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编号:B61·2150517·1170
作者:胡适 著
出版:漓江出版社
版本:2013年03月第1版 
定价:36.00元亚马逊18.20元
ISBN:9787540762377
页数:395页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中古思想史进行研究讨论,集中辑录了胡适关于中国中古思想史的研究与讨论,对中古时期中国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作了较为精密的论述,尤其列举了大量的史料来详细论证当时的宗教气氛和思想的宗教化倾向,为今天的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所创的体例,也成为20世纪学术史的一种范例。《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分为《齐学》、《杂家》、《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道家》、《淮南王书》、《统一帝国的宗教》、《儒家的有为主义》七章以及十二讲的《附录·思想小史》。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更化则可善治 

他们的积极有为的精神,不但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与制度,他们的牺牲是值得我们的同情的。
       ——《第七章  儒家的有为主义》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和纷争,经历了思想的百家争鸣,在秦统一、汉壮大的帝国时代,是不是意味着各种思想有了“有为”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在折衷和混合中大趋势下谁能为治国之略指出一条道路?是秦始皇的拜物国教,还是汉武帝的“尊天事鬼”?但实际上,统一意味着政治走向专制,意味着思想走向迷信,“古代遗留下的一点点自由思想,批评精神,怀疑态度,都抵不住这伟大而威风的帝国宗教。”

胡适大约是渴望看见思想的自由和独立,只有独立才能有批评精神,只有自由才能有怀疑态度,但是在迷忌的空气里,在帝权的统治下,统一帝国时代所造就的是一个“伟大而威风的宗教帝国”,这在胡适看来是历史的倒退,而独尊儒术的汉代看起来是实现了思想的一同,也为儒家的有为主义创造了条件,但实际上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精神却在一个本身就无谓的时代中,成为另一种悲剧。贾谊批判“天下已安已治矣”而提出“不为(则)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晁错提出“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的经济政策,以及董仲舒提出“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的“更化观”都是儒家有为主义的代表,包括叔孙通的定仪法、贾谊和晁错的减削诸侯、晁错的积贮政策、贾谊的兴学计划,都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根本大计。但是,在一统的封闭世界里,他们的主张却成为祸及自身的悲剧来源,“贾生的有为主义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贵人,终于迁谪滴死。晁错的有为主义终于害他自己朝衣斩于东市。董仲舒的有为主义也使他下狱,定死罪,幸而不死,也落得废弃终身。”在胡适看来,他们敢于突破禁忌,敢于创新实践,虽然功罪和是非还有讨论的余地,但他们都有着积极有为的精神,有着不肯苟安的态度,是一种寻求办法的努力,但是,他们却在那个无为的时代,成为“有为论的牺牲者”。

其实,胡适是从“儒家的有为主义”定下了中国中古思想史的基调,“他们的积极有为的精神,不但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与制度,他们的牺牲是值得我们的同情的。”其实不仅是影响了一种封建时代的思想与政治,也是对于前秦百家争鸣的自由思想的一种继承。胡适将前六世纪到前三世纪的历史分成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老子、孔子和墨子为代表,他们是思想的左派、中派而微倾向左派和右派,而后期虽然渐渐倾向于混合,但是也有着极其明显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思想的创新,也是个性张力的体现,甚至称道尧舜,称述先王,也是一种创造,就如韩非所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在胡适看来,“孔氏有孔氏的尧舜,墨者有墨者的尧舜”,但其实都是创作的。但是这种崇尚创造的时代在前世纪之后,却越来越趋向于混合,越来越走向迷信,也越来越无为。

本来,随着秦国的强大,随着游说者的纵横,思想开始出现大调和,而在这种大调和里,各国变法哲学和变法实践的兴起,法的观念开始从模范意义演变为“齐一人民”的法度,使得古代思想慢慢走向折衷和混合,但是在这种混合中,由阴阳家而演变的“齐学”却扮演了一种宗教迷信的色彩。何为齐学?胡适从地理意义、学术思想上对齐学的发展理出了一个框架,“齐谐者,志怪者也。”这是《庄子》对于齐人的一种描述,孟子也指出“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也就是从齐民族的怪诞之语到经过齐鲁儒生和燕齐方士的改变和宣传,最后变成了以驺衍为集大成者的齐学,而他最主要的思想是“五德终始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是关于自然的“五德相胜”学说,驺衍用自己的想象力,组合成一个从自然到宇宙,再到历史,再到人生的大系统,“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而以此开始的阴阳家,在将五德阴阳系统化的同时,也使之变成一种宗教迷信,不仅对于自然的变化太过于机械,而且在政治学说上往往陷入到一种神秘论,“用阴阳消息与五德转移为根据,教人依着‘四时之大顺’施政。他们主张‘治各有宜’,本是一种变法哲学;不幸他们入了迷,发了狂,把四时十二月的政制教令都规定作刻板文章,造出种种禁忌,便成了‘使人拘而多畏’、‘舍人事而任鬼’的中古宗教了。”甚至要托古而衍化出一个全知全能的“通天教主”黄帝,在胡适看来,这无非使得“黄老之学也便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大‘垃圾马车’。”

