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6 传统媒体:“给力”下的微变革

议题还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汇和融合,内容还是传统媒体在“全民记者”时代的突围和变革,只是一个星期之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给力”两个字让这样的局面变得和谐,很多人看到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看到了新媒体时代新的机遇和启发,只是传统媒体自身的痼疾让这样的变革看起来充满了行为艺术的特点,政策、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导向作用使得传统媒体的转向只能是微小的一步。

人民日报真的能“给力”吗?

《人民日报》或许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致敬的开始,11月10日在头版位置刊发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后,网络热词“给力”走红,与上半年仅在网络世界流行不同,这次却是在正式的全国性媒体报道之中。接下来几天,该词以井喷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以致有网民称之为“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仅过了一天,该词便开始以井喷的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这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突围显得多么小心翼翼,在这谨慎的融合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新闻媒体的等级跟风现象,而这正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包围下无奈的原因,政治责任、教育责任、导向责任等等附加在传统媒体上的责任压力在多变的新媒体时代,显得力不从心。《纽约时报》董事长苏兹伯格那句话,实际上让很多传统媒体看到了末日,看到了最后的挣扎:“我们最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纽约时报》的印刷,日期待定。”一个赢得过104项普利策奖殊荣、销量暂居全美第三的百年老号的预言让传统媒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虽然目前来说,中国媒体的格局是“新媒体的群雄并起”和“传统媒体风光犹存”,但是传统媒体的式微依然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开始停下持续高增长的脚步,被称为中国报业的“拐点”,而这正是新媒体大力发展的黄金期。在中国现有的体制机制下,传统媒体的生命力更多体现在政策和制度上,他们掌管着信息源,掌管着发布,甚至掌管着传播的方式,这种内容聚集的先发优势,是互联网为特征的的新媒体望尘莫及的,而且目前中国的新媒体也面临着两个悖论的过剩问题:内容过剩又稀缺,渠道过剩而无处逃遁,虽然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未来的市场,以及不断满足用户各种体验的网络运用,但在这两个悖论面前,有一部分传统媒体正好发挥着它的优势,在媒体的融合变革中依然保持着十足的优势心里,在网络规则面前依然居高临下。

但是,在每天300万条的微博面前,在“全民记者”时代爆发面前,传统媒体有限的转型其实是一次被动的妥协。9月9日,《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发布,我国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今年底将达6500万,明年有望突破1亿。微博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的现实让另一部分传统媒体坐立不安,舟曲泥石流“一个人的通讯社”、宜黄拆迁的微博直播,再摸种程度上已经宣告“全民记者”时代的来临,而在这些事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传统媒体起先的失声和后来的跟进,都是为了抢占自己的话语权,但这样的抢占显得很尴尬,这样的挑战不仅考验着传统媒体,也考验着政府、机构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也加入了“@行列”,注册微博,在突发或重大事件中抢占舆论阵地,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传统媒体主动出击的丧失,只能在后续中寻找无伤大雅的“微变革”。但这种缺乏先天应变能力的生存体制其实把传统媒体逼向了一个“向死而生”的尴尬境地。

不可否认,微博及“全民记者”时代有着先天的弊病,他们不是职业记者,他们发布的信息缺乏专业把关,他们在制造着碎片和垃圾,但是传统媒体在这场变革以及以后的生存中,不可避免地会在新媒体影响下寻找“给力”的源泉,寻找微变革,但最后的结局和《纽约时报》大同小异,浙江在线总编陈建华在《<纽约时报>的启示》中指出了传统媒体死亡的必然性: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报纸并非是永垂不朽、不可取代的,因为信息的传播本身不需要那么复杂的过程,不需要砍倒那么多的大树去造纸浆,不需要用那么多的纸浆去制造新闻纸,不需要在昂贵的新闻纸上附着各色油墨,不要要通过昂贵的印刷机争分夺秒地印刷,然后由庞大的发行队伍争分夺秒地分送到千家万户,而争分夺秒的最后结果还是远远落后于比特的瞬间传播……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2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