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

编号:C38·2190421·1566
作者:【法】莱蒂西娅·科隆巴尼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本:2019年01月第1版
定价:48.00元当当22.30元
ISBN:9787020142668
页数:256页

三个女人,三种生活,三个大洲,同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印度,斯密塔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贱民”,为让女儿逃离残酷而荒谬的传统,她把女儿送进学校,最后,斯密塔决定带着孩子远走他乡。意大利西西里,朱丽娅在父亲的假发厂工作,父亲因车祸陷入昏迷之际,她在恋人的帮助下决定利用网络从印度市场收购头发,拯救工厂和家人。加拿大,萨拉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律师,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投入了全部精力,她即将登上事务所最高位,却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事务所在得知她的病情后,以让她好好休息为借口,把她隔离起来,萨拉一度消沉,之后决定积极面对困境。最终,印度女人的辫子,经西西里女孩加工成假发,戴在了加拿大女人的头上。她们原本素昧平生,却被这条辫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辫子》:她就是人格化的肿瘤

我享受这孤独的时光,双手在舞蹈的时光。
这是一场怪诞的指尖芭蕾。
我们谱写着一个有关编织和辫子的故事。
这是我的故事。

然而它并不属于我。

三根尼龙绳紧绷,一只手抓住线头,然后将它们扎在一起,“接着,重新开始/反复千次”。这是“双手的舞蹈时光”,这是莱蒂西娅·科隆巴尼享受的孤独时光,但是,这反复千次的编织为何是“一场怪诞的指尖芭蕾”?为何“这是我的故事”,然而它“并不属于我”?怪诞却“不属于我”,莱蒂西娅·科隆巴尼像是游离在故事之外,一个编织的作者,把三个故事变成“三股头发交叉编成的集合体”的时候,是不是莱蒂西娅·科隆巴尼自己在这个集合体之外?

女性作者,女性主角,这是一个关于女人命运的小说,当那些头发从印度巴德拉普尔、意大利西西里岛和加拿大蒙特利尔汇合在一起的时候,女人的命运是不是真的被改变了?当莱蒂西娅·科隆巴尼在题辞中说这是“怪诞”的故事,说这不属于自己的时候,她为之建立的体系其实是脆弱的,虽然她是献给“所有勇敢的女性”,虽然他引用《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的话“只有女人与轻浮女人正好相反”,但很明显,她笔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命运的女人真的不算勇敢,当然,也没有抵达真正的自由。

要勇敢并且自由,就是女人对于命运要进行反抗,这是基本的逻辑线,反抗什么?当然是那个男人主宰的社会。《斯密塔》的故事里,站在印度女人斯密塔前面有一个男人,他就是丈夫纳加拉简,“她属于他,是他的所有物,他的奴隶,就应该对他唯命是从。”女人是男人的一个奴隶,男人对女人发号施令,所以这种男女对应的二元关系是存在的。但是丈夫纳加拉简和斯密塔同属于“达利特”阶层,这个阶层在印度就是“不可接触者”,是“处于种姓之外,制度之外,一切之外”的存在,甚至纳加拉简和斯密塔的命运相差无几:“他是个捕鼠者,和他的父亲一样。他在贾特人的田里干活。”用田里捕来的老鼠维持生计,这便是一家人的生存下去的保证,在这种命运里,他们其实是同病相怜的,而且,在 斯密塔决定带着女儿离开这里寻找一种未来的时候,斯密塔的内心也有过挣扎:“斯密塔突然感到心里一酸。她是爱过这个男人的,也习惯了他那令人安心的陪伴。可是,她恨他的懦弱和用来掩饰他们的生活的宿命论。她多想和他一起走啊。然而,从他放弃斗争的那一刻,她不再爱他了。”

