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1 《逃离德黑兰》:去你的阿尔戈

《阿尔戈号》是一部子虚乌有的科幻电影,《逃离德黑兰》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电影之电影,其实就只有一个名字:Argo,对于“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历史来说,都需要一种和历史有区别的叙事模式,但是当这种电影叙事中充满了更多的虚拟和夸张,是不是也意味这对历史本身的改写?这种改写是不是有明确的主题先行?当一个解救计划露出雏形的时候,三个人在远离德黑兰的餐馆里举起酒杯,说了一句:去你的阿尔戈。不是一种嘲讽,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走向了和历史渐行渐远的电影模式,走向了如浩渺太空里保卫人类的一场正义之战。

伊朗,德黑兰,1979年,这些名词指向的是历史真实发生的伊斯兰革命,按照电影旁白介绍,这一场革命针对的是被美国庇护的伊朗沙赫礼萨·巴列维,他本身就是1959年在美国和英国密谋下用政变的方式上台的伊朗国王,因为他推翻的是坚持石油国有化的默罕默德·萨摩台,石油国有化,就是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这是这位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对于伊朗的最大贡献,也是伊朗人民拥戴他的理由,但是这种石油国有化却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而巴列维的上台,不仅使得伊朗的国家利益再次被美英劫持,而且他作为一个挥金如土的国王,对人民实行的是残酷统治,继而激怒了伊朗人民。而在1979年的时候,巴列维政府已经被推翻,被流放的神职人员霍梅尼返回伊朗,建立了新的国家秩序。但是被推翻的巴列维却以治病为由,得到了美国的庇护,于是在1979年爆发了一场针对巴列维的伊斯兰革命。

这本身是真实的历史,当美国大使馆终于被革命者闯入,当使馆人员终于被劫持为人质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暴力,甚至演变为备受国际关注的人质事件,从伊朗的要求出发,他们是为了让美国政府交出巴列维,继而对他进行审判,甚至处决他,这也完全应该是内政,但是美国大使馆的特殊性是它作为一种国家象征而存在的,也就是说,闯入大使馆就意味着非法进入了美国领土。当革命者用白布蒙住了使馆人员的眼睛,将他们劫持而关押的时候,甚至将他们带到地下是用放空枪的方式“虚拟”处决而让他们交出情报的时候,这种革命在性质上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 本·阿弗莱克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 托尼·门德兹
主演: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2-10-12(美国)
片长: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
又名: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但是在革命者用一种暴力劫持人质的时候,六名使馆人员逃出大使馆,也变成了一种冒险。本来大使馆人员被劫持,在国际上引起舆论谴责也在伊朗一方,近60名使馆人员在一起,恰恰是一种自我保护,而六个人从使馆离开,被伊朗人成为“逃跑”,在某种程度上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因为他们离开大使馆就意味着进入了伊朗领土,也就是说,伊朗革命者完全可以将他们抓起来,甚至可以以间谍罪的名义将他们吊死在广场上示众,而这也仅仅是内政而已,在国际舆论中反而无法被谴责。

但是当六名使馆人员进入加拿大使馆邸躲避的时候,伊朗内政也变成了一场国际营救,只是这样一场国际营救,在被解密的历史文件之外,完全变成好莱坞的一种叙事模式。一个是营救计划的戏剧性,美国中情局在接到这个营救命令的时候,其实陷入了一种可行性问题,当初提出的方案包括制造假的身份证用自行车将他们带到土耳其边境,或者伪装成国际学校的老师,或者变身为深入伊朗的国际农业研究人员,但是这些方案都又一个致命的弱点,太招摇,也不符合伊朗当时的现实,反而会变成拱手交出这些“间谍”的最坏结局。而中情局的专家托尼从一部科幻片《决战猩球》想到了利用拍假电影的方式,让这六个人从伊朗带出来。

