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2 BBC迷局和Google困境

我将与绝望携手反对我的灵魂,
与自己为敌。
——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对于刚上任不足两个月就宣布辞职的BBC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来说,莎士比亚的这句话一定不是对自己说的,“与自己为敌”是和灵魂有关,和道德有关,而当丑闻一次次以绝望的方式深入90年历史的BBC的时候,自我折磨已经变成了一种离开,而且是拿着百万英镑的报酬离开。那世界里有太多的反对,有太多的敌意,几个世纪钱的一幕戏剧如何能写完这样的悲剧?

绝望的悲剧?在道德危机的表面之下,或许是法律底线的突破,就在恩特威斯尔上任后不久,BBC的王牌新闻节目《新闻之夜》因为放弃调查和报道已故BBC主持萨维尔性侵犯未成年人一事,受到来自政界和民间的巨大舆论压力。而日前《新闻之夜》再次爆出将一名前政客影射为性侵儿童案件嫌疑人的错误报道,导致恩特威斯尔最终选择引咎辞职。

恋童癖到性侵犯,或许也是从道德沦丧走向法律制裁,也不仅仅是个体的绝望来反对灵魂,来“与自己为敌”,而是所谓新闻的公信力的全面沦陷。成立于1922年的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英国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公司草创时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广播传输网络,以为今后的全国广播提供便利。1922年11月14日,BBC的第一个电台“2LO”以中波从伦敦牛津街的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Selfridges Department Store)的屋顶开始广播。次日,“5IT”从伯明翰开始了广播,“2ZY”从曼彻斯特也开始了广播。

BBC打开了丑闻的一扇窗
Google关上了救赎的一扇门

作为全球顶级新闻机构,BBC拥有独特的经营模式,他是全英国民的公共媒体,为了远离商业和政治影响,保证节目的公正和独立性,BBC在立台之初就确立了“以公共资金作为经费来源”的原则。当初成立时,也由几个大财团共同出资,包括马可尼(Marconi)、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British Thomson Houston等。但是BBC这样的“姨妈”或Beeb会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政治?BBC监督机构主席彭定康11日呼吁对BBC进行改革,他说,一种官僚主义文化导致这家机构出现了“不可接受的劣质新闻工作”。

其实这些丑闻并没有直接涉及新闻产品,但是作为一家媒体来说,公信力仍然是90年来最大的资本。但其实,我对于BBC只能是“耳闻”意义之上的,一方面是BBC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广播意义上的全球控制,另一个意义是在不断被封锁的命运中,BBC只能是一个传说。BBC中国网现在也根本无法打开,最初于2006年1月开通的中文网到2009年8月14日改名为BBC英伦网,除了自曝家丑的几条新闻外,也大都是关于英语教学的内容,与BBC官网的丰富内容不同,这是明显被“妥协”的结果,而且网页粗糙之极。虽然可以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常浏览,也在在中国的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注册了官方微博帐号,并使用简体中文在其发表微博。但实际上并无多少新闻,更无多少政治有关的敏感内容,这倒和BBC初衷相吻合。

我不是BBC的用户,丑闻与否,或者不管在道德还是法律层面的沦陷,和我并无关系。所谓的性丑闻也只是一起娱乐事件,和所有政治无关、政治有关的新闻一样,无可避免染上了娱乐的味道。而其实从BBC的迷局中,或许更能看见另一个现象,那就是Google难题,从2010年做出那个“艰难的决定”之后,Google已经越走越远,甚至积重难返,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它是永远的痛。

“抱歉,发生意外情况,阻碍了 Google 阅读器完成请求。”这是每天在打开阅读器之后的告示,Google已死,却连烧纸的地方都没有,来自Yahoo消息,Google证实几乎所有服务都在中国被屏蔽,屏蔽始于11月9日下午五点左右,干扰方法是DNS污染,其中包括Google.com、Gmail, Google Maps和Google Docs。目前封锁的特点呈现为间歇性中断连接,造成问题可能是来自Google本身的假象。卢松松说,“谷歌在中国市场遭到了多方面的打击”,这打击包括:谷歌的服务全线被墙;谷歌搜索日益边缘化;移动地图被百度赶上;谷歌与北京的糟糕关系。

日益边缘化的Google是不是也在”去政治化“?但是政治如果是一种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与自己为敌”的东西,那显然BBC的丑闻和Google的被屏蔽,从本质上来说都在寻找一种看似绝望的灵魂救赎,“叹息深处,藏着一个鬼脸:牺牲与献祭中也混进了人间欢场的云雨。”而如果这样的寻找只是不断在解构着对权威的膜拜,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无异于作茧自缚。

“人究竟是被自己的火焰,还是他人替你准备的火焰吞没,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性格的真理是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付出代价。”没有永远的神坛,也没有永远的死亡,在火焰深处,其实是有一两声呐喊的。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5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