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1 一秒即永远
6点05分起床,6点32分吃早饭,6点58分开始开车在值班路上,7点08分开启单位电脑……在一天24小时的时间轴上,我总是用一种“大概时间”来描述生活的进程,来描述走过却永不复返的过去,这种“大概时间”也只能精确到分,甚至在没有手表的生活中,所有的时间都呈现出约等于的状态。
距离精确时间越来越远?在习惯面前会猛然发现,每天的24小时或许也是一种习惯性时间,连起点和终点也处在严格的标识之外,这或许就是生活的常态,也就意味着日常生活的“非科学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就在今天,7时59分这一分钟,将包含61秒,而非通常的60秒。这个叫做“leap second ”的闰秒现象只是轻轻滑过去,甚至在钟表盘上不停留一秒,没有改变生活的点滴,没有改变“大概时间”,依然如故的时间里,那一秒倒像是被剔除出去的人为计时。7时59分的时间里,我大约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开始发布今天的某些重要新闻,比如中国共产党建立91周年,比如香港回归15周年。
91,或者15,都是年的计时单位,周年的意义是周而复始,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是被拉长的时间的轴,相对于个体来说,则意味着一种记忆,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是历史的一个部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形容面前,时间被再次拉长延伸,我们会读到另外的描述,比如“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比如“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再比如“弹指一挥间”。
7:59:60,时间会很滑稽地走向科学的背面,这也像一个悖论了,对于精确的时间,人为的增设到底是接近“真理”,还是偏离了时间的客观属性?“第61秒是我们人为加上去的,届时,我们的原子钟上会显示‘7:59:60’这个在平常看来不可思议的时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之后而进行的时间调整,全世界都将遵守这个规则,从英国格林尼治时间6月30日23:59:59开始,然后才是第二天的00:00:00。
地球走得越来越慢,或许,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从1972年至今,人类一共出现了24个闰秒,一位科学家说:“由于闰秒的原因,每600年所积累的‘多出来’的时间为30分钟,1000年可多出1个小时。”如果不增加闰秒,或许七八千年后,下午两点太阳才当空照了,将会对地球上的人们的作息产生影响。
时间就这样被置于人为控制之下,其实,对于时间的客观属性,或者在人为之外的“真理”,到底是不是该排除在这种设定之外?或者说,时间到底是什么?从最初的命名来看,时间明显具有人为痕迹,根据物质运动划分的时间,是基于物质的运动这一前提,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就无法被命名,无法进行区分,只有分割成“时间”后,才能被思维所用,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也就是说,“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所以,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时间其实只是一个描述事物的参数,所以在可分和不可分之间,在人为和自然属性中,时间总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悖论”中完全可以找到时间的这种尴尬。瞬间不是趋向于零,所以时间也不应该是一个模糊而不精确的概念,微分和积分的最大贡献是为时间找到一个真正属于它的位置。
“假如时间不死”,这个命题的延伸义就是在时间中什么可以永恒的?“飞矢不动”就是把瞬间人为设置为永恒的东西,所以在看不到变化的时间里,我们会忽略那个增加的一秒,忽略每天24小时永不复返的规律,即使再人为,时间也不会为了你一个人的改变而变快。时间平等,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在24小时之内,在自然属性的时间之内,你把时间细分,而把该做的事情浓缩在9/10之中,那么1/10就会是只属于你自己的时间。
是的,在自己的时间里,我找到了那把切割的刀,锋利地切开来,把一部分时间拿出来给自己,1355天,是1607的切割,时间裂变成更多的单元,而每一个单元里都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段,24小时,或者一天。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加一秒之外,其实是增加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或者整整一年,拉长的时间在独自的世界里,用正典的方式保持着永远。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15]
思前: 水仪式:狂欢与崇敬(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