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8 内外有别:苹果和Facebook的政治讽喻

“8点20分发”终于被解构成了一个娱乐事件,与“低到尘埃里”的戏谑和反讽相比,以“中央”和“人民”为称号的两家在中国拥有最高政治地位的媒体,高调揭批苹果的“双重标准”,在控诉和质问中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强势舆论氛围。

继“3·15”晚会曝光之后,昨天央视在新闻联播里,连称《苹果避重就轻,社会关注事态进展》和《质检总局要求苹果公司改正违规行为》,而在此前的3月22日,央视在两分多钟的节目里,对“苹果公司始终没有对曝光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进行控诉,焦点访谈在22日以《傲慢的洋品牌》为题质问:“苹果公司虽然在3月17号做出了回应,但在声明中并没有出现消费者期望的道歉和整改。这被网友称为是‘官方回复假大空的经典范文’。消费者也在问:这是为什么?是谁惯坏了苹果呢?”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官方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更是以暴风骤雨般的密集批评针对苹果的“内外有别”,昨日评论版头条发表《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一文,这是继周一头版报道《苹果咬了“上帝”一口》、内版质问《傲慢苹果“啃”不动?》,昨日《霸气苹果伤了啥》后,最高喉舌再一次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名义,站在央视身边。而今天“视点”再次“出击”:《苹果售后规定涉嫌违反我国法规》、《与苹果总部沟通记》、《苹果5款产品被诉专利侵权》、《苹果到底躲了多少税》。

“苹果公司在中国,一直是以励志片面目出现的,乔布斯的传奇恨不得成了创新的楷模。近些日子,这部苹果励志片忽然有演变成烂片的趋势:无视中国消费者、售后服务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税漏税、被抓到错处还死不认账……甚至还好意思自我称许‘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这是名为李泓冰的作者在评论中开门见山直捣苹果的“黄龙”。“那些曾经被我们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对消费者的善意,以及顾客受损的巨额赔偿之类广为流传的传奇,换个地方,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一些曾经嘲笑中国诚信匮乏的西方大牌,它们自己的‘诚信’何以如此不堪一击?”、“中国消费者的靠山何在?我们有没有对付苹果之流的利器?”

“内外有别”的消费规则变成了对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以主流媒体的批评介入苹果的商业运作,或者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傲慢,但这种傲慢或许还有专业性的质疑:“若苹果公司确有涉嫌违法之处,接下来应该出场的是法律。如果法律不出场,而仅仅通过舆论口诛笔伐,质疑其傲慢和霸气,并不能有足够大的说服力。即便我们认定苹果‘霸气’和‘傲慢’,也只能算是对苹果公司的一种‘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是主观的,这也是一些消费者挺苹果的原因。”

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央视和人民日报的集体发力,并非是简单的“媒体曝光”,这更可以看做是舆论权力的一次综合运用,或者也是一种政治需要,甚至让人联想到曾经的“谷歌事件”。而与对苹果密集的“控诉”和质疑相比,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是Facebook的全球境遇,有消息称,缅甸日前宣布对Facebook解禁,这就意味着目前全球仅剩中国大陆,古巴,伊朗四个国家对Facebook进行封锁。@罗昌平说:“朝鲜、古巴、伊朗和大陆继续不要脸,继续不读书,因此简称为四大墙国。”

其实,苹果和Facebook的境况有着一致性,那就是在中国“内外有别”,人家可以享受的服务我们没有,人家可以获得的信息我们没有,这种“内外有别”恰好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一种写照,最生动的解读是:《媒体曝国企食堂宴请官员:茅台装入矿泉水瓶》,文章引用银行业内人士所称,在中央厉行节约后,“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喝茅台把商标先撕下来,更为隐秘的办法则是,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同时严禁任何人拍照。如果是在外面吃饭,要求服务员每次进出必须把门关上。”

“矿泉水瓶装茅台,真能‘装’啊!”,从外部市场到内部餐厅,从外部标签到内部茅台,这是不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治暗喻?而在这些个案背后也是积习难改的制度缺陷。其实,就个人而言,也是从未对“苹果”有过好感,而Facebook也是在去年到韩国时一睹其“芳容”,在内心深处,我不喜欢苹果,也不喜欢翻墙去社交,所以不管是苹果还是Facebook,“内外有别”的伦理对于从未有过需求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听闻的传说而已。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33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