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妖传

编号:C28·2120822·0909
作者:河西 著
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版本:2011年09月
定价:20.00元 亚马逊13.20元
ISBN:9787510416170
页数:155页

“平妖传”,和罗贯中、冯梦龙相关的古典小说,关于农民起义,关于镇压,关于乌托邦,甚至关于爱情。罗贯中的二十回,再加上冯梦龙的二十回,而在河西这里,完全变成了一次颠覆,这里有从蛋壳里跳出来的人,有潜伏在画里的狐狸,神秘莫测的天书,用白净瓶将人收入其中的鱼头将军……在一个妖怪物语的语言世界里,所谓的故事也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解构传说当然是为了创造新的传说,而《第一部 在妖怪家那边》的“那边”就是一个模糊的指向,像是卡塔萨尔在《跳房子》里所分隔开的世界,这边和那边,那个巴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样的空间转换,最后完全变成了一种游戏,而游戏的本质就是在现实的彼岸寻找想象的表达,寻找不存在的时间,就如小说在开篇引用佩索阿的那段话一样:“失去了迷幻,我们靠梦想而生活,这些梦想是迷幻者无法得到的迷幻。”


《平妖传》:对岸还在对岸

不知道,她们是妖怪还是人,自己,是人,还是妖怪?
——《第十章 斗法》

城楼上的王则,应该可以看清楚远处的山和水,近处的人和妖,看不清楚的只是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幻觉,那片屠宰场里的死亡是一种法术对于另一种法术的降服,是一种力量对于另一种力量的压制,是人还是妖,甚至没有了差别,生和死也没有了界线,只不过在他最后“我们全是英雄,也全是叛徒”的复杂情绪之后,他并没有成为一个哲学家,他一定会想起若干年前父亲王贝的那句感慨:“幻觉源自于想像。”在一个“相互吁请和哀悼的对应物”的矛盾世界里,他一样逃不过迷幻的命运。

《第一部 在妖怪家那边》以这样颇具哲学意味收场的时候,那个从未在小说中出现过的名字“河西”刻在最后一页的结尾处,和“2010.9.28”的时间一起,靠右,搁笔的样子,或者像行驶在车道上的车辆,遵守规则和秩序。最后的阅读以一个作者的名字和时间结束,可以看成是某种叙事结构的需要,“河西2010.9.28”已经成为小说的某一个部分,一起构成了《第一部 在妖怪家那边》的所有内容。而王则是人还是妖的疑惑一样延伸到了这最后的名字和时间上,或者可以说,这样的一种结构才可能是小说最后的悬案,河西到底是谁?他是另一个王则?还是新的故事的源头直接将小说从第一部带向更远的未来?

“一切奇迹皆为幻象。”不妨将这个结尾看成是某种行为艺术,河西便完全成为故事解读的另一个源头,但首先必须是“人”,其简单介绍如下:河西,青年作家。1976年生,2002年起在《天涯》、《读书》、《花城》、《书城》、《字花》(香港)、《神州交流》(澳门)等刊物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现任职于上海媒体。著译有《弗里达:一位女神的画像》、《巴黎摩登——阿尔方斯·慕夏和他的时尚传奇》、《我们都爱普鲁斯特》、《彼得·布鲁克访谈录》等多部。这是一个真实的“河西”?这一段来自豆瓣的介绍并没有出现在这本小说的任何地方,所以可以大胆怀疑此河西并非是彼河西,那个1976年生人的河西只存在文本之外的介绍中,而在文本的内部,除了封面和内页各自出现一次“河西〈 著”的标注之外,没有相关的说明和介绍,甚至在版权页里“作者”一栏,也不是河西,而是恶鸟——《马口铁注》的作者,这种张冠李戴或许只是出版校对中出现的低级错误,但很可能这种“错误”也是一种文本需要,和最后的署名一样构成了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的,消失的“作者”河西像一个故意犯的错误,却可能是新的文本和新的阅读,左侧的版权页,对应的便是佩索阿的那句话:“失去了迷幻,我们靠梦想而生活,这些梦想是迷幻者无法得到的迷幻。”加粗,只此一句,这是写在入口处的警示,左右逢源,迷幻之于迷幻,也是梦想开始的生活,《第一部 在妖怪家那边》的入口,和放在小说最后的“河西”,一起构成了文本解读的另一种可能,是人妖斗争的终结,也是新的幻术的开始,“另一种可能则是:这是另一个人。”就像那个叫“宋”的国家里,皇帝和民众忽略的两个问题是:“皇后如何醒来?皇后如何成为皇后?”

另一个人,另一种文本,皇后并不是皇后,皇后是另一个皇后,这种绕口令的悬疑,或许在解读“另一种可能”中一样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河西如何写作?河西如何成为河西?”那么敬请期待的第二部或许是“河西平妖传”,河西最后从某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走到小说的正中央,文本最后会刻上“河西”的烙印。但其实这种从暗处发现的线索无非是“过度阐释”,文本的解读不是更明晰而是更为混乱,皇后或者不是皇后,皇后也是迷幻,而河西就是河西,作者而已,他的引人注目不在于是否“消失”,是否落款,而是将一个从前的文本进行了新的解读,这或许才是一种意义所在。

最初的《北宋三遂平妖传》,最初的罗贯中,以及最初的二十回;之后的《平妖传》,之后的冯梦龙,以及之后的四十回;再加上现在的《平妖传》,现在的河西,现在的10章155页,这是一个时间的轴线,是纯文本的变迁经过,而当文本劫持着故事向前奔袭的时候,其实那种故事性完全变成了心中的想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迷幻,王则是人还是妖的哲辩其实也是小说作为文本的一种本体论上的疑问。“王则随同他的父亲王贝出征辽国已经有三年了。”这个开头令人想到中国式的“百年孤独”,正是这种时间的流变让一个故事直接进入那个叫做“迷失”的中心。

