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18 御风熏得游人醉

天气已经有暖风徐来了,穿过人流熙攘的河坊街,站在四拐角一带,已经找不到这风的位置和方向了,自北而南的南宋御街和自东向西的河坊街交错在这个十字路口,仿佛贯通了历史的脉络,东北角的张允升百货店、西南角的孔凤春香粉店、东南角的宓大昌烟号和西北角的万隆火腿庄,将一段南宋的历史裹得严严实实,如织的游人传过街衢,停留下来,却始终看不到历史到底以怎样的方式转身而来。

寻找南宋御街,是从吴山广场开始的,这是一条对我们来说熟悉的街路,武大郎、拉大片、回春堂、胡庆余堂,在河坊街上,都是这样活生生呈现着,熙熙攘攘的游人在拥挤中把每一个进口都堵塞住,仿佛我们触摸历史会被视为亵渎,在规则的街道上踩不出异样的步伐。当然,我们的目的地在南宋御街,一个开街不到半年、正褪尽历史旧颜的仿古街道。

就在河坊街东侧,他的另外一个更通俗的名字是:中山中路步行街,1000多年前的南越时期,钱镠建设了一条贯穿城市南北、作为城市中轴的路,这条路就是南宋御街的前身。800年前,这里是一轴定皇城的南宋天街;100年前,这里是百业俱兴的福地。这条承载着历朝历代的期许、辉煌与寥落,寄托着无数人旧日情怀所向往的“御街”,在千年后褪去旧日颜色,开始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去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漫步御街上,明显没有了河坊街的拥挤,闲散的步行取代了熙攘的人流,小桥流水点缀其中,两边的商铺各具特色,既是最传统的,又是最时尚的;既是最东方的,又是最国际的;既是最生活化的,又是最具创业活力的。

南宋临安城沿袭采用“厢坊制”,以御街为脊骨,鱼骨状联系各坊巷的格局奠定了杭州历史城区的基本空间结构。在中山路地区,这些坊巷至今仍有大量遗存,其中保存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的街巷有近二十余段,大部分集中在上城区段中山中路、清河坊一带,包括18个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和29个重点历史建筑,以清末民国建筑为主,总建筑面积约34000平方米,保护范围约达3公顷。

从最早的南宋鼎盛时期到明、清的建筑,从民国初年的西洋建筑到现代化建筑,从各色宗教建筑到极富杭州地方特色的名人故居以及百年老店,沿着中山路,由南到北,万隆火腿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南宋文化、明清文化、近代文化、现当代文化依次呈现,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文化,被称之为“活着的建筑历史博物馆”。但是其实这样的行走是缺少主题的,或者而根本不能融入800年来的南宋遗风,历史在这里基本上还是静态呈现,不像河坊街已经融入了商业经营,并且和游人互动,完全消除了历史深度,而在这里略显冷清,“南宋御宴佳肴”也早在昨日上演,而在这里走马观花也就半个来小时,看起来很安静,仿佛历史正在沉睡,千年或者八百年,都是过眼云烟,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

“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可是,这繁华是一张纸的传奇,是刻在街角石碑上的铭文。暖风吹来,那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杭州,在石板路上还是蛩音如诗,是的,我们听不到历史深处千年未灭的御风,石板已破,路面被损,铁骑而来,是岳飞含冤之死的消息。帝王御驾的旌旗招展,公侯贵族的车马辙印,商贾百姓的轿履足屐,只是都已慢慢远去,而在哈根达斯的欧式柱子里,我们分明听到了下一个繁华景象的诞生延续。

题图:南宋御街南端凤山门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81]

Tags南宋御街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