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1 不如游戏
今天的新闻:《黑客盗售1300亿游戏币 成都物价局鉴定值45.5万》,虚拟财产到底算不算个人财产,受不受法律保护?在成都的这个事件算得到了解答,这是个网游时代,虚拟的东西却正在变成梦幻的现实,而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这样说并不是允许把网游纳入到现实的合理秩序中,相反,网游的巨大解构力正在消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那种对立关系已经凝聚成裂变效应,以至于让我们看到一个破败的真实世界。所以,网游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在IT业界,基本上是继色情之后最大赢利点。网易一季度利润中,网游收入增长了34%。
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属于异类,从来不玩网游,当然对网游的诸如装备、积分、等级和国内外著名网游也知之甚少,用户忠诚度上我没办法保证,特别是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超过我预想,所以一般我很少关心网游。
但是,在虚拟世界里,确实需要一种游戏精神,从本质上说,唯有混沌和不确定才是我们所处现实的内核,它的外在表现很容易被人指责为游戏,这种指则正是由于它的反复和无穷变化带来的。因此“游戏精神”,它指的是不设定主题和目的,而是认可、接纳和反映这种反复与无穷变化。从方式来说,游戏是跳脱于僵化的一种手段,防止思维框架化、惯性化。由于概念和定义带来的世界观如同障眼布,不仅仅妨碍创意,甚至使我们无法看见真实,或者看见了也无法意识到。游戏是对概念和定义的一次颠覆和突破,使我们看到框架外面的世界,是思维体操,使我们的头脑重新柔软和有弹性。这使我们看到:“游戏精神≠儿戏”,游戏精神并不是同意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当然也不是反对,它只关心:什么才是最大的真实。
游戏精神被认为最逼近真实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性与社会的复杂与无穷变化。虽然有规律可寻,但由于个体的无穷无限,个体间的互动也成为一种无穷无限,而被互动所影响的个体命运,也呈现出“寻找”的无穷无限。这种叵测正是游戏的本质,即,它不是个体可以把握的,或者说只能相对和有限地去把握。
这些道理的阐释其实很形而上,我基本对游戏是乐趣第一,如果是一个煞费脑子的游戏,我会认为这是自己陷落的深坑,最后的最后是完全丧失乐趣,破关变成了劳累,压抑着精神,同时对于复杂与无穷变化的现实采取逃避态度,这当然无裨益的,索性去搞一些行为艺术,释放无限可能,成就出众人生。
《逃离密室游戏》是一款比较经典的游戏,记得是日本公司开发的,分红色房间、碧绿色房间、天蓝色房间、白色房间、墨黑色房间等几个系列,前几天又去尝试了一下,逃脱攻略自然忘记了,但是那种营造的诡异气氛还是非常吸引我,虽然全球几千人能成功走出的说法等于放屁,但是如果不了解游戏的攻略,盲目碰运气基本上会以失败告终。
在U吧,看到一个《逃离密室》系列,与以前“逃离密室”的游戏不同,不是简单让你在某个房间的犄角旮旯找全某些东西,而是增加了联系性和故事性,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进行解密。益智多于投机取巧。
在忙碌纷繁的现实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一点游戏精神,就像小时候看过的那只猫,对待捉来的老鼠,从来不是马上吃掉的,而是戏耍之,把玩之,猫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一种冷嘲热讽的游戏精神。猫的这种戏耍把玩的态度,完全摆脱了胃的控制,使充满暴力的进食过程,上升为戏剧性的一次审美活动。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