胡适:无为时代是绕不过的局限

齐学之外,还有杂家和道家,胡适的看法是,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只不过是杂家的新名词。对于道家的思想来说,其中心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自然观念,也就是司马谈所谓“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道。《吕氏春秋》可以作为韩以前的道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胡适认为其论述的是三大类的事:贵生之道,安宁之道,听言之道。它提倡的是一种很健全的个人主义,叫做“贵生”主义,什么是贵生?就是把人生看作是行为的标准,看作是道德的原则,它要求人们不要苟且偷生,要注重自我,而这种自我主义而演变的自然主义,从人生意义变成了一种政治思想,那就是要建立一种爱利主义的政治哲学:“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所以,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利群:“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贵生而利群,从个人主义走向政治治理,是一种君主政治,所以要建立责任内阁制,要建立直言极谏的制度,但实际上,《吕氏春秋》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徐君立宪”,也就是说,他的前提是君主不会做错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吕氏春秋》并没有真正走向有为。

而秦汉的道家,则完全走向一种清静无为的状态,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在汉武帝大求仙丹之中,70年的历史完全变成了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史,而在这其中,却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王书》,正是这部著作,才使得“无为而无不为”上升到一种实践,变成一种新的信号。“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本来道家是杂家,杂家是兼收并蓄,是应该有思想的融合、聚合和混合,而“鸡犬得道”的淮南王刘安也在淮南之地聚拢了各种方术之士,渐渐将悬想和假设的“道”回归到作为一种道术的“道”。虽然在开篇中,有着对于道的武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淳,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但是以道为远离,应用到了宇宙自然和人生、政治上来,“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这个疑问为《淮南书》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处处号称“无为”,却在无为中建立有为论,“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这是法治和利民思想,“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这是关于变法的哲学,它提出了虚君的法治,提出了利用众智众力,也提出了变法要不拘故常。所以实际上,《淮南王书》是一部出世的哲学著作,“《淮南王书》的‘贵身’却是教人排除‘嗜欲好憎’,教人‘无所喜而无所怒,无所乐而无所苦’,‘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这才是‘自得’。”自得往往超越自然的神力,甚至能役使鬼神,而这种超自然的哲学思想直接发展成为东汉王充的思想,那就是在提倡道家的自然观中,也建立了一种唯物的自然宇宙论,冲破迷信思想而倡导科学实证,是王充的巨大贡献。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但是在淮南王的时代,在道家的杂糅中,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还是没能充分展现出来,“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道家最后也还是变成了一部“垃圾马车”,甚至被阴阳灾异符瑞感应的迷信思想所埋没。所以在秦汉之间,《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只是思想自由和独立的一点火光,并无建立一个体系,也无法对当时的政治产生足够的影响。秦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四百年的混乱,以郡县制、赋税制度、科举制等制度建立了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基础,但思想的“一尊”却也使之走向了专制。但是在胡适看来,真正可怕的不是政治的专制,不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而是用一种“崇古”的思想实行专制,压制了思想的自由和批判精神。
 
“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这是一种毒害,一方面捏造尧舜先王故事,看起来是尊古,实际上是作伪,这不仅造成了闭户造车、懒惰诈伪的思想习惯,而且,“不善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也容易养成迷古守旧的心理,而最后用“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作为准则,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在这一意义上,秦朝历史的焚书政策,在胡适看来,就是一种对于“以古非今”、“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的反对,具有积极的意义,而陆贾的”虚无寂寞,通动无量,故制事因短,而动益长。以圆制规,以矩立方“看起来是主张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行为。

但是,在秦汉统一帝国的现实中,那种迷信宗教终究代替了这种有为论,秦始皇的封禅、拜物都是对于物的崇敬,其实是幼稚的迷信,而在汉朝前期,“无赖皇帝”刘邦恢复故秦的宗教,就是一种得天下的无赖手段,包括后来的太一、“巫蛊”、方术、求仙等,都变成统一帝国的迷信宗教,这是一个黑暗迷忌的世界,这是一种猜疑恐怖的空气,胡适说:“卖缯屠狗的人成了帝国统治者,看相术士的女儿,歌伎舞女,也做了皇后、皇太后。他他们的迷忌都可以成为国家的祠祀。而在统一专制的帝国之下,人民无所逃死,思想也很难自由独立。”

