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5 马溪:“零度”变革破茧成蝶
木讷如我,当我把马溪居委会仍习惯地称为马溪村的时候,我承认,对于马溪为代表的城北土地的搏动缺少职业的敏感和关注。不管是从城西西墅变迁到城东东门的3年租客记忆,还是10年来居于广场一隅,在这个城市13年的生活地图中,马溪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一个边缘词汇,没有老残者说的那种“城北幸福感”。马溪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以至于当第一次深入马溪城中村改造的两大工程——“马溪苑”和“科技孵化基地”的时候,我才发觉城北真的有我未见的激情,那里土地播正播种希望,那里的天空已伸向远方。
因为归零的空白,所以会有更多的震撼和可能。这是我走入马溪的感受,而魔派对于这片土地的“零度”论述,则附加了厚重的历史和理论属性:当土地从单纯产粮还原为土地自身属性的时候,是一种质的飞跃,归为零的背后是更多的创新的机遇和创业的可能。
马溪这块“试验田”似乎永远不缺少探索。1983年,马溪村被列入临安县蔬菜生产基地范围,村里划出200亩田种蔬菜,全村85%以上村民从事经营蔬菜。当时的政策是由县蔬菜公司定任务,计划收购供应上市,以保障城镇居民蔬菜供应。县里则对菜农予以粮票、化肥等奖励贴补的优惠政策,扶持菜农种植蔬菜。这种计划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当时马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就是这片土地,当种蔬菜粮食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当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的时候,如何把土地重新置换出来,将粮食变成更多财富成为马溪发展新的课题。
2006年9月起,马溪村被列入首个新农村建设的“城中村”,开始了“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行政村向社区转变”的改造步伐,而马溪苑的标本意义开始显现:新区的建设完全交由马溪村自主开发,通过市场化运作,向社会筹资建设。建成的小区,除了满足村民落户,剩余部分则向社会公开出售,所得资金用于还贷,赢余部分除了支付土地、建设等费用,全部交由村集体支配。马溪苑建成后,马溪村所有居民都统一由政府规划安排住进新房,而原先的旧房区则全部无偿拆迁交由村集体建设发展经济和商业大楼。而村民个个都成为股东,每年享受分红,成为新型的“租金食利”阶层。
从马溪苑再到60亩的科技孵化基地,马溪的标本意义更加明显,城中村转型发展决不仅仅是“拆旧房盖新房”这么一个浅层次问题。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迅速向周边延伸,原来处于城郊的农村陆续被城区包围,周边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地价飞速飙升。地价的上涨提高了剩余农用地继续保持农用的机会成本,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剩余集体农用地陆续被土地付租能力更高的非农产业占用。而科技孵化基地的意义在于:此举突破了集体产权的所有制之困,把原先无法上市交易、无法形成商品来流通的集体产权的土地盘活了。
每次经过临水桥头,总是能看到“马立潮头,溪入大海”这句话,这也是对不断探索的马溪人的生动诠释,当“马溪村”这个词汇成为历史的时候,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消失时候,当旧有的马溪村在城北的土地上轰然倒地、灰飞烟灭的时候,破茧而出之时必将会有一次振翅的灵动。
![]() |
![]() |
![]() |
![]() |
![]() |
![]()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61]
文以类聚
随机而读
- 1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