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1 9·11十周年:且行且珍惜

翻开悲剧性的历史,总是会有更多的沉重感,当世界接近2012如末日般的时间节点的时候,当基地头目本拉登以落魄的方式被击毙的时候,当曾经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落逃到世界角落的时候,十年了,这个世界是不是正在走出21世纪最初的对抗秩序,“战后世界史分成了前911时代和后911时代。这十年来,我们见证了两种趋势的发展。一方面,最常成为极端分子目标的国家对进入其领土的控制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这些措施越来越多地引起那些自称人权卫士的人的抗议。”

当我们开始返回历史的悲剧时刻,听到最新披露的93号航班被劫持时的搏斗声,听到华裔空姐邓月薇播报飞机正疯狂地撞向世贸北楼的呼叫,这些声音正在复原现场,复原那个恐怖的时刻,但是其实对于人类来说,这些细节的不断披露仍然表明在当前,恐怖依然笼罩着,甚至更加触及到了心灵深处。@北村说:911,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一次电视事件。这当然指的是10年前的那次转播和不断的重播,而10年过去了,911事件完全变成了世界的新走向,变成了我们无法磨灭的关于自身的恐惧。

10年前的记忆,对于我来说,的确就是一次电视新闻。那时刚结婚,和妻对着17吋的单身时代的电视机,我看到了飞机穿越大楼的瞬间,看到了人们的惊恐,看到了浓烟滚滚的纽约大街,这一切的声音和图像都太不真实了,除了地理空间上造成的距离之外,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遭遇袭击带来的惊愕,是的,21世纪的起初,美国完全成为世界主宰的一极,冷战的结束直接把美国推向了时代的巅峰,而那一刻,美国坍塌了,像电影一样,反而极具虚构的色彩。所以,我忘记了那天的天气,忘记了那天是否要去工作,总之,这个日子最后隐去了所有的背景和细节,只剩下911,剩下恐怖主义。

纽约第一次不再是美国的骄傲,而成为悲剧的代名词,同样,世贸双塔也完全成为无法抹去的记忆,“全曼哈顿最好的风景一定在双塔顶楼,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看不到双塔本身。”导游每次介绍双塔都会这样开头,这座由日裔美国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大楼,据说所有窗子都只有46厘米宽,这反映出设计师的恐高症和为使办公人员感觉安全的需求。但是这恰恰成为美国式丧钟敲响的恐怖信号,这个世界坍塌了,变成了瓦砾、齑粉和喊叫,2000多条生命为这个时代陪葬。

这10年,美国仍然在寻找他的秩序,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目的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直接造成了百万人的死亡,另一种霸权正在建立,却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指向似乎在建设安全的保障,战争能不能消灭恐怖主义,但或许正相反。911的恐怖袭击和911后的报复打击,像是进入了塞缪尔·亨廷顿在20世纪90年代宣布的“文明之间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为主导的世界。这是宗教般狂热的反抗,这是暴力袭击,文明完全走向了衰弱,文明之间的冲突当然也不复存在,倒更像是南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凶年纪事》上所说的“扩张的民主”,我不知道在政治是不是也是一种泛化的宗教,当自杀式袭击成为以宗教为名的惩罚的时候,其实已经触及了那种叫做“耻辱感”的东西,而库切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尽量多消灭那些杀手。除了死无路可走,这成了一种筹码,甚而死亡就是这种悲剧的定义。”

赴死变成了一种信仰,而现在基地组织头目拉登已死,在911十周年之前,这个恐怖主义的符号性人物在一种落魄中被击毙,美国在放大事件的意义的同时,也在消灭那种英雄般的膜拜,拉登这个首领式的人物正是恐怖主义造就的英雄,而911当时的19个伊斯兰年轻人,也是以烈士之名,去做杀人的“伟大”的事。当英雄消失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找不到对手的寂寞感觉,我不知道美国是不是在拉登死后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感觉将有可能把美国再次拉向孤立的边缘。

双塔尘埃已定,那些逝者已在10年的时间里被祭奠,而活着的幸存者将在这个新的时代再次观望911之后的世界,恐怖不会突然而至,却让我们一直生活在找不到突破口的窒息空气中,缓慢而无情地剥夺了我们曾经对于生命美好的期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是一种警醒,但愿这样的警醒能够使我们且行且珍惜生命的意义,悲剧在后方,凶年已过往。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8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