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5 不是迷狂,是迷离
数字在上升上升,总是以某种“偶遇”的方式呈现出来,一部电影,一部并无多少期望的电影,一部并无多少精彩的电影,一部可有可无只作闲聊的电影,当它从影像变成自己的文字的时候,解读也意味着跌入一种“迷人的圈套”。
《北京遇上西雅图》,谁又会遇上那些陌生的词?博客的点击出乎意料,在一种安静的背后似乎有“偷窥者”进来,好久没有在如此情境中发现文字的意义。昨天贴出的博文,今天已经跃居年度第三了,而且还在缓慢地爬升。一百开外的阅读数或许也是一种个人观影的写照,但是足以成为一个亮点。自娱自乐时间长了,连自己都觉得坚持变成了自我的肯定,而那些在别处的人,看到的人,以及不看的人,都是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些数字。
而他们有时候却会发现一个隐藏着的世界。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链接,相关的文字可以是联想手机,可以是丰田,可以是郝志,甚至可以是北京阜外医院……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通道,被导入到另一个空间,进来,浏览,然后退出——看见之后也依然是陌生,依然是离开,依然是“遇上”而已。
这是数字呈现给我的迷狂,在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和“认真”中,其实这样的“迷狂”不具备任何的意义,只是在那些经过的影子后面大约看到了可以交流的东西,但这也只是数字时代的一次偶遇,一次由搜索促成的迷狂路线,但不停留不评论,数字只是数字,文字只是文字。是的,在数字化时代,迷狂的表象之后可能就是迷离,就是不认识路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背后诺大迷宫的现实。
还有什么可能是应该走出来的?另一个场景,是一个中午的事故,其实毫无预兆。也是和数字有关,甚至也只是闲聊地在迷宫里自娱自乐。一部40年前的电影,是另一个时代的写照,那时没有那么发达的科技,没有那么透明的信息,在那些黑暗笼罩的日子里,也没有那么多不明身份的破坏。却被带到了这个现实里,只是某一个瞬间,某一个场景,总之不是“迷人的圈套”,就这样突兀而来,带来整个的黑屏。
午后的一击,本来会在某一个虚幻的梦里出现,但是却还在现实里就挥之不去了。像黑色的夜晚突然降临,点上蜡烛,或者默默祈祷。然后便是在机器时代里的那些自救方式,比如重新开机,比如查杀病毒,甚至还会将一切的数字化东西扔在一旁,在40年前的那个电影里看见恐惧,听见尖叫。
40年前的悬案,是不是也是中午的一次“遇上”?其实在数字化时代,到处是陷阱到处是迷宫,不是你想要的“清净之地”,而是完全被覆盖,被不同的数字,被不同的符号所覆盖,而你在这样的覆盖中只能看到随时消失的故事,随时消失的意义,只好一个人等在没有结局的断裂处。
某种不安并不是自己想要彻底去除,也不是凭借一些隐喻就能使自己发现离开迷宫的路,一方面是不断地陷入其中一方面又难以自拔,在欢愉和鄙视中,越来越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一个解不开最终谜团的矛盾体。那么在数字面前,人人平等,一样只是遇见,只是在茫茫人海中看见似曾相识的那些笑容,但是他是他,我是我,故事是故事,小说是小说,数字是数字,电影也是电影。
重启,删除,安装,以及最后回到秩序中来,数字的迷宫在身后变幻出一个陌生的图案,只是适应与否的问题,那个“迷人的圈套”无关乎生存状态,只是一种可能的现实。是的,那文字背后的数字还在上升,还在解析一段看过的影像,可是谁也不认识谁,谁都是过客,谁都是在我们无关的城市里发现的那条线索。
也就不孤单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21]
顾后: 身后的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