电影是一部科幻电影,科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对于现实的逃避,当托尼找到了好莱坞的化妆师钱伯斯的时候,这个计划得到了更专业人士的肯定,而在制片人李斯特看来,虽然这个解救计划困难重重,“军队自杀式爆发的成功率都比它高”,但是在他看来,也并非没有机会。当然,一切的试验本身就是冒险,在“营救就像堕胎”的客观现实中,这样的计划本身就是一种不得已的行动,一场电影所维系的是六个人的生命,在短短的时间里,一场本来就是虚假的电影如何变得更真实?当六个人成为剧组成员的时候,如何扮演自己的另一个身份?他们如何被带出伊朗之前不引起伊朗国民卫队的怀疑?如此等等,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稍有差错就可能毁于一旦,不仅六个人无法逃离德黑兰,还会在国际舆论中陷于被动。

《逃离德黑兰》电影海报

所以,托尼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坏方案”,在当时的情形下,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逃离计划,关键是如何充分准备,如何精心组织,如何化解困难。推动这个计划,托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钱伯斯和李斯特作为好莱坞在电影筹划和拍摄组织上出力,一方面是获得了基本上没有市场的一个剧本,然后在美国国内的电影节制造声势,包括海报设计,剧组组建,以及在大酒店召开的电影开拍记者会,都把这部子虚乌有的电影变成了一种存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声势。

这当然是计划最初级的部分,而托尼在电影审查上也费尽周折,因为这是以加拿大摄制组为名拍摄的电影,所以他一方面要先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支持,获得那六个剧组人员的加拿大护照;然后他亲自从美国辗转到土耳其,在飞到德黑兰,得到了伊朗文化和教令部发给他的准许证,还在他们的支持下进入集市进行选景拍摄。在这些方面似乎并没有遇到大的问题,但是当托尼来到加拿大是官邸的时候,见到了那六个在这里逃避的六名工作人员的时候,却得到的是他们的犹豫,甚至他们的拒绝,“这简直是自杀。”的确,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变成电影摄制人员,难度极大,一方面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剧组设置的“他者”,叫罗伯特,叫玛丽,叫肖恩,他们是导演,是制片人,是剧务,这是完全陌生的身份和名字,不仅仅是这个外在的符号,还有每个人所设定的家庭、受教育情况,甚至在哪里度过假,用什么过敏,有没有离婚,都要一清二楚,丝毫不得马虎,就如托尼所说:“连做梦都要变成这个人。”

而另一方面,日趋严格的审查,更让他们不能放心,伊朗革命卫队加强了力量,尤其是在出境的机场方面,新增了100多个民兵,如果要面对面询问,不仅要通宵关于加拿大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电影本身的内容,甚至如果发音不是标准的加拿大音,也有可能被那些语言专家识破。在得到允许进行集市拍摄中,这些剧组人员的侧面都被监视者拍摄下来,而且在人群拥挤的集市里,剧组在拍摄照片时,被一个伊朗老人发现,他要他们把照片交出来,因为他的儿子就是被沙赫处死的,所以当他看到这几个西方面孔甚至拍照时,就情绪激动,在集市上引起了混乱,而剧组被更多的人围拢过来,形势很不利,还好在伊朗文化和教令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他们才安全返回。

拍摄电影是一场冒险,而当这个计划做最后营救的时候,便完全进入了好莱坞的叙事中。按照计划,在集市取景之后的第二天他们就要乘飞机离开德黑兰,离开伊朗。但是在当晚托尼却接到了中情局的电话,说计划取消了,因为美国三角洲部队已经开始实施营救计划,如果在计划实施中,这些剧组成员被伊朗革命卫队射杀在机场里,那将是一个“国际丑闻”。计划取消,意味着所有努力都付水东流,而如果用军队解救人质,并非能够保证安全,而且他们本身就不是被劫持人质,所以托尼在第二天到底官邸迟到的情况下,却依然给中情局打电话:“我会负责将他们安全带回,这是我的职责。”行动必须按照计划实施,而这意味着所有已经制定的变动方案都要重新归位,所以在计划的取消和“取消的取消”波折中,扣人心弦的剧情在最后几分钟里上演。

