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8 避邪南京

一个城市的符号传递着一个城市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往往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南京就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始置金陵邑、以为“王之地也”,简称“宁”,而从此的2000多年历史,造就了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龙盘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开明之城、钟山风雨帝王城……无不表明着南京这个城市的丰富内涵和曲折经历,但是也正因为这些历史的沉积,使南京呈现出独特的城市记忆。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无锡的导游说,南京虽处苏南,但和苏州、无锡等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城市性格,尤其在语言上,南京大部分地区通行的南京官话,属于汉语言北方方言区江淮官话,而不是苏南典型的吴侬软语,当然,南京也很少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典型江南风情,走在南京街上,你很少能体会到那种城市的精致感觉,大大咧咧,甚至有些凌乱。

当然,南京的地域文化归属在哪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在历史的沧桑中呈现出的悲情却是给我特别的感受,此次游历的景点包括总统府、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虽然只是零星的几个点,但几乎都和悲情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悲情,就是生命之逝带来的血腥和疼痛,在雨花台,大批大批的学生为纪念碑献花,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表情肃穆,传递着一种哀痛的心情,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种心情越发明显,静静地行走在那些历史图片、死难者遗骨笼罩着的纪念馆,触目惊心的感觉压抑着不敢出声,仿佛历史已被那些苦难者写尽,而现实生活中只留下对生命的敬畏和凭吊。

而在南京漫长的历史中,生命之逝只是一个缩影,谈到南京,人们总是会想起孙吴末帝孙皓、陈朝末帝陈后主、南唐末帝李后主,被赶下皇帝宝座四处逃亡的明代建文帝朱允炆,以及太平天国的灭亡、南京条约以及南京大屠杀。人们常说,南京是一个龙盘虎踞之地,但其实,在这些历史典故的背后,却是被抛弃的城市际遇,从明朝迁都北京到抗日战争南京沦陷后迁都重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隐含着太多的无奈和痛苦,我不知道这种迁徙之痛是不是和南京的地理位置有关,孙中山曾把南京称作“美善之地区”,因为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这样的佳境却多次遭受兵燹之灾,在繁华中屡见瓦砾和荒烟。

建康路、洪武路、永乐路、大明路、太平路、中山路、建宁路……这些路名仿佛是南京人对历史的缅怀与追忆,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路、虎踞关……这些地名也分明让人感觉到了历史逝去的无奈,在南京人的血液中,似乎总有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情怀。从中山门进入南京,一只昂首挺胸的青铜辟邪就会出现在人们眼前,辟邪就是南京的象征,今天的南京,以辟邪为象征,在南京随处可见,装饰的商标、纹样和仿制石雕,甚至南京市的市徽就是以辟邪为主的图案,“南京”牌香烟图案上,辟邪站在明城墙之上,左右有龙虎环抱。而其实,避邪是南朝王侯墓前的神道石兽,是墓葬的标志物,同时也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权力和尊严,并含有避除邪恶之意。这样的青铜辟邪放置在中山门外南京城的要道口,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把南京城当做了一座巨大的坟墓。也有学者表示,南京的城市象征应该选择历史上在南京创天立地的人物,比如英雄人物孙权,但是,很明显,对于南京人来说,对生活的祈愿远远高于对英雄的膜拜,南京历史上从来不缺伟大的人物,但南京人似乎更愿意在这样的精神构建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34]

思前: 华西神话

顾后: 花语(色图)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