在这种迷信的大帝国里,有为思想变成一种追求自由、独立、批评和怀疑的思想,而在胡适看来,唯一能承担这个任务的便是儒家,“不肯枉己而直人,不肯枉尺而直寻的精神,是古儒者留给后世的一种贵重遗风。”所以贾谊否定君臣、上下、父子、六亲的纪纲并非是“天之所为”,而应成为“人之所设”,董仲舒提出的对策是“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晁错提出的“贵五谷而贱金玉”,都是一种有为,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当时文帝令博士诸生做的《王制》则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帝国计划,其中包括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世子世国的统一国家、量入以为出的财政预算制度、学校取士任官的教育选举制度、平恕的司法制度、均田制度等。当然,在当时尊黄老之学的帝国,在无为的时代,这些儒生自然成为了牺牲者,真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在两次统一思想之后才变成最后的制度,而此时,提出这个建议的董仲舒早已经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这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这也是儒家有为主义的代表,但是如何更化,如何善治也变成了交给历史的一个问题,而在《儒家有为主义》之后,胡适似乎也遇到了悬而未决的难题,走到了有为却无为的状态中。在《中国中古思想小史》中,胡适当时设想了这本著作的框架,那就是研究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共约计一千二百年的“中国中古时代”,他认为,在这一千两百年间有着文化的不断演变,古代文化都先经过这一千多年的“中古化”,然后传到近世,所以,‘不懂得’中古化‘的历程与方向,我们决不能了解近世七八百年的中国文化,也决不能了解汉以前的文化。”他指出这一段历史的特别色彩包括统一国家的造成、新民族的侵入与同化、宗教化的普遍。而先以“长编”的面目出现,就是做好写通史的准备:“‘长编’的意思就是放开手去整理原料,放开手去试写专题研究,不受字数的限制,不问篇幅的长短。一切删削、剪裁,都留待将来再说。”

但是这种“留待将来再说”的“长编”体例却终于在时代的变化面前成为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停滞在《儒家的有为主义》上,甚至前一章的“统一帝国的宗教”里,还有汉家建立的儒教乃是墨教的化身、关于汉朝儒教的经典、近代学者创为“今文”与“古文”之说等未叙述的内容,而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中古哲学小史》的线索,原计划也要写十四章,却只列出了第十二讲“禅学的最后期”的框架,而之后的所有内容都变成了未知。

造成这一著作停滞的原因,胡适在《<淮南王书>手稿影印本序》中就谈及过遗憾:“(民国)十年,担任北大的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的主任。这几件事已够我忙了。我回北平的第十个月,就发生了‘九·一八’的沈阳大事件。在十一年春天,几个朋友发起《独立评论》周刊,我是一个主编的人。从此以后,我更忙了。我的《中古思想史长编》可就无法继续写下去了。民国十九年我计划的几个专题研究,如《董仲舒》没有完成,如《王充》,如《郑玄》就都没有写了。”因为时局的变化,因为生活的变迁,这种遗憾便也成了永远,而这种时代的“无为”造成的遗憾或者也是胡适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里看见的宿命。

尝试集

编号:S28·2000524·0525
作者:胡适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1984年2月第一版
定价:7.80元
页数:199页

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明确表示,白话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故而他积极“作我自己的诗”。确立了一种标准就必须努力去实践,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尝试的胆识是值得赞赏的,他的《尝试集》 反复增删后的45首诗努力用新的语法、新的词语来表达,虽无多少优秀之作,但他开创的“白话之风”的确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创作。本书为“新文学碑林”之一。


《尝试集》: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蝴蝶》

第一编第一首,这是先声的宣言,这是第一的诗意,只是当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的时候,为什么最后只剩下孤单而可怜的一个?为什么剩下那一个最后“也无心上天”?写于“五年八月二十三日”的白话诗,对于中国新文学来说,是一场革命,只是革命路上,胡适或者正如黄蝴蝶一样,看不到同行的同伴,反而在上天的飞翔中陷于孤独,甚至失去了俯视世界的信心。

胡适断言:“文言绝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胡适畅想:“倘数年之后,竟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胡适希望“新辟一文学殖民地”,胡适也立志:“自古成功在尝试!”这是破旧立新的时代,这是革故鼎新的世界,而站在这个时代前沿的胡适,首先是要看见旧时代的弊病,在先前的《札记》中,胡适就表达了文言文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中,他就列出了几条文字教学推广的方法,那是他已经明明白白地说了:“文言是半死之文字,不当以教活文字之法教之。”也就是把教学之弊归结为文言,在他看来文言是死文字,“今人之诗徒有铿锵之韵,貌似之辞耳。其中实无物可言。其病根在于重形式而去精神,在于以文胜质。”也就是说,现在有人学习文言而作诗,其实是偏离了诗歌真正的意义,用古旧的形式去表达现在的精神,一定会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所以胡适就指出了现时代的教学任务就是使用“活文字”:“活文字者,日用语言之文字,如英、法文是也;如吾国之白话是也。死文字者,如希腊,拉丁,非日用之语言,已陈死矣。半死文字者,以其中尚有日用之分子在也。如犬字是已死之字,狗字是活字,乘马是死语,骑马是活语:故曰半死文字也。”