爱过这个男人,现在不爱他了,因为他没有像斯密塔一样选择离开,在这个意义上,单纯将斯密塔的反抗指向纳加拉简显然是粗暴的。而其实,对于身为“不可接触者”,最大的命运压迫来自于其他的阶层。斯密塔决定带着女儿离开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女人,一个是决定离开村子去城里读书的女人,当比达利特更高一层的贾特人知道她要离开之后,就在她穿过田野逃跑时逮住了她,他们将她拖到一片无人的荒地,八个人把她轮奸了整整两天;另一个是斯密塔在车上遇到的一个寡妇拉克什玛,丈夫在几个月前因为流感而去世,她的婆家便抛弃了她,因为在他们看来,拉克什玛是一个“没能挽留住死去丈夫灵魂的罪人”。

身体上和精神上备受折磨,这是印度下层女人所受到的痛苦,而这两个女人之所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并非是男人所为,而是他们面前强大的阶级观,就像斯密塔和纳加拉简永远是达利特,女儿也无法改变命运成为贾特人,他们的一生都是“不可接触者”,都要在掏粪和捕鼠中度过,都会受到他人的贬低甚至侮辱。“你是一个达利特,一个清扫工,你这辈子就这样了,只能这么活着。”所以站在他们面前的不是男人,而是特权。特权撕破了拉丽塔身上的纱丽,特权让她一个人打扫教室,特权沉重地压在他们身上,特权也强奸了女人,惩罚了寡妇。

对于西西里的朱丽娅来说,男女之间的二元关系也被解构了,她二十岁就在父亲的兰弗雷迪公司里做头发,在她的生命中父亲反而是让她学会了独立,当父亲在收头发的时候出事,整个公司似乎陷入了困境,走向了破产的边缘。在朱丽娅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男人,他是母亲口中可以结婚的男人:吉诺·巴塔格里奧拉这些年一直爱着朱丽娅,做梦都想娶她。但是这个男人并没有成为朱丽娅命运的压制者,他的确有钱,但是朱丽娅却反对这门亲事,是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另一个男人却是她爱情的拯救者,这个来自克什米尔的男人卡玛是个难民,他是朱丽娅在游行中认识的,之后两个人产生了感情,朱丽娅抛弃了门当户对的婚姻,转而投向了这场来自不同民族、阶层两个人的爱情,卡玛甚至在爱情中,帮助她走出困境:用印度人敬献给神明的头发做假发卖掉。

实际上,压在朱丽娅命运之上的巨石不是男人,而是一种传统观念,“意大利人只能要意大利头发”,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兰弗雷迪家一直以来都在西西里进货,收集头发是这里一项古老的传统。”所以在这个命运中,“谁也不可能动摇传统而不受惩罚。”而从朱丽娅面临的困境又可折射出西西里岛的人的观念之可怕,无法收集到头发是因为“饱受现代生活折磨的西西里人不再保留他们的头发了”,不仅仅是头发,只要是用久了的东西就会扔掉,再去买新的。

特权的等级的存在,使得斯密塔一家都处在穷苦和丧失尊严的命运中,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又使得朱丽娅的头发产业陷入困境,而在《萨拉》的故事中,作为律师事务所的一员,萨拉的确活在“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的事务所里,就像她在十年前第一次踏入大厅面试的时候一样,“她面对着八个男人,包括事务所的创始人、管理合伙人约翰逊本人。”正因为要在众多男人面前出人头地,甚至要成为下一届管理的合伙人,萨拉牺牲了太多——“为了工作,她经常熬夜,还搭进去两段婚姻。”最后的结果是因为疲劳身患癌症,而为了不影响工作,不影响地位,她甚至只能一个人承受。

三个女人都面临着困境,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反抗,需要唤醒自我意识,但是由于是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当女人反抗而改变的时候,其实在部分体现了勇敢精神之外,并没有抵达自由,甚至她们的行为只是一种妥协。斯密塔无法忍受“不可接触者”的命运,在她内心来说,一直有一股弱小的力量,就像她妈妈传给她的那只用灯芯草编织的篮子,是命运的写照,“这个篮子是她的劫难。一个诅咒。一种惩罚。就像妈妈说的,她前世一定造了什么孽,需要今世来偿还。”所以斯密塔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是自发的,她觉得要改变一切,必须让女儿接受教育。但是当女儿在学校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她想到了离开,但是离开是为了什么?

