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忧心日夜忆沈阳
从标志着“出口”的地方出去,以为“张氏帅府”相关的建筑都已浏览完毕,已经和张学良相关的故事都已尘埃落定,却在左手处看到了“赵一荻故居”,它提供了一种叫做“入口”的进入通道,只要转身就能从这里进入另一个故事,但是这幢俗称的“赵四小姐楼”却并未和张氏帅府连成一体,单独的门票一清二楚地表明这是独立也是隔阂于这一市集文保单位建筑群的存在,是必须在走出“出口”之后才能转身走向“进口”的历史,而这难道不是“赵四小姐”命运的另一种写照?
从沈阳故宫出来,穿过街道步行几百米,就看到了立在那里的张学良雕像,进入张氏帅府,雨没有减小反而增大了不少,这当然给游览增加了不少麻烦,边走边停,也是一边淋雨一边躲雨:依次穿过东院、中院、西院,再到院外,雨忽然又是一阵砸来,于是只好在小青楼躲雨,距离出口只有几米远,但是也不急着出去,等雨稍微小了一些,穿过拱门和假山,就去了大青楼,随着人流依次从一楼到三楼,又走马观花移步到一楼,随着院内和院外、前政和后寝浏览完毕,张氏帅府的行程似乎就画上了句号。走马观花之中,和动态的行走相比,被浏览的历史却呈现出一种完全静态的方式:民国三年即1914年始建,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前政后寝”的建筑风格强烈地体现了张作霖的权贵思想,他把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宫,这里既有中式的四合院落、水榭亭台以及关公庙,也有欧式的银行、办事处、红楼,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正是张作霖追求政权至高无上的象征,甚至当皇姑屯事件发生,张作霖生命的最后一步也必须在小青楼里走完。
小青楼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而必须穿过拱门的大青楼则融办公与居住于一体,这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的重要标志,在期间发生了两次直奉之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张作霖被炸身亡于小青楼,当张学良在大青楼做出战略选择从此走向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这两幢建筑似乎也成为了两代“东北王”权力更迭的象征。但是,当秘密返回沈阳的张学良处理完张作霖的后事,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他被迫离开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留下了“忧心日夜忆沈阳”的无限惆怅。小青楼还在,大青楼还在,决定杨常二人生死的“一块银元”还在,挂着“奉天1号”车牌的汽车模型还在,但是张氏帅府的历史仿佛在张学良“忧心日夜忆沈阳”中慢慢画上了句号。
当“东北王”的历史渐渐隐去,是不是意味着张学良另一段故事的开启?对故居的浏览伴随着历史讲述的终结而终结,但是在大青楼曾经的宴会厅里,墙上挂着的却是晚年张学良的照片,张学良离开东北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这些照片作为“张氏帅府”的光影见证,其实也只是对他传奇一生的一种补充,而在这些照片里,陪伴张学良的就是赵四小姐赵一荻,就在离张氏帅府出口不远处的是赵一荻故居,一种陪伴和一种分离以莫名的方式并置在男女情长的故事中,不免让人唏嘘,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关于传奇的另一种书写。张学良是在天津的一次舞会上和赵一荻一见钟情,15岁就和于凤至结婚的张学良当然是有妇之夫,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得知后将女儿软禁起来,赵一荻在六哥的帮助下来到东北追随张学良,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1929年9月,赵庆华在天津《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将赵一荻从宗祠中除名,断绝一切往来,而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一开始担心他们的私奔有辱门庭,但是后来也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甚至力主在少帅府东侧建起一座小楼,让赵一荻居住。
张氏帅府的东侧,是赵一荻居住的地方,这是空间的隔离,也是正统观念对他们爱情的拆离。西安事变后,赵一荻以秘书的身份和尽夫人的职责,陪伴张学良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1964年他们在台北正式结为夫妻,1990年开始,两人在夏威夷定居,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在夏威夷一家医院病逝,一年零四个月后,时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的一家医院里与世长辞。赵一荻的一生与张学良的军政生涯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共同见证和经历了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许对于张学良来说,“忧心日夜忆沈阳”是人生的遗憾,但是曾经写给于凤至的那句“平生难得一知音”,却也成为他和赵四小姐爱情的最好注解。
张学良雕像
大青楼
一块大洋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26]
思前:沈阳故宫:风雨四百年
顾后:巍巍北陵风自清