死文字和活文字的分野,使具有敏感性的胡适站在了新文学的前沿,而这个观点得到了钱玄同的支持,他为《尝试集》做的序里也回顾了中国文学中的“死文字”和“活文字”,在他看来,文字是书写符号,但并不是要脱离语言的时代性,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字必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言文一致”的现象是一种理想状态,当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但是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语言和文字的某种分离,甚至是背离,他认为主要有两个缘故:“第一,给那些民贼弄坏的。”“第二,给那些文妖弄坏的。”民贼大约是在现实意义上对语言的破坏,而文妖则是在语言风格上远离了时代,从西汉杨雄这个“文妖的始祖”开始,中国文学似乎就陷入了这种“言文不一致”的窘境。但是,钱玄同也在这种破坏的语境下看到了一些进步的东西,《诗经》、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谣、元明的戏曲,《史记》、《论衡》中的议论文,在他看来都是“言文一致”的典型。

钱玄同做出判断的标准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文章要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要成为当时的“白话文”,时代在变,语言习惯也在变,但是言文一致就必须用当时的语言来言说,他认为,陶潜的五言诗,李白,杜甫诸人的古体诗,自居易的新乐府,李煜,柳永,辛弃疾,苏轼诸人的词的一部分,邵雍,张九成这些理学先生的诗,关汉卿到李渔诸人的曲,都是白话诗;施耐庵的《水浒》,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用极自然的白话作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虽然是旧小说中的第二流佳作,也是纯粹用白话作的;甚至在文妖盛行的时代,也有人能矫正他们的弊病进行革新,于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等人便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符号,“要是继起的人能够守住韩、柳矫弊的意思,渐渐的回到白话路上来,岂不甚好。”

如此,到了新文学时代,胡适的《尝试集》就具有了某种标本意义,“适之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学——新文学的人。”他敬佩于胡适的“知”,更钦佩于他的“行”,知是知道要用白话文、白话诗来表达当前的声音,来传递情感,“某时代有某时代的文学。”而知之并不是最难得的,难得的是胡适还能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开拓,自己去实践,给新文学带来已故革新之风。胡适当然在“知”上成为敏感的进步者,他在五年八月四日的“答任叔永书”中说:“我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而在《尝试集》的自序理认为,要救旧文学的弊病,必须先从涤除“文胜”之弊入手,也就是说,要去除种形式去精神的作文法,为此他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三事”:“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故意避之。”这三条都是以内容来救文学之弊,但是不免模糊,甚至有为革命而革命的嫌疑。之后,他在六年一月一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事”:“(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话,(五)须讲求文法。(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须语语有个我在,(八)须言之有物。”

考察原先的笼统的“三事”和细化的“八事”,的确更明确,也更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否定的,比如不用典故,不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另一种则是肯定的,比如要讲究文法,要言之有物,而且“须语语有个我在”——把“我”带进诗歌中,张扬的是时代个性,凸显的是个体意义的情感。不管是否定还是肯定,在这个时候,胡适似乎还是在“知”的方面,甚至只是在理论意义上,在可行性论证方面为中国的白话文、白话诗指明了一条道路。

而从“知”到“行”,才是胡适真正成为时代先行者的实践,在接着的七月二十六日,他提出了自己的志向,第一次宣言不做文言诗词:“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成为一个解放者,胡适的决心是坚定的,“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将诗集取名为“尝试篇”,就是引用陆放翁“尝试成功自古无”那句诗,他说:“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并且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先行者,把实验精神带给更多的人,“所以我大胆把这本《尝试集》印出来,要想把这本集子所代表的“实验的精神”贡献给全国的文人,请他们大家都来尝试尝试。”

“自古成功在尝试”,这是胡适的决心,也是胡适的实践,于是在他的笔下,“蝴蝶”开始“双双飞上天”,老鸦“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萤火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在他的笔下,开始写道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始在月下、街上、生日感怀。胡适是实践者,用白话文如诗,是一种摸索着前进的行为,寂然摸索,其实还是要回头望的,甚至还会有某一个转身的动作,所以在他的诗歌里杂夹着一些旧时的东西,无论是用词还是格调,似乎都有着明显的痕迹,《赠朱经农》就有赠诗的影子,每一句七言,“树下石上好作筵,黄油面包颇新鲜,家乡茶叶不费钱,吃饱喝胀活神仙,唱个“蝴蝶儿上天”!”“颇新鲜”的面包,不费钱的茶叶,像活神仙一样吃饱喝涨,还唱“蝴蝶儿上天”,内心的呼唤是一种自由,但是却陷在欲破不破的尴尬境地。《中秋》也是一样:“小星躲尽大星少,果然今夜清光多!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半文半白,读起来也拗口;《病中得冬秀书》是写给爱人的,“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追求爱情自由,但是却也是一句五言,自由之外总是被形式所束缚。胡适在《尝试集》里还有大量用词牌写就的词,《生查子》“前度月来时.仔细思量过。”《百字令》“几天风雾,险些儿把月圆时孤负。”《如梦令》“他把门儿深掩,不肯出来相见。”——最后一句“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在语言上有白话的风味,却也是放在了词牌的形式里,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也使胡适陷入了一种尴尬。