“她向毗湿奴发愿,要是她们能成功逃脱,要是婆罗门的妻子什么都没发现,要是贾特人没能抓住她们,要是她们能平安到达瓦拉纳西,坐上火车,最终活着到达南部,那么她们就会到蒂鲁帕蒂神庙去为他朝觐。”向毗湿奴发愿,奔向蒂鲁帕蒂神庙,这是斯密塔祈求命运改变的做法,实际上在宗教意义上希望结束这一切,并不是自由的表现,更不是自我意识,她只不过是改变了在自己头上的命运形式,但她爬上蒂鲁马拉山,当向卡特斯瓦拉神献祭,当终身不剪的头发变成了敬献的财物,只不过对斯密塔的内心来说,是一种安慰:“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传统:献出头发意味着弃绝自我,将自己最谦卑和原始的样子展现在神明面前。”

真的弃绝了自我?斯密塔会向何处去?她还是达利特,在她上面还有贾特人,还有婆罗门,甚至还有把她当奴隶的丈夫纳加拉简——她一定会带着女儿从蒂鲁马拉山下来,而在命运丝毫不曾改变的情况下,失去了头发的母女甚至会陷入更深的命运深渊中——仅仅是改变了头发的属性,难道就能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改变被压迫的命运?而对于朱丽娅来说,当她在卡玛的帮助下重新开始了头发产业,看起来是女性的一次解放,而她的所有举动依然是和男人有关,父亲在病床上似乎给了她孤立,男友给了她爱的力量,这样一种自食其力的方式改变了西西里人的某些传统,而当他们把斯密塔敬献给神的头发变成了商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亵渎行为:斯密塔弃绝自我,是在神性保护的自我安慰下进行的,如果她知道自己和女儿的头发变成了意大利某一个工厂的商品,怎么能心安?

头发具有的宗教属性变成了商品属性,不仅没有在信仰意义上赋予女性独立地位,而且弱化甚至取消了其中的命运抗争因素,而最后戴上这个假头套的是萨拉,更变成了一种掩饰,而考察萨拉的命运起伏,她最大的问题是把自己也当成了这个大男子主义社会的一份子:她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身份被放在了边缘地带,取而代之的是高管、职业女性、IT女孩、神奇女侠,这些标签与其说是是和男性社会抗争,不如说是融入;她的车位上写着“约翰逊&洛克伍德律师事务所,萨拉·柯恩”,她感到骄傲,“这不仅仅是一块标示着她的车位的名牌,更是一个头衔,一种等级,她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她不喜欢别人称呼她“女士”,而要称呼为“律师”,是因为在这个称呼里她才感到自己是和其他男人同起同坐的。

正是因为她在乎这些命运、等级和地位,所以她付出了所有的时间,最后积劳成疾,而当癌症侵袭她的身体时,她身上的那些女性特征又慢慢消失了,这实在是一种讽刺:一只乳房被割除,头发掉光——而她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遭受了身体的摧残,因为她想用谎言维持这样对外的身份,而揭露这个谎言的却是另一个女人伊奈斯,“库斯特的手上连一滴血都不会沾,完美的犯罪。就像下棋,一棋子倒下,后面的所有棋子都可以前进一步。而这个棋子就是萨拉。”萨拉的这种心理活动有着太多的嫉妒,甚至变成了一种病态。

而最后她对命运的反抗,无非也只要一种结果:回到曾经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她戴上那个头套,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自己,只有告别过去,告别曾经撒谎的自己,才能找到真实的生活,“一个尽管被生活粗暴对待却敢于带着伤疤、缺陷和伤口,坚强地活着的女人。”她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变得坚强,而坚强的意义就是不让社会看不起她——在她面前永远有一个规则,而这个规则也永远属于“大男子主义”,看起来是独立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当那个遭遇沦为商品的头套从印度的圣山到西西里的工厂,再到她的头上,女人和头套一样,变成了商品社会生存的牺牲品。

