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 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
培训进入课题调研阶段,当然不用全程坐在教室里,不用规规矩矩做笔记,不用点名报到像个学生。调研的时间是一周,课题的内容还是钱王文化。当初报课题的时候也是情感使然,本性钱,和钱王也沾点关系,而且还是有关文化的,所以这一次的钱王文化课题看起来应该得心应手,但事实上,我对钱王知之甚少,而且几乎都是从文本中来,没有所谓的思考,更没有所谓的研究。
上午去了钱镠研究会,听了些大概,随着一些历史故事的展开,千年的人物慢慢显出轮廓,“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纳土归宋”的治国方略或者“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戒惧心理和矜持态度,却也是历史上所罕见,不管那时中原是谁称帝,是什么朝代,不管是强是弱,钱王都“善事中国”,直至归宋。其实历史内涵的挖掘相对容易些,毕竟有那么多的文献和研究文本,重要的是对现实的意义,除了构建和谐社会,我还没有更好的思路,所以,对我来说,课题调研也是一个难点。
正在翻阅那些研究文献,苦于思路的局限,偶遇市文联的葛伟,谈起钱王,才知道他写过一本《吴越钱王》的书,立马向他要了一本。翻阅起来,发现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钱王定都杭州,原本存在于浙江地区,以钱塘江为界相对独立发展的两种文化实现了大交流、大融合。”这两种文化,一种是“江南以山岳文化为主体的越文化”和“江北以平原文化为主体的吴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的揉和,创造出了“一种阴柔与阳刚兼备,宽容与坚韧并举,谦和与自信相谐”的吴越文化,而这种文化也成为浙江精神的渊源。
思路好像开阔了许多,当然越深化,需要的资料也越多,结构完善的困难也就越大,不过还有三四天,时间上应该比较充裕。其实在这之前,我不认识真正的钱王,而等深入其中,或者我还是不认识真正的钱王,里面的功勋或许是文献记载,或许是口头传说,在他曾经统治过的地盘里,毕竟会有粉饰,毕竟会有虚构,而等历史在千年之后展开,现实也便成了一种缅怀。在游览杭州钱王祠后,我就说过,历史是一个主流之外的悬案,想想,这样一个课题到底对现实有多少意义?
钱王成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把杭州从一个小地方一跃而成为大都市,为南宋的定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惜,像南宋这样的腐朽文化到后来便也成为杭州的品质,“暖风熏得的游人醉”却也是杭州一直以来的性格,宜居宜业,生活品质,休闲之都,这些现实口号的背后其实是对享受的追求,而背离的也是钱王那时的开拓精神。钱镠研究会曾有人发表评论,是“宋城千古情”大书特书以赵构为代表的南宋文化,而对钱王文化只字不提,是一种误导,是对历史的背叛,应该叫停,那时网站上发表这篇评论后,就有公关公司打电话说要删除这篇文章,说对“宋城千古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删帖的报酬从100元谈到200元,但最后还是被拒绝了。
和葛伟也说起,其实,现在在这个所谓的钱王出生和归葬之地,对于钱王的研究和钱王文化的发扬显得非常尴尬,市府门前的钱王文化广场因为绿城的“蚕食”被媒体曝光为“现实版的《蜗居》”,没有所谓的博物馆,没有钱王相关的文化陈设,只有房地产,原本从钱王陵向南延伸到石镜山、功臣山,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而现在,早已被房产开发活活阻断,钱王文化的格局被解构,可以说,这个城市对钱王的怀念仅仅是历史的,这个城市的发展对于钱王文化的内核是一种破坏,而现实变得断裂,变得可笑。
幸亏那时钱王走出了临安,幸亏在他骨子里有着务实和创新的精神,所以一个贩私盐起家的小混混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席之地,能够成为“浙江精神”的代表,只可惜,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71]
思前: 自始至终都没有尽头
顾后: 后半夜的“银色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