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沈阳故宫:风雨四百年

20250627.png

后金天命十年,即1625年农历三月初四,当时被称为“东京”的辽阳城宫阙内,努尔哈赤对诸王贝勒大臣道:“沈阳是形胜之地,西征大明,从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沈阳浑河通苏子河,于苏子河源头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虽然大臣们对此番迁都的“庭训”有些猝不及防,但努尔哈赤显然是在审时度势之后作出了这一重大决定:将都城从辽阳迁往沈阳,开始建造沈阳盛京,从此揭开了历史一页。这新的一页是后金都城演绎史的崭新一页,1616年定都“赫图阿拉城”,称之为“汗”,1622年定都辽阳,称之为“东京”;而这更是沈阳“盛京”四百年历史中划时代的一页:历经汉代“候城县”、晋唐“盖牟城”、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之后,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沈阳城成为一国之都,更是在之后晋升为清代的开国都城,开启了沈阳城市发展史中的“盛京时代”、“陪都时代”。

四百年前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被记载在《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之中,乾隆在御制的《盛京赋》中赞誉其“聿造故宫”“故宫赫赫”,而今,经历了整整四百年的故宫依然赫赫,在出口处关于“营建四百年”的纪念仪式似乎刚举行不久,很多游客在此打卡拍照。沈阳今天的确开始下起了雨,也还有微风,在撑着伞游览中,似乎“故宫赫赫”容易在风雨之中“被迷失”: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的凤凰楼正在修缮,在围栏外竖起的是板制的效果图;收藏《四库全书》七阁之一的文溯阁也因修缮遮起了面目,未见梁枋间彩绘的“白马献书”图案……如果修缮只为营建四百年的纪念,为何不在之前就完成?但是对于“经过”的游客之我,迷失的却是因为忽视,直到参观完毕,才看到小五购买的故宫冰箱贴,上面就是故宫最具标志性的大政殿,但是我却全然没有印象,随着人流而走竟走向了“偏途”,这座八角重檐攒尖顶、金龙蟠柱、梵文天花的建筑便与我擦肩而过中成了只能在图片中看见的经典。

风雨而迷失,这是参观日的某种体验,而对于迎来四百岁生日的故宫来说,“风雨”也成为历史的一种鲜明写照。1625年努尔哈赤修建了大政殿和十王亭,这就是营建沈阳故宫的开端;顺治帝在大政殿前登基,开启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序曲;1644年,入关的清朝将都城前往北京,盛京故宫成为了陪都,设立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负责管理陪都得相关事务;康熙十年至道光九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在此驻跸,乾隆时期对故宫进行了重修、重建和扩建,使之成为皇宫与行宫并存的宫苑建筑群。但是从道光朝开始,“赫赫”的故宫遭遇了兵燹:“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继有日人窥盗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图索骥入宫搜宝之举。民族瑰宝,亦为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之物,宁不悲乎?”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锡良据金梁之议“奏请于盛京大内,文溯阁前隙地建设博物馆”,但因辛亥革命,此事不了了之;北洋主政,将盛京库藏运往京师,冯玉祥“北京政变”后,盛京皇宫由奉天省政府接管;直到1926年,东北有识之士推动奉天省议会在故宫内设立东三省博物馆,成为中国国内自己最早建议的博物馆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被改为奉天故宫博物院……

风雨四百年,故宫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而当现实在风雨之日穿过历史,四百年也被压缩为或许看见、或许经过、或许迷失的一页。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8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