“她想,为了使她痊愈,整个世界同心协力地在努力。”三个女人的头发被编织在了一起,“凡救一个人,即救全世界。”萨拉想要向整个世界致敬,但是在活着看起来新生的轮回中,无论是弃绝自我找到了信仰的斯密塔,还是重新开创了属于自己事业的朱丽娅,在“然而它并不属于我”的故事中,命运依旧张开了大口,她,她和她,不能挣脱的不是女人自身的命运,是弱小的个体无法改变整个社会规则的茫然,就像萨拉,“她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萨拉成了癌症本身。她就是人格化的肿瘤。”在对本质意义的社会不做彻底的改变,她们或许永远是“人格化肿瘤”里的一部分,抗争着,却又牺牲着。

辫子、小脚及其它

编号:E29·2010606·0581
作者:朱正
出版:花城出版社
版本:1999年8月第一版
定价:7.00元
页数:293页

“人们对于苦难表示同情是很容易的,要他们对思想怀有同情则非常困难。真的,一般人对于究竟什么是思想了解得太少了。他们似乎以为只要他们说那种思想是危险的,就等于给那种思想定了罪,其实正是这些思想才具备真正的才智价值。大凡不危险的思想都是根本不配叫做思想的。”朱正的着眼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危险的思想。


《辫子、小脚及其它》: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聪明的预言家不是不知道预言的难处,因此总是把“兑现”的期限预约到遥远的将来。
——《论预言之难》

也是1999年集结的书,一种世纪末的情绪仿佛浓郁地传来,站在20世纪末端的朱正,是站在他写作的“今天”,当今天以现实的方式发生,作为研究历史的人,无疑会以一种回望的态度凝视过去发生的事,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在时间的既定轨道中,都需要这种凝视,但是凝视的态度背后,是为历史而历史?还是从历史的某种规律中认识今天,从历史的决定论中预言未来?

不管认识今天,还是预言未来,前设似乎都是把历史发展当成是一种规律性存在,这显然是朱正所反对的——当他将预言定义成一种“难”事,无疑不想对未来做出某种预估,“要做一个好的历史家,笔下所写的颇为接近于以往发生的事,难。要做一个好的预言家,叫以后发生的事情颇为接近于他所说或者所写的,就更难了。”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讲过去的事,语言家的任务是讲未来的事,在过去和未来组成的言说中,难是一个基本特征,如果说,历史学家的难在于对已经发生的事做出评判,又不失历史本来面目,这种难需要的是保持一种客观性,而预言家的难更在于对尚未发生的事做出预测,只有当未来到来检验这样的预言,才能知晓预言有没有破产。

预言之难,是因为谁也没有生活在未来,但是是不是就可以取消预言的言说,只活在当下?这样倒变成了一种未来虚无主义,朱正显然并不是要否定预言的意义,他所谓的难其实是给预言家提出了一种挑战,也许只有客观分析历史,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正确做出预言。但是,预言破产的例子不胜枚举,柳亚子曾预言:“再过五十年,是不见得会有人再做旧诗的了。”无疑最后破产了,因为直到现在作旧体诗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对于这种难,朱正认为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那就是把“兑现”的期限预约到遥远的将来,只有把预言推向很远很远的未来,和预言者一代的人就无法证实预言,也就避免了预言陷入破产的境地。

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在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即使和预言者同一代人无法证实,那么再怎么遥远,总会有人站在未来的“今天”,可以证实预言到底有没有实现,从而可以在现实的见证中审视甚至批判先前的语言。所以,预言之南不在于它不可预言,而在于用何种方式预言,在于从历史和今天如何发现存在的规律,他就是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那个预言称之为伟大的预言:“就一切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这句话其实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人类发展的认识论,当我们还处在历史的开端,当时间不断向前总会有后来者纠正前代的错误,总会让历史变成一种规律性的存在。

朱正把说出这个预言的恩格斯称之为“不朽的思想家”,因为他深知预言之难而说出这样“伟大的预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实践。当朱正认同这样对人类发展普遍规律进行预言的预言家,其实是认同有着预言精神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只有成为思想家,才能从历史发展中提炼出普遍规律,才能看见今天和未来与历史的同一性——但是,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是真的可以解释出普遍性?“论预言之难”似乎站在未来的不可知论观点之上的,不可知论就意味着现实的发生和演变是偶然性的,但是当把预言和历史都归结在思想的领域,则让历史学家从历史的成败论中看见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指导现实,甚至对未来做出“伟大的”预言。