倒是他的一些有着隐喻的诗歌,还是写出了一些味道,比如《“威权”》,他把“威权”拟人化,他“坐在山顶上/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而奴隶们则同心同力,最后把山脚挖空了,“‘“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这是胡适的一种自由之声,那时陈独秀在北京被捕,而同时日本东京举行了大罢工,他把两者结合起来,看成是威权倒台的反抗声。《乐观》一诗中有被砍掉的大树,有烂完的树根,但是却留下了许多树的种子,“狠小的种子,裹在有刺的壳里,——/上面盖着枯叶,/叶上堆着白雪,/狠小的东西,谁也不注意。”“狠小”的种子,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最后却慢慢发芽、长大,让辛苦工人乘凉,让小鸟在上面歌唱,自由的种子不死,而在最后,“那斫树的人到那里去了?”这一首诗是胡适为当时被封的《每周评论》而作,杂志被封,但是柜内的报刊却打抱不平,于是种子不死,而那些暴力者像斫树的人,在自由的世界里消失了。

《一颗遭劫的星》是胡适对《国民公报》被封主编孙几伊被捕而作,表达的是“大雨过后,/满天的星都放光了。/那颗大星欢迎着他们,/大家齐说‘世界更清凉了!’”的心声;《礼!》是对中国虚伪的旧礼教的讽刺:“你们串的是什么丑戏,/也配抬出“礼”字的大帽子!/你们也不想想,/究竟死的是谁的老子?”《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是对辛亥革命是牺牲的四名英雄的赞歌:“他们的纪功碑:/炸弹!炸弹!/他们的墓志铭:/干!干!干!”为安庆此次被军人刺伤身死的姜高琦作的《死者》,是胡适革命的呼声:“我们低下头来,/哀悼这第一个死的。——/但我们不要忘记/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双十节的鬼歌》更是对于破坏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宣言:“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翻这鸟政府;/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好政府:/那才是双十节的纪念了!”

不是用大白话入诗,也不是喊口号,《尝试集》里的这些诗或者也是胡适不是为了否定而肯定的应景之作,里面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欲望,这也很好地实践了“八事”中“须语语有个我在”的主张。但是总体来说,胡适急切地想要尝试,甚至想要革文言的命,所以这种使命感反而让他注重了形式,《湖上》一诗是他“竟做不出诗来”而作,《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里“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他尝试将苏格兰女诗人Anne Lindsay夫人、美国新诗人Sara Teasdale的诗歌翻译成中文,他非常果断地将《尝试集》里不符合要求的诗删掉,不仅自己删,也叫任叔永、陈莎菲、鲁迅、俞平伯删,第一编删了八首,第二遍删了十六首,“我借这个四版的机会,谢谢那一班帮我删诗的题友。”

如此种种,都是胡适“行”里的实践意义,是坚决的,甚至是决绝的,彻底的。但是,或者胡适并不适合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反对旧有文学的形式,期望言文一致,却有限地在反形式主义中走入了新的形式主义,这是一种历史局限性,而觐庄则更是提出了异议:“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连叔永而已提出了批评,“白话自有白话用处,(如作小说演说等,)然不能用之于诗。”胡适似乎也听不进这些批评,“这是我最不承认的。”在他看来,诗歌当然可以用白话,成为时代的文学,他所承认的只是自己诗歌没有完全摆脱的旧调,钱玄同说:“不过我对于适之的诗,也有小小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其中有几首还是用‘词’的句调;有几首诗因为被‘五言’的字数所拘,似乎不能和语言恰合;至于所用的文,有几处似乎还嫌太文。”所以当胡适看见少年诗人写出了大胆解放、充满着新鲜的意味的诗歌,倒也开始惭愧起来,“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他的天然脚了”,看起来是胡适对于新旧时代交错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影子颇显无奈,但其实胡适诗歌所缺少的是一种诗歌的意境,这倒是古典诗歌最可取的地方,当胡适把旧文学抛弃的时候,他甚至把里面好的东西也一并当成了弊端,所以《尝试集》在诗歌本体上说是缺少一种美感,空洞、苍白、单调,甚至完全是大白话,是无法构筑一个新的诗歌世界。所以《尝试集》在尝试的意义上,具有文本化的标志意义,但也只是一种时代在形式上的样本,内容上的枯燥,意境上的空乏,也远离了诗歌真正的意义。所以,站在诗界革命前沿的胡适就有点像“蝴蝶”了,他看不见“双双飞上天”的呼应,只能成为“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只能“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而这种孤单状态在胡适自信开始尝试时就已经注定了,他“私心以为”文言文不会成为将来文学的利器,他“私心”相拥几年地联系可以随心所欲,他自认为自己可以新辟一文学殖民地,甚至他满满以为一声呐喊而成为开拓者之后会迎来一个真正的新时代:“傥幸而有成,则辟除荆棘之后,当开放门户,迎公等同来蒞止耳!”

