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号:C28·2070825·0750 |
作者:北村 | |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 |
版本:2006年6月第一版 | |
定价:28.00元 | |
页数:291页 |
本书故事以一个城市的凶杀案为背景,将这个城市的市长、教授、商人、记者、农民、凶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读者的面前,并抽丝剥茧般剥去他们的伪装,一寸一寸地逼近这些人爱恨情仇的心理成因:曾经的过错隐秘在心中,久而久之成为心理恐惧。进而影响到性格、命运、交往和身体的健康。为了拯救和自救,小说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心中的真相,与社会、父母、情人和妻子达成了和解和原谅,从而摆脱了心中的不安、焦虑和恐惧,使生命从灰暗扭曲中矫正过来,呈现出和谐平安的健康状态。
悦·读:北村的背叛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北村1993年出版的小说《施洗的河》中的引用自《新约·马太福音》,这一年距离北村接受基督教只有一年,而13年后的2006年,北村在《我和上帝有个约》中,依然用这句福音来展示当代人虚无的生命状态以及整个时代的精神危机,并试图为人们指出精神救赎的道路。
我承认,自称为“社会改良主义者”的北村一直在坚守他的信仰,坚守他作为一个基督徒在关注心灵、人性和终极价值的探索上的努力,同时我也相信,在他变得通俗的文字背后,是指向大众的阅读期待,这是一个曾经先锋作家的蜕变,更是对精神以外那些文字外表的背叛,被大众接受的义才是上帝的义,北村说,先锋死亡一定要比文字快。
1992年3月10日,北村在厦门“一个破旧的小阁楼”的一个基督徒聚会中,通过北村评论是“一些活在上界的人”,接受了基督信仰,从《《施洗的河》到《最后的艺术家》,再到被改编成电影的《周渔的喊叫》和这部被改编成《如果还有明天》的电视剧,北村的文学创作转型是惊人的,他用“一个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的创作理念在《我和上帝有个约》有了更彻底的阐释。
一个父亲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他仍然视他如自己眼中的瞳仁,惩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爱却永远是第一位的。
“爱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爱当然是抵达上帝之义的爱,是感化和救赎那些迷路人的爱,是一种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至高境界,这种爱包括自爱和爱人。自小丧失家庭之爱的陈步森在樟板合伙杀死了曾经的市长,沦落为一个杀人犯,而他却在这之后发现了自己丧失的那种人性,慢慢恢复了爱,接近受害者的儿子,继而帮助受害者妻子冷薇恢复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爱,也付出了爱,但是这样的爱却只能使自己的罪大白于天下,到最后被法律推上了断头台,爱在法律面前泯灭了,或者用另一种方式还原了上帝之义。
陈步森实现了北村对人类自身爱的解放理想,也同时悲观地批判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无发超越,一个“堕落的世界”仍然存在。陈步森的道路分成两步:一是自我良心的发现,按照北村的观点,恢复和上帝中断的关系,但是这不是全部,如何使社会宽恕一个犯过罪并且发现爱的人才是当下的难题,显然,社会还不能用理论和法律来证明悔改,所以在社会审判层面,陈步森是失败的,而北村其实就是想用陈步森个体的判处死刑来挽救社会大众罪恶的心,丧失的爱。
北村苦心经营的“爱至上”原则是“牺牲”陈步森为代价的,感化和救赎那些迷路的人,使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是他的终极目标,而通过这部小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急功近利,想要拯救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村,先锋语言的溃败甚至使北村在基督教义下丧失了对黑暗、绝望和救赎的探索,还原通俗对北村来说不是努力,而是妥协,宗教情绪充满整部小说,使人有一种压抑的悲伤,不是我们看不到希望,而是希望离我们太远,在神的天空中,我们甚至永远不能用自己的翅膀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