迷失在哪里?渡马河战役的失败?或者是树干建造航海大船之后的困惑,从王则的父亲王贝开始,从一种国与国的战争开始,或者从王则那一只瞎眼的命运开始,所有的迷失都在于用静止来看待运动,就像用固有的观念解构变化和想象一样可怕,王贝所有的可能只是从幻觉突围,“因为他相信,泱泱大国在水他方。”他方就是对岸,就是寻找的归宿,就是最后的目标,但是“从中午一直走到日落西山,对岸还在对岸,它没有变成他们脚下的一块干土,还是湿漉漉的一条大河。”永远的状态,永远不可更改,甚至永远没有变化,“对岸的对岸”是幻想,是虚无,是妖术,就像那本天书的第一句话一样:“一切法术,皆为虚妄。”占卜吉凶,或者夜观天象,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实在颠覆本体论,而结果一定是处在其中而看不见全部,一定是在“对岸的对岸”中无休止的行进却永无归宿,“就像水能流动一样,山也在变换着自己的位置。一个不有能通晓群山心理的人容易在山谷中迷失。”一个征战的元帅输给一个无名的老者,所谓“迷津”也只是一个自己走不出的迷宫,那世界就在对面,却永远无法抵达:“一切和他们的出发地如出一辙:三面群山,白色的尸骨暴露在空气之中;一面临水,远处,陆地遥不可及。”

“莫非这世界由无数的荒原构成?”走不出的荒原里到处是迷失的人群,迷失的妖魔,王贝之死或许只是一种父辈的固执,而踩着父亲尸体前行的王则一定会参悟这个道理?“一个男人的新生”,不仅在圣姑姑的眼中成为现实,但其实这是一种对于迷幻的超越,生命复活,想象也慢慢从迷失中走出来。而衬托这种超越的则是诸多是人是妖的幻觉。只是狐仙的圣姑姑,她的幻觉和想象来自于某种统治力,“要想认识王宫,就必须它充满仇恨。”从仇恨开始,也是从迷失开始,在蜥蜴国,她的儿子胡永儿被西夷国王医治好,是以某种天书作为交换代价,但其实,所谓的感恩也完全是对于权势的觊觎,杀了蜥蜴国王而成为女王,以及第一份圣旨:“从今以后,女人都可以从嘴巴里生孩子。”都是在迷失道路上的一种可怕想象。胡永儿也从来都在迷幻中生存,“朕即国家”无非是另一个版本的侵占,而贪得无厌的宰相,以及那个叫“宋”的国家,也一样处处都是迷失的人,仁宗作为国君,从马戏团、画画等寻找乐趣,但是“当仁宗皇帝经历青春期,开始到了对异性感兴趣的年纪时,他对马戏的热爱一落千丈。”所谓青春期只是一个迷失的开始,“遗精”作为一种生理现象,充斥着巨大的想象。而作枢密使的仁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掌控着“一个根深蒂固、爪牙遍布的特务集团”,但是,所谓的“势力”也是一种迷失,那个叫唐嫣儿的女人“成了一个睡美人”,也是从生理的迷失开始,“仁美没有料到自己会在新婚之夜成为一个鳏夫。”这是背叛?还是源自于想象的幻觉?或者在水边永远达不到对岸的迷惘。

“一切法术,皆为虚妄。”那句子明明白白刻在天书上,“谁能将天书收为己有就能称霸天下”,这是一种诱惑,诱惑的幻觉让所有人都迷失了,仿佛是那个令一切可以消失的魔法,只是一种障眼法,是被掩盖的欲望:“如果帝国的每个人都学会这种魔法的话,它将像情欲与生殖一样带来灾难。”灾难其实早就到来了,所有的死都是迷失的结局,而那对岸永远无法到达,永远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想象,独裁者之于独裁者,都是欲望,“大坝是不可建造的,因为巴别塔已经倒了。”而对于王则来说,似乎一切的虚妄都为了超越,为了新生。而走出迷失对于王则来说,则是一次脱胎换股的蜕变,“在瓶子中的七天七夜,王则大彻大悟。”像参透了一切道理,所谓寻找到对岸,所谓超越迷幻,其实就是扼杀心中的那份欲望:“这漫长的等待中,王则并没有腐烂,他现在是石头陀,没有了人的五脏六腑,只剩下了一块僵硬的石头。”石头是僵硬的,是斩除了一切的虚妄,甚至没有了最后的想象,那么在通向那个自己的国的道路上,王则完成了凤凰涅槃,是人还是妖,似乎不重要了,因为不管是人还是妖,都已经用他们的想象的迷幻制造了死亡的文本,都会走向同一种结局,那么“在妖怪家那边”是一个有关迷失寓言的终结,也一定是另一个寓言的开始。

“一个独裁者的下台换来的只是另一个独裁者的觉醒。”王则其实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头颅也会挂在城楼之上,和人和妖的结局恶并无两样,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想象,一种无法根除的幻觉,或者说,获胜的王则何尝不是在“对岸的对岸”找不到归宿,永无止境却永无归途,而父亲曾经说过“泱泱大国在水他方”也一定会一语成谶。

或许全部都是一个寓言,“死去的再也不能重返疆场。”这是慈云长老反复说过的一句话,对岸的对岸,其实是一种无法抵达的世界,而不管是信仰还是虚妄的想象,都在远离对岸,这是死去的法则,这是复活的宿命,而“河西”的署名也像是这个寓言最后的注解,是的,一切都在河里飘荡,在那里,在水他方,也永远没有那条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