中情局领导终于要把一切中断的链条都连接起来,但是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几乎是争分夺秒地时间战。在美国一边,中情局报告给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报告给总统;而在这一边,托尼带领的“剧组”遭遇了意料之外的一系列波动:进入机场之后,工作人员没有发现他们的机票信息,当另一边总统终于批准计划之后,机票信息终于在“重试”中被看见;在安检过程中,剧组人员全部被革命卫队带到一边,他们用波斯语询问电影的相关情况,幸亏其中的安会说波斯语,在介绍了科幻电影之后,革命卫队还是不能肯定,于是要“再确认”,而他们一时无奈,此时登机门即将关闭;革命卫队在办公室里看到了一份娱乐杂志,上面赫然印有该电影的报道,为了再次确认,他拨通了电影协会的电话,而此时,钱伯斯和李斯特还没有进入办公室,在最后一秒伊朗方面即将搁掉电话的时候,钱伯斯终于拿起了电话;当剧组终于被放行,当他们通过登机门坐上摆渡车的时候,伊朗那边却在大使馆切碎的纸条中拼出了其中一人的头像,而这个头像和在集市中偷拍到的剧组人员一样,于是电话打给了机场,机场人员马上跑向了安检处,但是当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剧组已经登上了飞机;革命卫队终于砸开了航空公司已经关闭的大门,然后迅速驾驶汽车,朝着即将起飞的飞机追赶……

坐在飞机上的托尼朝舷窗看的时候,发现了飞机侧翼疾驰的汽车,一阵冷汗冒出,但是飞机终于接到了指令,可以升空,于是瑞士航空的363航班在加速中起飞,在飞行中离开伊朗,“他们安全了。”当中情局人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最后一分钟营救终于画上了惊险的句号,大家拥抱,大家欢呼。惊心动魄的营救计划,当然是一种叙事需要,试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就可能破坏整个计划,试想当伊朗发现可疑怎么不直接打电话让飞机停止执行飞行计划,还会用汽车去追逐?

当然,这样一种设计除了营造一种好莱坞的情境之外,也在于阐述一种主题,“CIA营救德黑兰的六名滞留者的过程得到了加拿大大使的全力帮助,至今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跨政府国际救援的不朽典范。”这是最后对此次营救计划的一个肯定,从伊朗救出美国大使馆人员,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事件,而在这个国际事件中,充分体现了一种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从一开始冒着危险提供保护的加拿大大使夫妇,有为这个拍摄计划精心组织的钱伯斯和李斯特,有千方百计不透露信息的使馆邸伊拉克女佣,他们几乎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营救。

而托尼虽然也是出于工作职责实施计划,但是在计划中,他主动担责的态度也对整个营救计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样一种责任意识也是他对于个人生活的一次回归努力。和妻子过着婚姻名存实亡的分居生活,和儿子分隔两地有着强烈的思念,对于托尼来说,个人的一切也是责任意识必须体现的重要内容,在他实施营救计划之前,就告诉同事如果失败,委托他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即将前往伊朗时候,他在机场他给妻子和儿子寄去了一封新,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并祝儿子生日快乐。这是一种浓浓的个人情感,而在那六个人里,有两对夫妻,在生死攸关之际,他们最心不下的也是对方,在拥抱中,在哭泣中,似乎走到了最后的一刻。

所以一种解救,其实是对于生命、对于爱的关照,甚至对于一种和平生活的向往,那个虚拟的《阿尔戈》电影,讲述的就是地球人如何击败宇宙霸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如何保卫美好家园的故事,虽然它只是一个虚拟的电影,但是当托尼最后回到妻子儿子身边的时候,睡熟的儿子房间里,那墙上贴着的就是电影的图版,一种现实,一个梦,世界需要保护,和平需要维护,爱需要呵护,“去你的阿尔戈”,也许这个营救计划就是一艘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历史的阿尔戈号。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40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