一方面,他认为,“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而且以唯一的方式发生,所有的假设都是后事之师,甚至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它已经像人们所看见的那样发生了之后,却去假设如果不是那样而是这样发生,历史将怎样写,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历史不容假设,朱正也否定了讨论某一历史事件在当时是不是必要的哲学化思辨,他举例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到底是不是必要?这个问题应该问那些儒生吗?还是要问秦始皇?显然,已经成为历史的儒生和秦始皇都不会做出另一个回答,他们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更改的一部分;1957年反右斗争是不是有必要呢?朱正也认为对这个讨论不感兴趣,这就走向了朱正的历史观:“历史学家的任务只在研究它是怎样发生的,它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显现出这种形态,以及它对于后来事态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等等。”历史是为现在服务的,也只有从现在走向未来,预言才可能变成一种伟大的思想。

历史不容假设,历史却需要研究,朱正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在不容假设的事实发生之后审视历史的走向,于是先要回头,然后才是眺望。朱正回头看见的是秦桧,当中国史学几乎不提秦桧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朱正却说他就是一位史学家,“秦桧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并不在于他的著书,而在于他的禁书。”所以他是一位“禁人撰史的史学大家”,虽然是消极,但是却也对于后世产生了影响:“秦桧在出书方面的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是他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是能给天下后世很大启发的。”朱正回头看见的是孙之獬,他曾在明朝巴结权力倾天的魏忠贤,但是当清兵进入山东之后又归顺了新王朝,为了在新王朝中站稳,孙之獬嗾使新朝的君王下了一道薙发令,限定十天之内“尽使薙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正是这一道薙发令和之后的文字狱,使得汉人对于清王朝一直怀恨在心,“这使全国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家庭都感到受了侮辱,因为此举使他们感到,这已经不再是那种同他们关系不大的改朝换代,而是被征服,是当了亡国奴,想做一个中立的百姓也不可得了。”如此,朱正认为,孙之獬奏请薙发令,书写的一段历史,“不但当时害死了许多汉人,并且从长远说也给清廷造成了无可挽回的、致命的损害。”他的典型性在于:“些小丑的意气用事、胡闹,有可能给予历史进程以甚大的影响,这件事大约也可以算一例吧。”

朱正回头还看见了袁世凯,剪辫子而成为现代人,对于袁世凯来说只是一种表相,“头上没有了辫子的袁世凯依然是袁世凯。”在骨子里,他还是一个复古派,还是在维护封建帝制,当最终在众叛亲离中走向末日,便成为了一种不合时代的必然;朱正回头也看见了姚文元,从反胡风开始,到“右派初露锋芒”,从评《海瑞罢官》一步登天,到《评“三家邨”》登峰造极,最后却落得一个被打倒的下场,“我以为,姚文元是属于已经过去时代的历史人物,今后是不可能出现另一个姚文元的了。”朱正回头看见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人物,也看见世界的历史,罗曼·罗兰是他看见的一个历史样本,从《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中,朱正看见了一个对“苏联历史”表达自己观点的罗曼·罗兰,尽管他对苏联怀着友好感情,尽管他是斯大林的朋友,但是当他进入苏联的现实,却看见了“令他难堪的东西”,本来他希望它完美,但是当斯大林用1小时40分钟的时间与他长谈,罗曼·罗兰却拒绝了斯大林的建议,“我们不能胜任这样的任务。”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无法说服自己就更无法说服别人。这种无法说服的状态一直到另一种历史的终结:当他的日记被公开的时候,苏联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连同那些任务,连同他的良好祝愿都落空了,当历史成为最终的过往,朱正说:“他其实应该想到:如果不存在一种克服那些消极东西的机制,这种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秦桧到孙之獬到袁世凯到姚文元,从中国历史延伸到外国历史,朱正似乎在不容假设的历史中,在唯一的史实中寻找线索,秦桧的禁书对现实产生的启示,孙之獬的薙发令对历史产生的影响,袁世凯根深蒂固的帝制思想对历史的阻碍,姚文元的刀笔造成的历史倒退,以及罗兰·罗兰说真话的追求,都是历史最宝贵的财产,但是在这些对历史的解读中,似乎充满了历史偶然性,如果孙之獬不是作为一个小丑而意气用事,那么清王朝可能不会颁布薙发令,如果不颁发薙发令,满汉之间就可能不会形成历史恩怨,“清朝本来也应该能够像这样在满汉之问相安无事的。可是,一道薙发令立刻使这一切改变了。”同样对于袁世凯,朱正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不幸晚生了一百年”,而且朱正假设袁世凯早生一百年,“在一个封闭的大帝国里当一名大臣,人们都没有听说过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些事情,没有听说过民主自由等等邪说,如果在那时,有机会让他取代满族皇帝当一个汉族皇帝,他也许可以做一个圣明天子。”

