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8 不在场的大多数

这是一段只有4分钟的视频,不是电影,不是游戏,是电梯里的真实监控记录,因为一个女学生的一系列怪异的动作而被冠以“诡异”的色彩,甚至可怕地联系到了她事后扑朔迷离的失踪。似乎,那个充满暴力、诡异甚至血腥的故事正在这段视频传递的场景之外秘密地发生着。

这一段酒店电梯的录像片段是美国警方当地时间14日公布的,一名叫蓝可儿的加拿大卑诗大学华裔学生在洛杉矶市中心贫民区旁的酒店住宿时,在电梯里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怪异动作。在4分钟的片长里,蓝可儿出现约2分38秒。视频中显示蓝可儿进入酒店电梯后,将全部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一次,随后立正躲在升降机外看不见的“死角”处。但是电梯并没有关门,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10秒,蓝可儿将头伸出升降机外查看,之后又小心翼翼走出电梯,非常谨慎地在升降机外小步侧移,她在升降机外站了大约30秒,双手抱头又进入电梯,再度将全部楼层的按钮按一次。但是电梯的门还是没有关上,之后蓝可儿又走出升降机外,手舞足蹈地似乎在叫嚷,随后又像数数字般折自己的手指。大约15秒后,蓝可儿便离开电梯监控的范围,之后,电梯开始关上门,之后又运行在不同的楼层,开门关门,但均无人员进出,也再无蓝可儿的身影。

本来这可能是一段平常的监控录像,电梯没有关门或许和电梯的故障有关,但是蓝可儿之后便失踪了,而且至今音讯全无,因为电梯视频里蓝可儿的怪异动作,自然和她神秘的失踪连在了一起,据警方强调蓝可儿并无精神问题。一个人、电梯、失踪,或许视频和失踪没有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但是因为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这段视频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悬疑剧,电梯关不上门是灵异事件?还是门外有在监控之外的可怕的人存在?种种猜测让这段视频披上了诡异的色彩。

在很多电影电视里,电梯一直是某种恐怖惊悚电影的常见场景,而我们在观看这段视频时,甚至不会有一点点娱乐心情,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人,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仿佛就在身边,是的,这段充满悬疑和诡异的真实场景,放大了我们围观时的恐惧心理,我们不会有最后得到合理解释的释然感。但是仅仅是心理上的刺激,我们只是围观,只是猜测,但我们不在现场,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视频之外是不是有另外的人存在。因为不在场,反而延伸了我们的想象,反而加重了我们的猜测,反而使这段视频不再真实。

这是不是不在场的过度诠释?是不是会远离那种真实的客观事实?想象是我们寻求解释的一种途径,但这种途径的危险在于蒙蔽了可能的现实,或者消除了“物自体”。在哲学上,当然也有“在场性”的概念,或是“绝对理念”,或是“强力意志”,又或是“在”、“存在”,笛卡尔则解释为“对象的客观性”。哲学的“在场”是形而上学意义的,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

而这个概念在文学上有过活学活用的“成就”:2008年3月,“以眉山散文作家周闻道,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为首的全国18位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全球最大的华语网站“天涯社区·散文天下”,公开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高举出所谓的中国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在场主义”的旗帜,锋芒直指三千年汉语散文写作。在“在场主义散文”宣言里,我们能读到对于哲学名词的简单搬用:

“在场散文”视“在场”为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认为只有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入,才能去除那些自称为真理的谎言、去除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对作家心灵的遮蔽、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遮蔽、对当下现实的“真实”与“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笔直接进入事物内部,与世界的原初经验接触,并通过本真语言呈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场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

用“澄明”打开通向“在场”的门,用主体的介入来“去蔽”、“揭示”和展现客观现实,无论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还是文学上的“活学活用”,在场的目的就是要使经验达到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或者,“在场”就是一种被贮存的过程,无论是一切文本(text)、言辞(utterance)、通信(correspondence)、意指活动(signifying act)或通讯用语(communicative expression),都源自某根基或中心:后者确保其必要、本质、不可分割以及不可解构的同一性的身份认同。

其实,抛却这些哲学意义,在场可以通俗理解为“我在现场”,通过主体的存在证明真实和客观,这种通俗意义在现时代却是工具化的,那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喧闹。简单地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将互联网从电脑延伸至手机上。”而这种延伸并不只是工具的变化,上网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手机作为一种终端设备,联系着每一个单独的人,也就是那个“不可解构的同一性的身份认同”,无论是QQ、微博、微信,都将这种唯一的身份认同放大到了极致,每一个账号背后都是一个在场的个体,没有重复。也就是说,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使这种个体的在场意义得到了实现,人们不仅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而且通过群聊、语音、视频、图片等在场的设备来证明自己接近现实和客体。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而分析公司Flurry最新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去年11 月29 日,Flurry曾发布预计称中国市场iOS 和Android设备装机量将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超越美国。而截止到2013 年1月,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的活跃智能手机数量差距已经濒临阈值,分别为2.22亿台和2.21亿台。而据预测,到2013 年2月末,中国对比美国数量将变为2.46 亿和2.3 亿。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场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而更为致命的是,在场的个体并不是为了储存真相和客观事实,而是为了分享,在分享中找回自己,找回自我存在的感觉,或者说,我们只是在证明我们是人,是存在的人,所以在”在场“中展示自己,供人观赏、评论,也就是在越来越多的在场证明中,客观现实是个体眼中的客观现实,物自体当然也是自我意义上的自提,所以“显现的存在”实际上是将一个整体的”真相“进行了分割,众多的身份认同最后只能得到一个破碎的现场,一个割裂的现场,这是分化的“真相”,这是碎片化的存在,而过度分享的最后结果是:更多的人在围观,更多的人在猜测,更多的人在评说,更多的人在远离“在场”。

王小波说“沉默的大多数”,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身上都打上了@的标记,但却是“不在场”的大多数,过度分享带来的不是抵达真相,而是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诡异现场,越来越多的自我想象,越来越多的遮蔽和谎言。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44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 1条留言
  • 五行缺水2013-02-21 15:52:18回复
  • 蓝可儿证实已死http://www.21cbh.com/HTML/2013-2-21/xMNTg3XzYyMzIxMg.html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