为他的勇气喝彩,为他的实践鼓掌,只是诗歌世界真的用如此人为的方式孤绝地做一件事,注定是多舛的。

丁文江传

编号:Z28·1970617·0377
作者:胡适
出版:海南出版社
版本:1993年7月第一版
定价:5.90元
页数:188页

“丁在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徐霞客。”一生致力于旧中国地质学研究的丁文江的确有着徐霞客式对地理学的牺牲精神,但胡适对丁文江的褒扬并不仅仅于此,而是丁对新文化与新科学的追求与胡适的“改良主义”有着共通性,这表现在丁文江创办《努力周报》,他提出了“选学与科学”之争以及“少数人”的精英拯救思想。胡适对丁文江的评价是:“这一个天生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只不过,胡适不是一个出色的传记作家。


《丁文江传》: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

我们中国政治的混乱,不是因为国民程度幼稚,不是因为政客官僚腐败,不是因为武人军阀专横,——是因为“少数人”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负责任的能力。
    ——丁文江

不责怪中国政治的混乱,不深究国民教育程度的低下,也不归责于政客造成的腐败、军阀制造的黑暗,当丁文江把当时的弊病看成是“少数人”没有责任心和没有负责能力时,他是不是走上了一条偏激的路?甚至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成为想用“少数人”的觉醒来拯救中国的英雄主义者?——不是政治的问题,不是体制的原因,只是少数的精英分子没有醒来。

这的确是丁文江思念观念转变的一个风水岭,如果当时的中国还是顺着丁文江的想法走自己的那条路,他可能在中国地质学上有了非常大的建树:从英国留学7年回来之后,他先后成为了工商部矿政司的地质科科长,成立了中国地质研究所,还进入了北大地质系,他的一腔热血开始倾注在中国地质学的开创性意义上,而从一九二一年开始,他的这条知识型人生之路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打了报告,认为“北票”的矿产丰富值得经营,农商部次部长刘厚生和京奉路局交涉,官商合办的北票煤矿公司成立,当时的资本达五百万元;他将用自己在地质调查所积累的经验训练人才、延揽人才、支配人才,当然更多的人才将在中国地质学的广阔舞台上一展身手;他会用自己的勤奋好和努力,在实践中考察中国的地质构造,“不走近路,走远路;不走平路,走山路”,在“真正是普天之下最难走的路”中积累经验。

但是这一切似乎在中国混乱的政治中终止了,他发起创办了评论政治的周报《努力周报》,他开始在刊物上讨论“科学与人生观”,他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他对如何训练自己做好政治生活的准备提出了四条一件,他组织了“努力社”对加入的社员提出了两条标准……从曾经是站在地质学一线的实践者,到在刊物上发起“科学与人生观”的学者,再到用“我们的政治主张”来指导自己实践的战斗者,丁文江的转变是巨大的——他甚至批评曾经在《新青年》上主张“二十年不干政治,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说他不应该放弃干预政治的责任,甚至在他看来,胡适这种避开政治谈所谓纯粹学术、文化和思想的人,就是他所说的“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负责任的能力”的“少数人”。

这是中国政治生态发生改变之后的转折,丁文江当时往来于沈阳、北票和天津之间,他目睹耳闻的不再是和地质研究以及矿产开发有关的事物,而是“直皖战争”造成的创伤,他担心有朝一日奉系军人会控制北京政府,从而使得中国政治走向更无法纪、更腐败、更黑暗的深渊,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和朋友一起发起创办时事评论的《努力周报》,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的宣言,开始了对“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在《努力周报》上,他认为,“良好的政治是一切和平的社会改善的必要条件”,所谓的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一起都禁不起政治的摧残,所以他呼吁,“要认定了政治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改良政治是我们一的义务。”所以他指责,“最可怕的是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不肯向政治上去努力。”所以他亲自提出训练自己进入政治生活的“四项准备”和成为“努力社”社员的两条标准。

把改良政治看成是一切建设的首要条件,把“不肯向政治上去努力”的少数人看成是可怕的存在,甚至把不谈政治的知识分子说成是中国政治混乱的主要原因,丁文江显然是偏激的,甚至有些极端,而这种偏激的观点形成很大原因上是从个人感情出发的,对于这一个被

傅斯年说成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被胡适赞誉为“天生的能办事,能领导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为什么在国情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急于喊出“改良政治”的观点?会成为对少数人怀着极大痛恨的人?一个从来不喝酒、生活有规律、从不借债、讨厌臭虫的人,应该是一个兢兢业业于自己学术领域里的学者,应该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甚至是讨厌政治的知识分子,而丁文江走上“改良政治”这条路,用实践和理论来建设“我们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因为自己需要成为那个有责任心而且有责任能力的“少数人”,只有成为这个肯向政治上去努力的少数人,才能继续自己作为一个实践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存在。