当另一个袁世凯在早生一百年的历史中成为了汉族皇帝,甚至成为了“圣明天子”,朱正是不是又推翻了自己所说的“历史是不容假设的”观点?或者只是对历史的一种戏谑,但是把袁世凯想象成一个圣明天子,历史不会这样发生,但是历史是不是反而提供了可能性?就像孙之獬和薙发令,当一个小丑的举动变成历史大事,它的偶然性背后是不是就是可能性——历史很有可能会朝着完全相反的道路前进?如此说来,历史就是可以假设的——朱正似乎处在一种充满矛盾的历史观中,历史事件的偶发性带来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让历史不容怀疑,但是历史却似乎朝着它决定论的道路前行:如果不是孙之獬和薙发令,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小丑?是不是还会有其他的法令?所以为了化解这种矛盾性,朱正又认为历史存在着普遍规律,他在《为什么有二十四》中提出的问题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没有发生大变化的情况下,在阶级关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为什么朝代的更迭如此频繁?“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有二十四?”从《帕金森定律》这本书中,朱正找到了答案:“一个王朝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积累的速度和积累的总量,决定了这个王朝的生存周期。”或者是农民战争,或者是军阀混战,或者是民族战争,或者是宫廷政变,因为王朝自身的矛盾累积在那里而无法解决,所以朝代必然被更替,这就是一种历史规律,而这个历史规律可以得出另一个逆规律:“一个王朝的稳定性,取决于它自我调节解决矛盾的能力。”

历史又走向了必然,历史又具有某种决定论。在偶然性、不可知论和必然性、认识论的摇摆中,朱正其实只是看见了历史,他的回望并没有一种走向未来的预言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也很难成为一个思想家。在《自序》中朱正谦逊地否认自己算不上是思想家,只能算作是思想者,“因为我对于看到过的、听到过的、读到过的、经受过的,总喜欢想一想。”但是对历史只是“喜欢想一想”并不能成为一个思想者,他引用王尔德在《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中的一句话:“是的,一般人对于究竟什么是思想了解得大少了,他们似乎以为只要他们说那种思想是危险的,就等于给那种思想定了罪,其实正是这些思想才具备真正的才智价值。大凡不危险的思想都是根本不配叫做思想的。”似乎证明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是王尔德很明显强调的是需要“思想的危险”,显然,在这方面,朱正“喜欢想一想”的东西都不危险,无论是秦桧、孙之獬、袁世凯、姚文元,还是关于罗兰·罗兰和斯大林,都只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了“安全”的解读,即使是进入了历史深处,也只是在知识层面提供了一个角度:比如他从唐纵日记中读出了“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一种重要材料”;他发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以“汉奸首领”罪处死的白坚武和李大钊其实是朋友;他提出郑超麟是个共产主义者,“大革命失败后,追随陈独秀逐渐转入托洛茨基主义立场,并成为中国托派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从史料中发现真相,或者是发现真相的另一面,朱正其实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之中,历史不容假设,他只是戏谑了可能;历史需要研究,他只是发现了偶然性,历史藏着秘密,他只是有限揭开了隐秘的一角,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冒险,也没有危险的思想,于是,在回头之后他没有眺望,历史只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完全在历史之外发生,没有预言,当然也没有预言家,或者在“辫子、小脚及其它”的世界里,传来的只是一声叹息:历史到底是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