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6 “娜”样的国家
李娜夺得澳网冠军的时候,我和老马正举杯庆祝我们的重逢,电视机里直播的声音忽然盖住了我们的激情,转过头去,是第一局的七分取胜;在转过头去,是第二局的横扫,比赛定格在最后的颁奖仪式上,我们仿佛是预知了今天的胜利,我两个月以来的第一次喝酒就以这样的方式诠释了偶然。
没有掌声,其实在亲历者和旁观者被分割的空间里,我们即使有热烈的掌声,李娜也不会听见。只是老马的问题一下子将我和网球拉近了距离。“你大学时候打网球的吧。”我点头,顺便喝完了杯中的酒,老马的这个问题将我有限地带到了18年前,那时我举着最低级的木质拍子,在学校的网球场上来回奔波,而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几乎没有时间再拿起拍子,再到场地上奔波,记忆组成了关于网球的一切。
高兴地举杯,有限地回忆,以及大屏幕的直播,和取胜之后的国家民族荣誉,对于这一个夜晚来说,显然有着过度解读的嫌疑,但其实,不管是亲历者,还是旁观者,一切都是在个人的层面上,当澳网变成李娜的澳网,当Australia变成Naustralia或Australina的时候,新造的词浓缩着一个职业运动员的辛苦和汗水,也折射出关于个人与国家的争议,而这种争议在李娜面前,只不过是对曾经叛逆的延续。
就在李娜决赛前,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就曾经说过:“只要脑子不进水,澳网冠军没问题!”李娜果然如其所言,终于夺得澳网冠军,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女子选手,“脑子不进水”从一个国家体制内的领导口中说出,已经超越了对一名运动员成绩的预判,而成为含沙射影的质疑,这种质疑在2012年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版本,“我感觉到李娜很多时候都会突然性的崩溃,究其原因,是她从小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李娜从小就选择了网球,她在教育这一块是缺失的,然后她的心理发展得不够全面,很多事情她解决不了。李娜不像我们,我们知道自己关键时刻出现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调节,但李娜调节不了。”
在领导的眼里,李娜缺失了很多教育,缺失了心理的全面发展,这种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脑子进水”,因为在法网获得冠军的时候,李娜就说过:“我只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我来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实际上,对于李娜来说,她真正“缺失”的是获胜之后的国家荣誉,甚至国家话语,在昨天夺冠的时候,李娜依旧用她流利的英语说出了那些感谢的话:“感谢我的团队,谢谢我的经纪人让我变得更富有。感谢我的体能师,过去几年我都没怎么受伤……谢谢卡洛斯,我们这个冬季真的训练非常辛苦,终于实现目标。”还有丈夫姜山:“他一直全心全意陪我旅行,帮我处理一切事情,还帮我试球拍。当然,你也很幸运娶了我。”
李娜感谢了卡洛斯让她变得强大,感谢了姜山让她充满幸福,感谢了赞助商让她日益富有,还感谢了团队给他提供的后勤保障。没有国家,没有领导,“脑子不进水”的成功依然只是“一个人的战斗”。是的,她从来属于她自己,属于一名职业球员,在大满贯的赛场上,个人符号往往覆盖甚至取代了国家符号,所以李娜流利的英文,不感谢国家和领导的感言,都在证明她是她真实的自己,都在证明脑子进不进水只是某些领导的意淫而已。
作为职业球员,李娜无可回避在国家体制下的岁月,只不过在她那里,这一段岁月是封闭,是压榨,甚至是一场噩梦,而在“单飞”之后,在国际团队的帮助下达到了状态的巅峰,里面或许有国家体制的刺激,但是对李娜来说,分段式的体育生涯并不具有一种标本意义,或者说,逃出体制和获得大满贯冠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李娜夺冠之后,成为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的象征,似乎有一种“莫言式”的国家悖论。
李娜是中国人,但是球场上并没有升起五星红旗,也没有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有的只是李娜充满微笑的脸,以及满口流利的英文,当Australia变成Naustralia或Australina的时候,我也依然在国家内部喝着辛辣、刺激的酒,当然偶然也回忆一下那曾经挥动球拍的真实记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