自幼天资过人的丁文江,在十五岁时遇到了一生的大恩师湖南攸县的龙研仙先生,从此开始走上了外向求学之路,先是到了日本,之后在日俄战争爆发后又去了英国,在英国放弃了学医的志愿,改学动物学和地质学,一九一一年在留学七年之后回到了中国。回到中国对于踌躇满志的丁文江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他搭上了刚通车的滇越铁路进入云南,之后从昆明经过马龙、沾益、平彝,入贵州省境,经过亦资孔、毛口河、郎岱、安顺,到贵阳,然后经常德、长沙、汉口、上海,最后回家。这次被胡适称为“第一次中国内地的旅行”绝不是简单欣赏中国的大好河山,他随身带了许多书籍和仪器,他不走最容易的海道而选择最困难的云南贵州长途,“每天所看见的,不是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水,没有土,没有树,没有人家,就是很深的峡谷,两岸一上一下都是几百尺到三千尺;只有峡谷的支谷里面,或是石山的落水塘附近,偶然有几处村落”——只为调查沿线的矿产资源,只为亲身接触那里的土著居民,只为自己人种学的研究做好准备。

回到中国之后,在第一次旅行之后,丁文江到北京做了工商部矿政司的地质科科长,之后又到地质研究所,后来又成为北大地质系的教授,而且他还担任古生物学的教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教古生物学。”民国初年,丁文江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旅行,他花了八天时间,调查了太行山正太铁路附近的地层次序、煤铁的价值,这次旅行让他找到了三个重要的发现:他指出“太行山”这个名词应该有新的地理学的定义:那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那才是真正的太行山;他认为,中国传统地理学把山脉当做大水的分水岭,是与事实不符的;他的调查报告是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详细的证实山西的“平定、昔阳的铁矿不容易用新法开采,所以没有多大的价值”。民国二年,从山西回到北京的丁文江又接到命令,要他去云南调查东部的矿产,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仔细考察了个旧的地形、锡矿的分布、土法采矿冶金术、个矿采矿工人的痛苦生活的等等,丁文江用游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在调查中,他因为接触到了土著民族,所以他开始进行了人种学的研究,他请当地兵工厂制作了量物体径的曲足规,加上几件普通测量用的仪器测杆,皮尺,丁文江便开始研究人种学了,他测量了栗苏、青苗、罗婺、罗倮四族人的结果,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之后他还发表了“中国历史人物与地理之关系”,也是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

丁文江:“我们这个时代的徐霞客”

对于丁文江来说,两次旅行都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这为他之后建立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模范了条件,也为他建设中国地质调查所这个纯粹科研机构积累了经验。而实际上,丁文江热衷于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完全是一种徐霞客式的精神,而丁文江最佩服的人便是徐霞客,他整理了徐霞客的游记,为游记做了一册地图,还写了详尽的“徐霞客年谱”,在丁文江心目中,徐霞客就代表着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求知精神,“然则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所以胡适称他是“新时代的徐霞客”——一方面他和徐霞客一样用“万里遐征”的精神投身于实践,他为了要看山,“不走近路,走远路;不走平路,走山路”;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纠正徐霞客的一些错误,“这就是他报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土的恩惠了。”

身体力行的实践,锲而不舍的求知,对于丁文江来说,目的也是很明显,就是“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就是通过自己所学来改造中国落后的地质学、人种学水平,但是当国内形势发生改变,当政治局势陷入混乱,所谓的实践,所谓的学术,所谓的研究,都受到了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丁文江开始转向对于政治的评论,开始发表政论,开始要“改良政治”,开始让自己真正成为有责任心有责任能力的少数人。丁文江转向而期待政治改良,似乎也是一种“实践”,只是当这种实践期待有一个明确目标,甚至有一个急于见效的目的,很多时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的一种狭隘论——掺杂着个人的美好想象,“改良政治”很可能是一厢情愿。

在丁文江转向政治改良的过程中,有一场比较有名的论争,那就是胡适所说的“玄学和科学”的论争,在《努力周报》上,丁文江批判了张君劢的“人生观”,他认为,张君劢所说“初无论理学之公例以制之,无所谓定义,无所谓方法”的思想就是一种玄学,在他看来,“凡不可以用论理学批评研究的,不是真知识。”而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知识,他认为,科学的对象并不是“死物质”,而是概念和推理,而概念和推理就是心理的现象,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也都是概念和推论,所以理所当然“应该受科学方法的审查和评判”。丁文江提出的“科学的知识论”,其实是将科学当成了涵盖一切的精神,也即所谓“科学的精神”,“时时想破除成见,……无论遇见什么事,都平心静气去分析研究,从复杂中求单简,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用经验来指示他的直觉。……”

