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7 五百次的回眸
时间没有到达尽头,时间的挂钟还在滴答滴答地响,划出一个白色的斑痕,而黑色的数字指片却旋转不停,“它们拥挤着。它们从白色的斑痕里挤出来。沿着墙壁落下来。它们就是地板。黑色的斑痕就是另一间房间的地板。”引用的黑白,引用的数字,引用的时间,却不在一部小说的结尾处,而在自己的中间。
这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题,这其实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可以抛给小五去完成,2400篇文章,经历了1900天的时间,如果按照每天一篇的平均数,那么会多出多少篇?答案是:500篇。甚至不需要小五去计算,那种简单明了就如白色与黑色的对立与并列,没有任何的歧路。这是人生的时间和物理的时间的简单减法,在一个巧合的点相遇,所以它们的序列组成了一种对博客解读的方式。
一方面,对于人生时间的数字解读,包含在坚守的生活方式中,它的书写方式是:贰肆零零,大写,规范,以及正典,像以往经历的每一个人生时间的节点一样,是必须要放大和强调的,7个月之前,是2013年5月31日的贰零零零——进入的是数列里的“21世纪”,当然,每一个1并不代表一年,100当然也不是一个世纪,否则走得太快就只能是一种虚妄。按照这样的序列向前,则是不断被记录和提及的数字节点:2012年11月18日的“壹捌零零”,2012年1月31日的“壹肆零零”,以及2011年3月10日“我的千岁寒”——“时间成为一个序列,我和我被叠加在一起,短语被叠加在一起,所有的历史也被叠加在一起。”
![]() |
时间的序列 |
|
人生的节点 |
人生的时间叠加在一起,是不是对于历史的一种超越?再做数学题,如果把多出来的500再按照每天一篇的平均量分配到物理的时间上,则是16个半月。如果内心的虚妄变成某种幻想,那么这16个半月的时间就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填充物,未来或者过去的填充物,它消解了物理时间的固定化,在个人的生命旅程中变成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是向前眺望,16个半月就是一年零四个月,也就是说直接抵达的是2015年4月,跨过了即将到来的2014年,人生是不是已经穿越了,如此,我便已经先时间一步走在无人的未来,那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就像时间在墙上留下的白色斑痕,滴答滴答却已经到了时间的尽头,那里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什么样的自我?
如果向后回望,如果从2008年10月开通“或。者”为起点,回溯上去的话,则是到达了2007年的6月,那是已经经历的过去,那里会有很多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像不是倒退,只是回眸而已,但是在人生记录空缺的时间里,一切都像是没有意义,回望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对于时间填充的形式。
向前和向后,物理时间未曾改变什么,但是人生的履历或者已经因为数字的存在而变得像游戏一样具有某种戏谑的味道,而自己仿佛也跳出了这个固定的时间,这个任何人都一样的时间,这个不容修改的时间,这种穿越是不是带来一种现实的有限解体,这种变形会不会让人更加对现时感到不满?但只是一道数学题,一道简单的数字计算,夸张也罢,穿越也好,时间毕竟是无法超越的,而数字里的人生故事也只是让自己有一种超越的激动而已,当再次回到自己和别人一样的时间的时候,我又变成了“我们”——没有异构的现实,没有超常的目标,没有对现实的超越。“数字序列是无限长的,怎么可能有最后一个数字呢?”它是一个通往自我世界的黑洞,没有人会看见那里面未知的恐惧和惶惑,而那个关于最后一个数字的规则只不过是为了那个“最后一场革命”而设定的游戏,“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所谓‘最后一个’是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没有最后一个,当然也没有向前和向后的改变,白色的斑痕里还有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数字的指片,但是时间的指针又重新找到了,拥挤着沿着墙壁落下来的不是时间,而是数字,是一串只被记录的数字,只被当做数学题计算的数字,以及被改写成大写让人肃然起敬却总会被其他数字代替和覆盖的数字,五百次的回眸,最后换回的也只是一次擦肩而过——时间,还在它的规则里走向下一天,走向自己的地板。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00]
思前: 《入学照》:面带微笑的现实
顾后: “70前”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