对于虚得心应手的处理,但是这些或者是倒叙的手段,或者是关于明天的虚构,也只是一种简单的缅怀,“星期日也叫礼拜天”,经历了人身的遭遇,“休息一天”倒成了时间最直接的意义 。

小说已死,时间已死,王者归来,只是一个肉身的复活,从北京的领袖神话,到海南岛的鬼性、西藏的神性,在最后回到人本身,对于马原来说其实不是寓言,只是现实一种,在经历了生与死的颠簸之后,现实的肉身已经成为马原最大的收获,或者文本真的完全被解构了,所谓叙述圈套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当人真正返回自己,返回身体意义的时候,活着或许才是最终极最崇高的目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