所以人生观就是科学,而不是所谓的玄学,他深信“真正科学的精神”是最好的“处世立身”的教育,是最高尚的人生观。也从这个论点出发,丁文江认为,人需要一种高尚的“宗教心”,“所以我的宗教的定义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天性,是人类同动物所公有的。这种天功不是神学同玄学所能贪的。所以有许多人尽管不信神学玄学,他们的行为仍然同宗教根本相合,就是这个原故。……”在他看来,宗教心是“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是一种人类的“天演论”,是优胜的种系本能,当然在这样一种高尚的宗教中,人才能“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之天性”,也才能拯救中国的科学,拯救真知识。

胡适认为丁文江的“科学观”以及宗教心“不免带有个人情感成分”,甚至可以看成是他为了改良政治“努力”的方向,而这种急于改变现实的想法最后也变成了一种理想主义。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丁文江又创办了《独立评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用独立精神的目的就是撇出政治局势,再建一种理想型政治模型。丁文江呼唤“今天的青年”能“彻底地了解近代国家的需要,养成近代国民的人格和态度,学会最低限度的专门技能,然后可以使他们的一点爱国心成为结晶品,发生出有效能的行为。”另一方面,他认为抵抗侵略是中国生存的唯一途径,甚至把自己假设为“蒋介石”提出了三条办法:“第一、我要立刻完成国民党内部的团结。第二、我要立刻谋军事首领的合作。第三、我要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休战的唯一条件是在抗日期内彼此不互相攻击。”

在丁文江苏俄旅行中,他更是把这种含有宗教心的政治主张阐述得更为直接,他看到了苏俄强大的地质科研上的力量,所以他认为苏俄拥有三千个地质学者、二千队做田野工作的地质探矿技师,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就是有“最富教心”的牺牲精神,所以不赞成共产主义的他“却极热忱的希望苏俄成功”。这样一种苏俄模板,让丁文江开始展望中国命运,他提出了“新式的独裁”,第一个条件是“独裁的首领要完全以国家的利害为利害”;他提出了“统制经济”和“建设”,“第一个条件是要有真正统一的政府,第二个必需条件是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第三个必需条件是行政制度先要彻底的现代化。”所以在那本未完成的《苏俄的旅行》中,丁文江似乎再次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实践之路,他高声喊道:“我愿我们的头等首领学列宁,看定了目前最重要的是哪一件事,此外都可以退让。我愿我们的第二等首领学托洛茨基:事先责任,献意见;事后不埋怨,不表功,依然的合作。我愿我们大家准备退到堪察加去!”

苏俄,堪察加,似乎变成了丁文江世界里的一个乌托邦,改良政治也好,“新式的独裁”也罢,科学的独立精神也好,“宗教心”也罢,这些论点都是丁文江失去了实践的机会陷入在混乱中国里的一声呼喊,都是他追求“为全种万世牺牲个体一时”的理想情怀,只是个体力量太微弱,中国命运太悲怆,丁文江在误读的世界里坚持着信念,就像他最后的死,也完全是对于身体的一次误读。那时,政府利用中英庚款的借款,努力完成粤汉铁路中间没有完成的一段,而丁文江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之路,他到湖南考察粤汉铁路一带的煤矿储量和开采,也是用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走最难走的路,也是用“万里遐征”的精神投身其中,劳累,疲乏,加上最后的煤气中毒,竟然在经验主义的施救下折断了肋骨,甚至他从此再没有康复,直到生命的最后终止。

傅斯年说他是一个“真实的爱国者”,胡适说他是“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当他最终倒在自己热爱的地质事业上,或许也是对他的最大安慰,也是他理想中“活泼泼地生活的乐趣”。而在二十年后,胡适为丁文江作“简略的传记”,从最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认为丁文江的一生就是对那句最喜欢的诗句的阐释,Beready to die tomorrow;  but work as if you live forever,刻成墓志铭便是一个不想死去、充满着求知欲望和实践精神的灵魂:

明天就死又何妨!
只拚命做工,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

胡适口述自传

编号:Z28·1951228·0231 
作者:胡适 口述 唐德刚 译
出版:华文出版社
版本:1992年8月第一版
定价:3.60元
页数:314页

胡适,中国现代的实用主义者、文学革命的主将,以及反马克思主义者和新红学代表人物。对于这样不同寻常的身世,他者是不可能完全传达出他的人生感受的,而只有胡适本人可以为自己做盖棺式地总结。他一生陷在政治的漩涡中,而且一直想绕开政治,结果却在学术上有了不小的收获。本书是胡适口述回忆的16次录音的英文稿,共分12章。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编号:H12·1950505·0121
作者:胡适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本:1988年8月第一版
定价:2.80元
页数:377页

如果撇开政治上的纠葛,胡适更适合做一个在书斋里的学者,比如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使其成为“新红学”的代表人物。胡适在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观点,包括《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考证、《红楼梦》中人物的研究,而且处处实践着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格言。本书收入胡适对《红楼梦》研究的专题论著以及与友人的书信、日记、 演讲、谈话中关于《红楼梦》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